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昌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學校辦學之所本者在教師。”故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成敗系于教師。教師的素質決定著學生的素質,而學生的素質決定著國民的素質,這是一個循環往復、亙古不變的道理。可見,教師關乎教育與學生的發展,乃至國家的興旺發達。而一所學校若想成為名校,就必須有名師的支撐和引領。那么,一名普通的教師如何才能一步步地成為名師呢?在此,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在職業認同和職業操守中成長
人們常把教師這一職業譽為“太陽底下最神圣的事業”。教師要想成為名師,必須要有強烈的職業認同。為此,教師要把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當成崇高的事業去珍惜、去熱愛、去追求,絕不可只將其當作養家糊口的一種營生。作為教師,只有對自己的工作及內化的職業角色始終抱有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才能為之奮斗終生,進而成就自己。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職業操守是教師成長的關鍵。首先,教師必須具備愛崗敬業的品質和獻身教育的精神。教師只有愛崗敬業,才能自覺投身于這一平凡而偉大的工作之中,進而產生強烈的事業心和巨大的工作動力。獻身教育事業表現為堅定的理想信念,體現為教師的責任與擔當。其次,教師要熱愛學生。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則需要一種高尚的職業操守與巨大的責任擔當。熱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就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做到一視同仁、有教無類;就要嚴格要求學生,做到嚴中有慈、嚴中有愛、嚴中有度、嚴中有方。然后,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教師要以高尚的道德品質、嚴謹求實的學風與教風,成為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和典范。最后,教師要牢記職業道德。教師只有識道、悟道、明道、守道、踐道,才能更好地傳道。正所謂“德者有道,以德載道”,這樣的教師才有師道尊嚴。
二、在課堂和反思中成長
名師成長的途徑一般在課堂。教師要想迅速成長起來,首先要把每堂課都當作精品課堂、高效課堂去上,這樣就會從備課、教材把握、課堂設計等各個方面去精心準備,于無形之中實現快速成長。其次,要善于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一是教學方式的改革,即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滿堂灌、一講到底的傳統教學方式,創設師生互動的課堂環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新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二是教學過程的改革,即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做到資料精選、學案精編、教案精備、教材精講、習題精練、試卷精析、課后精思。三是教學手段的改革,即教師要運用多媒體開展教學,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立體而全面的把握。四是教學評價的改革,即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引導學生成才。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可見,反思對教師的成長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需要反思的內容很多,如新課導入是否富有創意?教學設計是否切合實際?……這些都可以成為反思的對象。教師反思應成為一種常態,它貴在持之以恒,意在養成習慣。
三、在閱讀和寫作中成長
教師要想成為有思想、有智慧的名師,就要進行廣泛的閱讀和不斷的學習。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教育教學理論的發展、教育對象的變化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閱讀作為學習的基礎,是獲取知識最主要的方式。因此,教師要通過大量的閱讀,來掌握通識性知識,擴大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教師要重點閱讀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書籍,還要涉獵中外經典。在閱讀的同時,要養成做筆記、摘抄和寫心得的習慣。
寫作是助推教師成長為名師的有效途徑,是諸多教育名家成長起來的共性路徑。要做一個善于寫作的教師,首先要善于觀察教育中的得失。例如,問題是如何解決的?矛盾是如何化解的?失誤是如何出現的?這樣,在寫作中感悟、反思、提煉,進而成長進步。其次,要養成隨時記錄的良好習慣。例如,記錄一個成功的教育案例、一堂精彩的教學設計、一次有意義的課外活動、一次突發的思想靈感等。最后,要及時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并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四、在借鑒和創新中成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借鑒別人的經驗,兼容并包、博采眾長,是成為名師的途徑之一。筆者認為,除了借鑒名師和教育家的經驗之外,還應與同事、社會、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
首先,與同事交流是教師成長的一個重要途徑。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之間可通過同課異構,就一節課的課堂設計和教學方法相互切磋;可通過集體備課,討論交流彼此對教材的理解和新技術手段的運用;可通過教研活動,研討學生、學案、教學進度和試題命制等,以此獲得共同提高。其次,教師要在與社會的交流中成長。當今社會,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教師通過與社會的交流,可以改變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科書等落后的教學方式,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拓寬獲取知識的渠道。然后,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教師可以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生的學情和需求,進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實現教學相長。最后,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教師不僅可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還能縮短與家長之間的距離,贏得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同時,創新還是教師走向專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首先,要敢于大膽嘗試。教師要不斷嘗試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并從不同的角度對那些習以為常的事情作出不同的解釋,對那些人云亦云的觀點提出質疑和不同的看法。其次,要不滿足于現狀。在新課程改革中,只有進行全面的自我反省、自我審視,不受現有觀念的束縛,勇于否定自我,善于吐故納新,才能產生創新的動力。最后,要善于探究。教師要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帶頭從事課題研究,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力求成為“研究型”教師。
總之,成就名師之路是漫長的,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滴水穿石,久久為功。教師應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情懷,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擁有“立功、立言、立德”君子三不朽的千古追求。這樣,教師就能領略到教育的美妙,收獲桃李滿天下的喜悅,成長為名師。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