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與發展,網絡環境變得愈加復雜,尤其是名譽侵權糾紛事件愈加增多,但大眾往往對侵權主體與承擔責任界限較為模糊,現代法律也缺少針對網絡虛擬侵權案件的實踐,民事法律還未能將網絡主體列入名譽利益侵權條例中。因此本文基于對網絡名譽權的簡要概述,介紹了侵權責任主體劃分界限,最后分析了當下主要的網絡名譽權侵權形式和具體追責原則。
關鍵詞 網絡名譽權 侵權 主體 責任 服務
作者簡介:王璐,中國人民大學,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3.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120
一、網絡名譽權概述
網絡名譽權的基本概念可以闡述為:在網絡環境中評價人道德品質、個人能力等一系列聲譽、名譽或身份的界限與原則。網絡名譽侵權同往常傳統名譽侵權一樣是對自然人或法人造成了行為侮辱和精神貶損,比如在網絡中發生不切合實際的文學作品以及新聞報道,在此過程中,相關自然人或法人能夠在網絡環境中維護自身名譽和利益,這一點與傳統名譽權相一致。其次,網絡名譽權具備維護人格權利的基本特性,其雖然處于虛擬空間,但與現實主體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一旦發生侵權,無論是在網絡環境還是現實生活中,客體并沒有發生改變,網絡名譽權只是針對于傳統名譽權產生的交叉型產物,其主要基于網絡技術和法學,并不可以被稱為新型權力。
我們可以將網絡名譽權理解為名譽權在網絡環境中的延伸,其往往發生于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對自然人或法人的名譽侵犯,以上提到的兩者都可以稱為網絡侵權主體,網絡名譽權因為發生于虛擬空間中而較為復雜和隱蔽,一般情況下很難發現隱藏的真實主體,一般將其分為直接侵權和間接侵權兩大主體,這兩大主體分別是構成受害人名譽損失的制造方和擴大方。
二、網絡名譽侵權責任主體的界定
網絡名譽侵權責任主體包括初始發布者、轉發者以及網絡服務提供者,這三者通過直接或間接侵權的形式對自然人、法人造成名譽損失或降低他們的社會評價,在追究責任時,三者都屬于直接責任人,但因為網絡名譽侵權屬于虛擬世界,而且具有數量多、復雜性強的特征,所以我們往往很難確定責任主體方,難以為權利人追究責任。
(一)初始發布者
初始發布者即指在網絡虛擬空間中發布有損他人名譽權信息的用戶,在整個網絡環境中作為未來逐步侵犯受害者名譽權信息的源頭,初始發布者的侵權信息首次出現。值得一提的是,初始發布者不需要具有原創權,他僅僅是作為首次公開的實施者,無論是以何種形式進行公開侵犯名譽權,比如視頻、文字、音頻以及各種結合性方式。因為網絡名譽權侵權案例往往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很多侵權者在發布侵權信息時會隱藏自己的侵權事實,雖然實名制認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隱蔽性,但卻不能時時刻刻深入到各方各面,像非法侵權者利用未認證郵箱登錄社交平臺或非法盜取其他用戶賬號登錄社交平臺,同樣即使追蹤到發布者的網絡IP地址,也不能確定侵權人是否非法利用他人的IP地址。
(二)轉發者
轉發者往往指對已經具有主觀過錯的侵權言論或信息下在自己主頁進行轉發或者對侵權信息和新聞鏈接進行復制,從而擴大了侵權現象和傳播范圍。在網絡名譽侵權法律規定下的轉發者與傳統的轉發者不同,又在轉發對自然人或法人具有侮辱信息、誹謗信息的轉發者才稱為網絡侵權轉發主體,他們在主觀上存在對受害者的侵權行為,也在現實中擴大了侵權現象范圍,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網絡名譽侵權轉發者需要承擔的主體責任主要是擴大侵權行為影響力度,但因為在網絡環境中會涉及到數量眾多的轉發者,而且轉發者附帶評論會導致二次侵權,這樣大范圍擴大侵權影響力的行為很難確定侵權主體,當下網絡名譽侵權轉發現象通常見于個人主頁轉發,社區論壇轉發以及電子郵件轉發等等。
(三)網絡服務提供者
