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伴隨著人道主義的發展,人的價值、人格尊嚴被日益重視,完善社區矯正制度能體現出一個國家對人道主義的價值認識和態度。因此,對那些犯罪性質較輕,主觀惡性較小,不監禁也不會產生社會危險性的罪犯來說,實施社區矯正不僅有利于其改造,而且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本文通過對比我國與國外社區矯正的制度設計,探尋一條適合我國社區矯正發展的道路,為我國社區矯正制度提供一些思考。
關鍵詞 社區矯正 比較研究 監督管理 教育幫扶
作者簡介:吳斯斯,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研究方向:經濟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011
一、研究目的
《周禮·秋官·大司寇》中記載“以圜土聚教罷民,凡害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職事焉,以明刑恥之。其能改過,反于中國,不齒三年。”這大概是我國最早關于社區矯正制度的記載。但由于重型觀念根深蒂固,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發展緩慢。伴隨著人道主義的發展,完善社區矯正制度能體現出一個國家對人文主義的價值認識和態度。本文通過對比中外社區矯正制度,借鑒國外先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研究適合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發展的路徑,為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發展提供一些思考。
二、中外社區矯正制度的對比研究及思考
(一)在立法上之對比與思考
我國雖然在《刑法修正案(八)》明確了社區矯正制度正式實施,但是社區矯正有關法律規定是以《通知》《意見》《實施辦法》等法律文件的形式出現,沒有制定單獨的社區矯正法來進行系統性地規范。社區矯正工作在具體實行的過程中,執法權面臨無法可依的境地,不利于基層社區矯正工作的推進,也使社區矯正威懾力大打折扣。
而在美國就有專門的社區矯正法律。美國明尼蘇達州在1973年的州議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個《社區矯正法》。1996年,美國相繼有28個州通過了社區矯正或類似于社區矯正的地方性法規。有些國家將社區矯正歸類為專門的刑事執行法。德國的《刑罰執行法》和俄羅斯的《刑事執行法典》等這些法律皆為非監禁刑找到合適的法律地位和適用規則。香港地區的《社區服務令》《感化(緩刑)令》等單行條例對社區矯正制度中的某一項刑罰方式作出規定。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我國社區矯正制度雖有框架性的規定,但具體實施未細化,標準缺失。因此有待于從實體法與程序法上作出更為詳盡的規定,并要明確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執法權和監督管理標準,配套對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監督和懲罰制度。社區矯正是要將社區矯正人員置于社區中執行刑罰,所以要全面考慮到當地的文化傳統習慣,加強判決、裁定前的前期審查,對不同年齡、犯罪類型、再犯可能性等情況綜合研究制定符合國情的社區矯正法律法規。
(二)在矯正種類上之對比與思考
我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規定,社區矯正的種類包括管制、緩刑、假釋、監外執行四種。在英國,社區刑罰措施分為緩刑、假釋的保護觀察、社區服務令。美國有專門針對青少年罪犯的轉向處置。而在日本,保護觀察是適用范圍最廣的社會處遇制度,主要適用于少年犯、緩刑犯和假釋犯。更生保護制度則屬于廣義的社區矯正,主要適用于刑滿釋放人員、免除刑罰執行者、緩起訴者。
從以上對比中可以看出:
一是社區服務令在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都具有較高適用率。我國也有社區服務這一項社區矯正措施,但只是作為一項執行刑罰的措施,運用范圍甚小。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大部分社區服務措施在執行的過程中流于形式,既達不到懲罰的效果,也無法讓社區矯正人員融入社區。在執行過程中,因無法理解這個措施的意義所在,社區矯正人員產生強烈的排斥感。社區矯正人員實行社區服務也沒有統一的標準來評定社區矯正人員的改造情況,造成考核較為隨意。
二是在社區矯正范圍上,我國社區矯正的類型范圍過于狹窄。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社區矯正制度可提前到審前一直延伸到刑滿釋放,而我國是在法院判決之后。
三是在社區矯正的措施種類上,可以參照國外的社區服務、勞動賠償、家庭監禁(軟禁)等非監禁措施擴大我國社區矯正的具體措施。另外,我國還可以增加社區矯正人員對受害者的賠償制度,社區矯正人員與受害者的和解措施,以便更好地體現社區矯正工作的人性化、科學化。
(三)在日常監管上之對比與思考
我國根據社區矯正人員的犯罪類型、認罪悔罪、法律責任、家庭情況、重新違法犯罪的可能性和再社會化程度等方面,對新入矯的社區服刑人員進行常態化量化分析和再犯罪風險評估,實行嚴管、普管、寬管三個級別的分類管理。對審前擬適用社區矯正的被告,法院委托社區矯正機構開展社會調查評估,為法院裁量提供參考依據,亦是分類管理的重要依據。日常管理除了分類管理外,社區矯正人員要按照規定到司法所報到,接受教育談話,參加集中學習和社區服務等,司法所會根據社區矯正人員月考核計分對服刑人員進行考核,調整監管類別。
美國按照罪犯的危險程度的不同進行社會矯正日常管理,視不同情形對其進行危險評價。根據社區矯正人員重新犯罪的可能性程序將其分到不同的小組,并按重新犯罪的危險分為:高度危險、中度危險和低度危險。同時,有相應的監督等級的制度來管理對應危險等級的社區矯正人員。隨著社區矯正人員危險程度的變化,監管等級隨著改變。這一制度正與我國的三個等級分類管理和調整有共通之處。
