許思雨 薛鵬
摘要:中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學界從新常態、社會矛盾轉變、新發展理念及宏觀微觀等角度對高質量發展內涵進行了界定,同時基于高質量發展內涵的評判指標體系亟需確立?;谛鲁B發展理念從經濟結構、經濟增長質量及經濟增長穩定度三個方面10個指標對全國30個省市的經濟增長質量情況進行實證分析,該評價體系數據易獲得、分析方法簡便。研究發現我國總體經濟增長質量水平偏低,且東西中部地區經濟發展質量水平差距大。
關鍵詞: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評判研究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shifted from a stage of rapid growth to a stag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defined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new normal,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 Meanwhil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established urgentl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new norm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of 30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from three aspects of 10 indicators, namely, economic structur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and st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The data of this evaluation system are easy to obtain and the analysis method is simpl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quality of Chinas overall economic growth level is low, and the gap of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bout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large.
Keyword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Evaluation Studies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增長,連續多年實現高速經濟增長,經濟體量位列世界第二。但同時也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發展問題,宏觀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消費結構雖有改善但增速減緩,投資結構缺乏有效投資增長;中觀產業上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低端鎖定,產品供給與總體需求不匹配;微觀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在國際競爭中因缺乏核心關鍵技術而缺乏有效競爭力??傮w來說,上述問題限制了我國的進一步發展,我國進入L型發展階段。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基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及動力變革的發展,目的是解決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實現中國經濟“質”的增長??傮w來說,十九大做出的這個論斷是基于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做出的正確論斷,是引領中國邁出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經濟持續發展、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有效手段。本文從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出發,并基于新常態論述選舉指標測度研究各省經濟發展質量情況。
二、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質量和數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量,質量是指產品或工作的優劣程度,是相對抽象的量,而數量是微觀可控可基于數據指標進行衡量的量。高質量發展是基于經濟增長質量的更明確的界定、更深層次的研究。目前學界對于高質量發展內涵的研究全面而具體,多位學者從多角度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進行了論述。楊偉民(2018)、趙大全(2018)等從新常態理念出發,認為高質量發展是經濟增速轉向中高速、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增長動力轉向創新驅動的發展。劉志彪(2018)、馮俏彬(2018)從社會矛盾轉變和新發展理念角度出發,認為高質量發展是基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是體現民生、包容式普惠式的發展。張立群(2018)、王珺(2018)從供求關系角度出發,將高質量發展內涵界定為解決供需矛盾,實現供給體系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劉迎秋(2018)、胡敏(2018)等學者基于宏中微觀角度對宏觀經濟高質量、產業發展高質量、企業發展高質量分別進行了具體的界定。
基于既有文獻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的界定,本文采用楊偉民、趙大全的觀點,從新常態理念角度出發選取經濟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經濟增長穩定性三方面10個指標對高質量發展的評判體系進行研究。
三、評價指標選擇及權重測算
基于新常態理念角度選取經濟結構、經濟增長動力以及經濟增長穩定性三個一級指標。其中,經濟結構指標下包括產業結構和經濟開放結構兩個二級指標,產業結構主要表現為一二三產業之間的結構協調性,因此選取服務業占比來衡量高質量發展理念下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性。開放結構下選取外貿依存度、外商投資企業貿易占比及對外投資水平三個指標,沒有選取實際利用外資水平是因為各省數據的相對缺失。經濟增長動力下選取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兩個二級指標,分別用研發支出投入量和創新成果轉化率兩個指標來衡量。經濟增長穩定性下選取產出穩定、價格穩定及就業穩定三個二級指標及其下設的四個三級指標來衡量。具體指標設置見表1。