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網絡名譽侵權主體中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一類,其因為沒有明確的界限,其既可以充當直接侵權人也可以被稱為間接侵權人。我國網絡服務者概念最早源于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翻譯,是法律限定概念。目前我國針對網絡侵權規范仍然沒有具備較為完整而系統的法律體系,很多與網絡著作名譽權的相關法律定義不盡相同。比如我國在《侵權責任法》第36條中只對網絡服務提供者進行了廣義限定,而并不具有狹義含義。
在美國已將網絡服務者給予狹義定義為:“對用戶提供在線通訊連接的終端并為用戶提供可選擇性的傳輸材料,針對傳輸材料內容不做任何法律意義上的修改。”這其中具體包括四點內容:一是網絡服務者僅僅為用戶提供接入、緩存主機存放的服務,并不涉及到其他有關個人信息服務;二是網絡服務提供者負責為用戶提供聯系服務、IP地址服務以及電子公布服務等等;三是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提供網絡內容時,只提供相關信息服務,不涉及其他內容;四是網絡服務提供者針對在線服務時,主要涉及到數據庫檢索、數據庫查詢以及社區論壇服務等。
三、網絡名譽權的主要侵權形式
(一)針對網絡服務提供商的名譽侵權行為
首先在當今網絡環境中,很多名譽侵權行為發生于網站新聞發布,網站媒體在發布信息的同時為吸引眼球而引發侵權名譽的行為,很多媒體網站,通過非法形式編輯或重組其他人的稿件,這一行為既對原創者造成了著作權侵犯,又對事件主人公造成了名譽權侵犯。其次,網絡服務提供商在對用戶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已經發生侵權行為,在現實網絡環境中,網絡服務提供商在服務過程中的侵權行為多發生于網絡游戲糾紛,隨著網絡游戲的不斷擴張,游戲用戶權力越來越多,游戲用戶的虛擬財產價值意識逐步上升,針對網絡游戲的網絡名譽侵權案件正在引發公眾和相關人員的關注。
(二)非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網上發表言論的名譽侵權行為
非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網絡環境中造成的網絡名譽侵權行為主要來源于初始發布者和轉發者,利用電子公告發布含有名譽侵權行為的言論和信息,主要指網絡環境中的社區論壇、公告留言板、聊天室等。首先,針對電子公共公告名譽侵權行為,主要包括在網絡環境中以聊天室、社區論壇網絡、公告牌、留言板等相互交往的形式發布有損當事人名譽的侵權行為,情況嚴重時,侵權人甚至會將有損當事人名譽的言論發表于多個社區論壇和聊天室,擴大不良影響范圍和侵權范圍。其次,針對個人主頁的網絡空間侵權行為,因為現時代越來越多的個人主頁博主在網絡環境受到了大眾的關注與追捧,很多新型網絡名譽權侵權行為由此而生,個人主頁網絡空間是范圍更廣闊的輿論制造空間,在其中會產生大量可傳遞的信息,更容易引發網絡名譽侵權行為。最后,針對電子郵件傳播侵權行為,侵權人以電子郵件的形式將有關受害人的不良信息傳遞給大眾,損失受害人的名譽,降低受害人的社會評價,其中只要采取電子郵件發送有損于當事人名譽的文字、音頻、視頻等任何信息就已經發生網絡名譽侵權行為,隨著互聯網平臺的不斷擴大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諸如此類的名譽侵權行為層出不窮。
四、追究網絡名譽侵權責任的原則
追究責任原則是追究侵權人的過錯原則,這一點與傳統名譽侵權法律法規相同,追究侵權行為人責任時需要保證其具有主觀上的過失,但因為網絡名譽侵權行為具有多種形式,責任主體也不同于傳統規定,因此本文將歸責原則分為初始發布者、傳播者和網絡服務提供者兩大類。
(一)初始發布者與傳播者的過錯責任原則
