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春 黃慈恩
[摘 要]通過分析旅游制度創新研究情況以及肇慶旅游業相關制度及旅游業發展現狀,從旅游政策創新、旅游市場創新和旅游組織創新三個方面探討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肇慶市旅游制度創新。
[關鍵詞]旅游業;粵港澳大灣區;肇慶;制度創新
[中圖分類號]F239.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9)04-0052-03
Abstract: After summari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system innovation and Zhaoqing tourism system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Zhaoqing tourism system in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 from three aspects: tourism policy innovation, tourism market innovation and tourism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Keywords: Tourism;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Zhaoqing;System Innovation
[作者簡介]王小春(1990-),女,江西吉安人,會計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黃慈恩(1998-),女,廣東汕頭人,會計學院本科生。
[基金項目]2017年廣東省教育廳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人文社科)“粵港澳大灣區對肇慶市旅游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7WQNCX168)。
從2015年國務院有關于海上絲綢之路愿景文件中首次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到2016年“十三五”規劃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意見,再到2017年簽訂《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和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被提升為國家戰略,而該戰略的定位之一就是打造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灣區生活圈。由于特定環境和誘因導致不同時期旅游制度的創新(賈生華和鄔愛,2002)。本文旨在通過總結旅游制度創新和肇慶旅游業制度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從旅游政策創新、旅游市場創新和旅游組織創新三個方面出發,探討大灣區建設背景下肇慶旅游的制度創新,并由此提出肇慶旅游的制度創新實施機制。
一、旅游制度創新研究現狀
國內關于旅游制度創新的研究包括旅游制度創新的分類、動因、演化模式、存在的問題和個案分析。如湯桂荔(1999)提出旅游制度創新包括旅游市場創新、旅游政策創新、旅游管理創新和旅游組織創新。張廣海和趙韋舒(2018)對國內外學者旅游政策研究總結現有關于旅游政策研究主要聚焦于概念界定、分類體系、制定和演化,缺乏評估的研究。袁亞忠和賈艷青(2007)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研究發現我國旅游制度創新的動因為旅游交易費用的持續下降。周琳(2014)總結出中國旅游業制度創新的動因包括市場環境、政策環境、經濟環境和法制環境。蘇飛(2014)基于旅游產業市場失靈、新公共管理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提出將政府主導型旅游產業管理制度轉為政府主導的公共旅游管理制度。
國外有關于旅游制度創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創新對旅游發展和遺產保護的影響、旅游政策實施的影響因素以及政府和公共部門參與旅游的作用。如Vernon(2005)探討了政府在旅游政策創新、與旅游企業合作和旅游市場需求變化中的重要作用。Brian(2000)等研究發現特爾斐歷史遺產的保護和管理需要制定特定的制度。Alipour(2005)等研究表明基本制度和國家組織對一國的旅游發展至關重要,且發現制度創新成為北塞浦路斯旅游發展滯后于南塞浦路斯的主要原因。Luis等(2017)通過巴西聯邦區的個案旅游觀察發現公共部門和教育機構的參與成為目的地旅游管理創新平臺的關鍵驅動因素。