為了進行高效的危險控制,美國在社區矯正中普遍實行個案管理制度,將特定社區矯正機構所有工作人員的監督工作標準化。根據不同類型的犯罪人所需的不同監督時間量為基礎來確定社區矯正官的工作量。這個制度能將社區矯正具體監督時間和社區矯正官的工作時間量化,對社區矯正官進行統籌安排工作,實現資源的最大優化配置,解決了工作人員工作量大、分配不均或者人員缺乏的現象。
從比較中可以看出,我國社區矯正在日常監管方面已經和國際接軌。但是,需要在制度安排、人員配置中不斷創新,規范標準。
(四)在教育幫扶制度上之對比與思考
日本的社區矯正制度來源于保護觀察制度和更生保護制度。在保護觀察制度中設立了基層行政機構——保護觀察所及保護觀察官,同時政府聘任了大量的民間有識之士組成保護司,采取與社區矯正人員一對一的保護監管方式協助觀察官進行社區矯正工作。援助的機構包括了與司法相關聯的法務省、警察廳、律師協會、民間援助性團體等。可以被給予法律援助的案件包括:被害人請求援助的案件;少年保護案件;少年刑事案件;更生保護;家庭糾紛事件等。并且,日本的社區矯正制度是包括了對刑滿釋放人員的保護和監管制度的。我國實踐中雖也由司法所管理刑滿釋放人員,但并沒有把刑滿釋放人員歸入社區矯正的范圍內。
由此看出,日本的社區矯正的幫扶教育中,志愿者占很大比例并發揮重要作用。其社區矯正教育幫扶形成了一張巨大的教育幫扶社會網絡。為更好發揮志愿者的作用,在志愿者參與社區矯正之前,政府對志愿者進行充分的職業培訓,必須告知其特定危險發生的可能性。志愿者在參與社區矯正活動中受到傷害,在一般情況下國家機關不能免責,志愿者可通過法定程序申請國家賠償。而我國,在志愿者培訓和給予志愿者國家賠償這一塊的規定是空白的。日本有關志愿者權利和義務的規定,對于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具有很大的啟發。
三、研究結論及展望
我國社區矯正不僅完善了非監禁刑罰執行制度,還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但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相關職能部門協作配合不夠,如決定機關撤銷緩刑后的追捕、押送關押等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執行,脫管、漏管現象仍然存在;在落實社區矯正人員幫扶政策方面,各部門有關規章制度尚未形成合力,致使在教育幫扶政策上發展緩慢,許久不能突破現狀。二是社區矯正工作任務繁重,但社區矯正基礎薄弱,人員嚴重缺乏,專業水平欠缺。
通過對中外社區矯正制度設置的比較,提出幾點展望:
一是在理論上,可借鑒其他國家的做法,單獨制定我國專門的社區矯正法律,梳理、整合、統一各種法律文件及各省區、各地市的有關社區矯正的規定、經驗和做法,將實施意見等法律文件升格為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使社區矯正具有更大的威懾力。
二是在社區矯正的種類上,制定法律制度要拓寬社區矯正對象的范圍及社區矯正的種類,將審判前、審判中及審判后的羈押、拘留等暫時性的約束人身自由的執行行為,均歸入社區矯正的范圍之內。目前,我國刑滿釋放人員的教育幫扶并不屬于社區矯正制度范圍,若能將刑滿釋放人員放置于社區,讓社區矯正機構定期跟蹤矯正和幫扶,既能降低刑滿釋放人員的重新犯罪率,又能使其盡快融入社會。
三是在教育幫扶制度上,我國還需加強社區矯正教育幫扶力度,發揮志愿者的作用,充分利用社會慈善機構、社會基金等民間組織整合社區矯正資源。制定志愿者、社會慈善機構、社區基金等社區矯正教育幫扶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志愿者的生命、健康及財產安全。可考慮引入國家賠償制度,對在教育幫扶受到損害的幫扶主體加大保護力度。這樣才能在全社會建立起社區矯正教育幫扶的強大支撐網絡。
四是在對社區矯正人員的日常監管中,一些地方的實施細則中已有詳細的管理規定,但是卻存在著難以操作,缺乏可行性的情況。希望在社區矯正的立法過程中,綜合考慮各地市的做法,加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使管理規定更科學合理。也期待加大法治宣傳力度,積極鼓勵幫扶,使廣大的社區居民與社區矯正人員消除芥蒂,社區矯正成為我國一種法律文化根植于民眾心中。
參考文獻:
[1]張習坤.中外社區矯正制度比較研究——以完善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為目標[D].河南師范大學,2015年3月.
[2]王貴芳.論社區矯正中的危險管理[J].科教文匯,2006年11月.
[3]郭建安,鄭澤霞主編.社區矯正通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張荊.中日兩國社區矯正制度建設比較研究[J].首都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出版信息不詳.
[5]染田惠.犯罪者の社會內処遇の探求——処遇の多樣化と修復的司法.成文堂,2006.
[6]叢林.社區矯正的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10日.
[7]《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
[9]兩院兩部印發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2012年1月10日.
[10]廣西壯族自治區司法廳印發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社區服刑人員分類管理及考核獎懲辦法(試行)》.
[11]廣西壯族自治區司法廳印發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社區矯正教育工作規定(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