追究過錯責任原則是基于對過錯的價值判斷,判斷侵權人造成的名譽損害是否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初始發布者是造成網絡名譽侵權的直接誘因,這一點類似于傳統名譽侵權行為中的直接侵權人。傳統名譽侵權主體行為和網絡名譽侵權主體行為具有相同的本質,他們直接導致的結果都是對當事人造成了名譽損害,因此追究責任應當基于過錯責任原則,侵權人應當為其主觀造成的名譽損害行為承擔法律責任。針對網絡環境,侵權人如果無法證明自己沒有任何過錯,就必須承擔侵權責任,這一規定對于公職受害人員和社會公眾受害人員例外。其次,如果傳播者故意對他人名譽造成侮辱、誹謗,與原始發布者應當承擔相同過錯責任,但傳播者如果因為在無意間造成網絡傳播侵權行為,可由法官自行判斷和裁量傳播者承擔的法律責任。
(二)網絡服務提供商的歸責原則
首先,在美國法學系中曾提出三種針對網絡服務提供商的歸責原則,其一是疏忽責任,如果網絡服務提供商在面對第三方發表有損他人名譽的誹謗和侮辱性言論信息時,沒有盡到自己的法律監管義務,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其二是嚴格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第三方發生有損于他人名譽的侵權行為時,需要承擔與事件相關的損害責任;其三是不承擔或條件免責原則,該原則指網絡服務提供商在第三方發表有損于他人名譽的侵權行為時可以完全免責,或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一部分較小的責任。我國在追究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責任原則中更傾向于對其法定監管義務疏忽的責任追究,具體指第三方在網絡上發表有屬于他人名譽的侵權行為時,網絡服務提供商若未能及時發現或進行制止,則需要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但在現實中,網絡服務提供商想要在網絡環境中的音頻、視頻和文字信息進行全方位審查很難實現,目前需要首先保證的是網絡服務提供商的合理注意義務和疏忽責任,在這兩方面相關法律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這需要網絡服務提供商在現實網絡環境中,一旦接收到任何有關有損他人名譽的侵權舉報時,及時迅速的對相關信息進行調查和排除,在調查過程中需要網絡服務提供商注意辨別在表面層次上不具有誹謗或侮辱的隱藏侵權行為,合理運用“理智之人標準”,只要網絡服務提供商在此標準下盡到自己應有的義務,則不會被追究網絡名譽侵權責任。
五、結語
綜上所述,相比于傳統名譽權的界限劃分和責任追究,網絡名譽權大有不同,但相同的是兩者都需要承擔法定民事責任,也需要侵犯者對被侵權者進行停止侵害、賠償損失和恢復榮譽等一系列法定程序。未來面對網絡世界的不斷流行,需要相關法務人員提高警惕,確保民事訴訟能夠保障網絡被侵權者的利益,盡量降低對現實社會的危害和影響。同時需要不斷完善我國《民事訴訟法》,將網絡侵權事件納入正規條例和規制范圍內,促進大家共同維護我們的網絡家園,共筑美好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張琦.論網絡名譽侵權的主體與責任承擔[J].法制博覽,2019(19).
[2]義瑛.網絡隱私侵權的法律責任承擔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6(29).
[3]信萍萍.侵權責任法視野下的網絡侵權責任研究論述[J].職工法律天地:下,2016(12):66-67.
[4]徐昊天.論網絡名譽侵權[J]. 職工法律天地:下,2018(2):137.
[5]葛江虬.論網絡虛擬名譽及其民法保護[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4):6-16.
[6]黃泇锜.網絡名譽侵權的責任主體及其責任淺析[J].法制與社會,2013(9):278-279.
[7]吳靜.網絡名譽侵權責任承擔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8]肖云成.論網絡服務商在名譽權侵權糾紛中的責任承擔問題[D].西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