綜上所述,已有關于旅游制度創新的研究比較泛化,且將制度作為外部因素分析其對旅游業的影響,缺乏具體的制度創新實施方案。
二、肇慶旅游業相關制度及旅游業發展現狀
肇慶旅游規章條例主要基于廣東省旅游局發布的省級旅游法規,如《廣東省旅游條例》《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廣東省旅游局關于旅游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的適用規則》等,其次是自身設立的章程和條例,如《肇慶市旅游發展“十三五”規劃》《肇慶市旅游協會章程》和《農家樂旅游服務規范》等。自2015年,肇慶旅游行政審批事項應廣東省網上全流程辦理的規定也實行網上全流程辦理,且近年來獲得很大進展。肇慶旅游法規和條例在不斷創新。
根據肇慶市旅游局資料顯示,2015年2月,肇慶市旅行社共42家,備案分社共9家,2019年3月,肇慶市旅行社總數降低為12家,且大多為國際旅行社;2017年5月肇慶星級飯店共19家,其中五星和四星各1家,三星11家,二星5家,一星1家,2018年7月肇慶星級飯店共15家,其中五星和四星各1家,三星9家,二星4家。在星級飯店減少的同時,鄉村旅游品牌的打造成果頗豐,截至2018年肇慶鄉村旅游示范鎮(村)點約10家,三、四、五星級農家樂約40家。肇慶旅行社類型比較單一,主打國際旅游,容易忽視國內這塊最大的游客輸出方。
肇慶旅游協會成立于1991年,歷經兩屆的運作于1998年暫停,直到2009年重新啟動開展工作,其下設六個委員會。定期舉辦理事會、理事座談會,也開展會員走訪活動、參加全國餐飲業高層論壇等活動。期間,肇慶學院、肇慶工商學院和肇慶科技學院三大高校旅游協會也相繼成立,并與廣之旅和肇慶青年旅行社等多家旅行社進行合作,輸送旅游專業人才。
三、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肇慶旅游制度創新探索
(一)構建跨地區旅游法規條例,進行政策創新
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合作背景下,肇慶旅游業應從政策創新入手,與中國香港和澳門地區以及廣州和深圳市等地方政府聯合設立跨地區的協商旅游管治機制,完善旅行社和旅游協會管理法律制度。例如肇慶市政府可與廣州、佛山等聯合建立跨市旅游法規條例,對跨市旅游合作建立共贏的法規條例,讓跨市旅游合作更加規范。肇慶市還可以在中國香港和澳門地區設立旅游辦事處,定期對肇慶旅游形象進行宣傳。也可在與灣內城市建立經濟貿易、政治合作等法規條例的同時,將旅游業合作法規條例融入其中。同時,肇慶市政府還可與各個城市和地區建立旅游規劃協調委員會,保障法規條例的有效編制和實施。
倡導構建跨地區旅游市場監管機制。肇慶市政府可借鑒北京的督察機制,對有可能出現的跨地區投訴案件,采用會計方法中的肇慶市掛賬限時處理,同時聯系對應城市進行案件的共同處理,而不是直接轉移案件。將跨地區旅游市場治理列入政府的專項督察工作重點,對專項督察進行跨地區跟蹤和督導,并采用績效考核辦法來激勵和調動相關部門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相關旅游主管部門,也要主動與各市的公安、工商、交通、質監等相關部門實現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堅持跨地區旅游市場秩序共同治理、各方參與的理念,實現旅游市場綜合監管的合力。如建立旅游高鐵管理定期會晤制度,肇慶市政府應該向廣州市、深圳市、香港地區和澳門地區等地提出高鐵+旅游業合作申請,將旅游與高鐵、動車等交通運輸有效結合起來,實現旅游部門與交通部門的有效溝通。通過建立旅游高鐵管理定期會晤機制,定期舉辦高鐵旅游合作會議,讓高鐵加入旅游合作管理的體制機制中,完善高鐵管理和旅游管理的合作機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小時旅游圈”。旅游監管執法機構要認真執行監管職責,進行監管方式創新,如本市檢查+跨地區檢查相結合,明察暗訪+交叉檢查相結合等多種方式,認真落實跨地區旅游市場監督檢查工作制度,實現旅游市場綜合監管能力的提高。
(二)實現跨地區旅游市場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旅游聯合會、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界合作峰會、廣東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等會議隨著粵港澳旅游合作的深入頻率會越來越高。肇慶市旅游局、旅游協會應當抓住每一次參會機會,創新營銷模式和創新旅游產品,例如肇慶端硯,往往以體積大、分量重的形象呈現在游客面前,游客參觀或購買需要進專賣店。如若將端硯制作成小硬泥模樣的紀念品附送給參會成員,讓灣內成員打破固有端硯塊大、量重的形象,吸引對端硯文化感興趣的游客群。同時肇慶旅行社和旅游協會需要學習并大力引進智慧旅游相關技術,進行智慧旅游的推廣,如將肇慶端硯制作、端硯產品、旅游活動等旅游信息進行實時發布以吸引灣內游客。