在各指標中,外商投資企業的貿易額統計單位為美元,而官方的GDP統計單位為人民幣,因此在計算過程中是將貿易額按照2017年美元兌人民幣的平均水平6.7518轉換為人民幣單位。外貿依存度與外商投資貿易占比兩指標在計算過程中存在重合性,這里沒有使用外資依存度主要是因為各省實際利用外資額的數據缺失。經濟波動率按照當年的GDP環比增長速度減去樣本區間內GDP平均增長速度的絕對值來計算(李子聯、王愛民,2018),此處選取最近四年的數據,即2014—2017年的各省GDP增速。對外直接投資水平數據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各省GDP增速數據來自各省統計年鑒,其他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
運用最小-最大值進行標準化處理之后,需要對各指標賦予一定的權重。鈔小靜、任保平(2018),李子聯、王愛民(2018)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各指標進行賦權,然而這種通過降維的方法會導致數據失去其經濟意義,且在數據多的情況下不易計算(師博、任保平,2018)。魏敏、李書昊(2018)采用熵權TOPSIS法對10個系統53個測度的數據進行測算,這種測算方法將熵權和TOPSIS結合在一起解決了問題??紤]到測算方法、數據獲得的難度及知識水平的局限性,本文采用最簡單的均等權重法進行賦值。
表2基于均等權重法計算,綜合比較,北京經濟增長質量最高,內蒙古最低,前者是后者的5倍左右。整體上看,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發展質量較高,山西、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發展質量較低。均等權重法所得的經濟增長質量測算結果基本同現實經濟發展狀況相符,但其中出現了一個異常數據。天津的經濟質量指數只有0.29,主要是因為天津的經濟波動率最大,其2012年的GDP增速為10%,而2017年只有3.6%。基于均等權重法進行計算將這種差距拉大,導致數據異常,因此下述分析會據實調整。
高質量型省市的經濟發展質量指數高于0.35,主要包括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基于實際情況將天津也列入高質量型省市范圍??傮w上來看這些省市經濟結構相對完善、樣本區間內經濟波動率小,對外投資額度大。中等型省市經濟發展質量位于0.28~0.35區間內,主要包括安徽、遼寧、福建、山東、河南、廣西、湖北、海南、重慶、四川、陜西、云南。發展落后型省市的經濟發展質量低于0.28,包括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江西、湖南、貴州、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四、結論及建議
基于新常態理念采用均等權重法對全國30個省市的經濟發展質量進行實證測度研究。研究表明,從整體水平上看,全國經濟增長質量較低,平均增長水平只有0.32;全國范圍內的經濟結構優化程度及經濟增長動力整體偏低,這兩部分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推動作用不強;分省市來看,發展高質量省市集中在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型省市集中在西部地區。全國高質量型、發展中等型及發展落后型的省市數量比例為2:4:4,這說明我國經濟發展質量仍偏低。從各三級指標來看,北京、上海、廣東等省份經濟結構水平較高,經濟結構優化政策貫徹落實情況較好;R&D經費投入力度上,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及廣東投入力度大;除去天津外,發展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穩定性較差,經濟波動率、生產者和消費者物價指數整體偏高。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基于中央與地方角度相應地提出建議,有區別有側重地解決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遇到的問題。
國家應總結完善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的理論及實證研究,并考察其可實施性。重視高質量發展思想,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為基本政策立足點,重視人才、技術創新、生態保護等注重質量的政策,拋棄過往注重增長數量的唯GDP論。貫徹落實供給側改革及實現經濟現代化體系中提到的創新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全面開放及產業體系改革等措施。
地方應貫徹落實中央基于高質量發展思想所提出的各項政策,基于地方發展特點有側重地實施。東部地區具有地理位置上的優勢,應堅持供給側改革,實行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及動力變革,提高創新投入,培養核心關鍵技術,增強國際競爭能力,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中部地區學習借鑒東部地區的發展路徑,通過開展區域合作實現協同發展;西部地區需要培養獨特優勢,以獨特路徑實現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是通過要素市場化改革、市場機制改革、創新驅動等方面實現區域的互動交流,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最終實現整體經濟增長質量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楊偉民.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18(2):13-17.
[2]趙大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18(1):7-9,48.
[3]劉志彪.強化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J].產業經濟評論,2018(2):5-9.
[4]馮俏彬.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五大特征與五大途徑[J].中國黨政干部論,2018(1):59-61.
[5]張立群.中國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進入高質量時代[J].人民論壇,2017(35):66-67.
[6]王珺.以高質量發展推進新時代經濟建設[J].南方經濟,2017(10):1-2.
[7]劉迎秋.四大對策應對高質量發展四大挑戰[N].中華工商時報,2018-01-23.
[8]胡敏.高質量發展要有高質量考評[N].中國經濟時報,2018-01-28.
[9]李子聯,王愛民.江蘇高質量發展:測度評價與推進路徑[J].江蘇社會科學,2019(1):247-256,260.
[10]鈔小靜,任保平.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時序變化與地區差異分析[J].經濟研究,2011,46(4):26-40.
[11]師博,任保平.中國省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測度與分析[J].經濟問題,2018(4):1-6.
[12]魏敏,李書昊.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35(11):3-20.
(責任編輯:顧曉濱 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