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章
摘 要: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也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因此,語文教師要整合一切教學手段,采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枯燥的文字變成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動形象的內(nèi)容,加速他們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推動語文教學的進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注重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意識和習慣。”由此可見,教師在興趣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讓學生在語文的海洋里,揚興趣之帆,使思維遠航,從而不斷提高語文的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興趣;培養(yǎng)
語文是一門內(nèi)容豐富、形式靈活、人文性強的基礎學科,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本身的有利條件,優(yōu)化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qū)動下,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演繹語文的趣味性,詮釋語文的內(nèi)涵,彰顯語文的魅力,從而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始終保持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現(xiàn)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發(fā)展。
一、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基礎
師生是課堂互動的兩個主體,健全、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可以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知識的輸出效果。“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灌輸和接受的師生關系,擯棄學生是知識的容量的不合時宜的觀念,而是把學生看成一個個有思想、有生命的個體,通過教師有計劃、有步驟的引導,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興趣、需求、思考和靈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讓語文課堂因為學生的主動參與而煥發(fā)無限的活力,精彩紛呈。激發(fā)學生無限的學習激情,使得課堂教學步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的:“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跪在教師的教鞭下”,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而一旦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配合得天衣無縫,教學效益自然會取得最大化。
二、精彩的導入是關鍵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它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新課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在教學的一開始,就沒有抓住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把這節(jié)課定位為“索然無味”,帶著這種消極的心理,他們在后續(xù)的學習中就會被動接受,從而影響課堂效率。反之,若教師打響課堂教學的“第一炮”,為新課學習贏得一個“好彩頭”,學生就會滿懷激情、興致盎然地投入課堂教學中,為新課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語文一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第一錘應敲在學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nèi)容,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設計精彩導入,為新知識的學習開啟一個良好的開端。
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草原》時,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述,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xiàn)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這篇課文景美、人美,正是在各種美的直觀感受和熏陶下,才激發(fā)出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但班里的很多學生基本都沒去過草原,更沒見過如詩如畫的草原美景,他們的腦海里沒有草原表象特征,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于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對新課學習的陌生感,教學的一開始,教師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具體措施如下:教師先用多媒體中的音頻為學生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在悠揚的音樂中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廣闊的草原中,引發(fā)學生對“風吹綠草遍地花”美麗草原的無限向往。接著,教師再為學生播放關于草原的圖畫,有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有奔馳的駿馬,各種各樣的鮮花、山丘點綴在綠毯上,構成一幅美麗和諧的畫面。最后是教師激情的開場白:“回顧本學期我們所學的課文,帶給我們無窮的樂趣,登上長城、走進北國、瀏覽桂林漓江、飛到鳥的天堂……薄薄的語文書,使我們?nèi)嗽谡n堂,心在飛翔……這一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往那“無邊綠翠憑羊牧,一馬飛歌醉碧霄”的草原,看看它們與我們之前的寫景文章有什么異同。于是,學生在圖文并茂、旋律優(yōu)美、激情飛揚的導入中迫不及待地進入課文的學習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多元化、立體化的教學環(huán)境,極大地滿足學生對色彩、圖畫、音頻的學習要求,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習內(nèi)容,借助故事、兒歌、游戲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導入新課,無論哪一種導入方式,教師都要注意趣味與知識的和諧統(tǒng)一,起到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三、靈活的教學方法是核心
靈活的教學方法就是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方式。要想實現(xiàn)這一點,僅靠教師喋喋不休的講解、層層剝繭的分析無濟于事。而是要根據(jù)新課程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親自體驗,陶冶文化情操,從而使他們受到心靈的震撼,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導,而在相機誘導。”因此,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不要拘泥于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方法。而是多一些“議一議、查一查、演一演、想一想”等活動,讓語文教學精彩紛呈、活力四射,吸引越來越多的學生愛上語文。
以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晏子使楚》一課為例,這是一篇歷史故事,主要寫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國仗著國勢強盛,幾番侮辱晏子,但都被晏子巧妙地將計就計化解,維護自己和齊國的尊嚴,讀起來令人回味無窮。為了高效完成教學內(nèi)容、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師結合教學內(nèi)容,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法。首先,考慮到學生歷史知識的欠缺,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課前搜集關于課文的歷史背景資料,了解當時“楚強、齊弱”的現(xiàn)實背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資料歸納、搜集整理的習慣,提高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接著,教師運用“剝筍法”引導學生展開對課文的分析。如晏子三次反駁侮辱的過程是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抓住這三次的分析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中心,優(yōu)化教學過程。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掌握理解每則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最后結局如何。三個故事表面上看是互相獨立的,實則是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逐步遞進,晏子的反駁一次比一次冷厲,楚王“只能”一步步退卻,最后落個“賠不是”的下場。在強烈的首尾反差中,引領學生深入研究、仔細分析,找出其中原因,得到人生啟迪。
最后,再現(xiàn)與表演。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加深學生的直觀體驗,教師充分利用學生愛表演的心理特點,組織學生分三個場景表演課本內(nèi)容。讓學生在表演中與文本對話,從而在閱讀后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想。在表演中,學生完全融入角色中,激發(fā)濃厚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再現(xiàn)文字形象,晏子的聰明機智、維護國家利益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有效的互動是保障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動交流的過程。通過互動,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地各抒己見,深化對文章主題的認識,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在語文課本中,有很多關鍵詞語、重點段落,他們在文章中往往起著“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可以抓住這些關鍵詞語、重點段落提問,增強師生的互動交流,并組織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展開對重難點問題的討論,讓問題答案在討論中逐漸“浮出水面”,漸漸明朗、漸漸清晰,增強生生互動。在不斷的互動中,完善問題的答案,突破教學重難點。
例如,教學五年級語文《白楊》時,文章以“白楊”為線索,寫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者借白楊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圍繞“白楊”這一關鍵詞語,教師設計了兩個問題與學生展開互動。“白楊有什么特點?白楊與爸爸兩者之間有什么相同之處?”學生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通過合作交流,抓住重點段落“白楊從來就那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剖析問題答案,突出中心。這段話是全文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一方面描述了白楊樹的外在特點“直”,適應能力強,堅強不動搖。另一方面表現(xiàn)白楊的精神:忠誠無私、盡職盡責、不怕困難、堅強執(zhí)著。這不正是邊疆建設者身上特有的奉獻精神嗎?這就是人與樹的相似點,也是借物喻人的連接點。就這樣,教師通過抓住關鍵詞語巧妙設問,不僅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自主、合作的興趣,還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對主題的理解,優(yōu)化教學進程,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興趣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基于興趣的教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但興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各種學習活動中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逐漸形成的。這就需要教師立足課堂,認真研究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講究教學的方法和藝術,從良好的師生關系、課堂導入、教學方法、有效互動四方面上好、上活每一節(jié)課,用語文獨特的屬性和教師精彩的教學藝術,讓學生回味無窮,興致盎然,真正培養(yǎng)他們持久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用興趣叩響語文學習的大門,真正踐行新課標理念,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張麗美.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 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淺談小學語文“聲、色”課堂的構建[J].名師在線,2019(7).
[2]侯永全.怎樣培養(yǎng)“‘要我學轉變?yōu)椤乙獙W”的習慣: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漢字文化卷四)[C],2016.
[3]農(nóng)星共.培養(yǎng)和激發(fā)小學生數(shù)學學習興趣的幾點做法[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十一卷)[C],2016.
[4]邢璐.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及對策[A].全國智慧型教師培養(yǎng)體系建構模式學術會議一等獎論文集[C],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