(三)探索跨地區旅游組織創新
肇慶要實現旅游制度創新,除了政府相關部門和旅行社的參與,社會組織和公民的參與也至關重要。旅游協會是旅游業合作發展的民間載體,也將是旅游業網絡構建的參與主體。旅游協會內部管理的信息化能有效增強地區旅游行業相互之間的合作,推動旅游資源互補。雖然肇慶市有自己的旅游協會,但是還缺乏跨地區旅游協會。肇慶市社會組織和公民可呼吁廣州市、深圳市、香港和澳門地區等關聯組織組建跨地區旅游行業協會,承擔起旅游行業管理的責任,堅持民間性和自律性原則,建立一套有效的跨境、跨市旅游行業管理制度。
建立旅游立法、監督和管理的跨地區社會參與機制。在旅游立法、監督和管理中加入跨地區社會組織,讓跨地區旅游協會承擔更多旅游資源、旅游環境的監督和管理工作,也讓跨地區社會優秀旅游管理人才更便捷地加入旅游行業管理隊伍中。
建立跨地區旅游人才的協商管理制度。肇慶學院、肇慶工商學院和肇慶科技學院等肇慶本地高校,都有旅游管理專業,是旅游管理人才就近原則的最佳輸出方。肇慶市跨地區旅游協會應該與各個高校建立合作方案,一方提供工作實習場所,一方提供相關專業人才,實現就近互助型人才培養。同時,肇慶市跨地區旅游協會也要與廣州市、深圳市、香港和澳門地區等地高校進行合作,建立長期的合作協議,進行地區旅游人才交流。
四、結論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肇慶與灣內城市間的空間距離縮短、經濟差距將縮小。根據國際三大灣區內部城市發展的案例可知,一套統一的灣區政策、一個規劃協調一致的灣區市場和一群協商一致的灣區組織能減少因灣內城市間的資源差異導致的合作障礙。肇慶要想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崛起,在工業落后、旅游發展遇瓶頸、地理環境特殊的情況下,提議灣區城市進行跨地區旅游制度創新,通過旅游業的瓶頸突破帶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賈生華,鄔愛.制度變遷與中國旅游產業的成長階段和發展策略[J].旅游學刊,2002(4):19-22.
[2]湯桂荔.發展廣西旅游經濟的思考[J].沿海企業與科技,1999(4):13.
[3]張廣海,趙韋舒.國內外旅游政策研究進展[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8,29(1):82-89.
[4]袁亞忠,賈艷青.我國旅游業制度創新的動因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7(10):76-78.
[5]蘇飛.從旅游產業市場失靈看政府公共旅游管理制度的創新[J].商業時代,2014,26:109-110.
[6]周琳.中國旅游業的制度創新研究[D].吉林大學,2014.
[7]Jon Vernon,Stephen Essex,David Pinder,et al.Collaborative Policymaking-local Sustainable Proje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5(2):325-345.
[8]Habib Alipour,Hasan Kilic.An Institutional Appraisa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the Case of the Turkish Republic of North Cyprus(TRNC)[J].Tourism Management,2005(1):79-94.
[9]Garrod Brian,Fyall Alan.Managing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3):682-708.
[10]Luis Henrique Souza, Luiz Carlos Spiller Pena, Marutschka Martini Moesch. Knowledge and Synergy as Driver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in Tourism: the Case of the Observatory for Tourism at Federal District, Brazil[J]. SciELO Analytics, 2017(11): 19-38.
(責任編輯:張彤彤 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