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7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管理規范的通知》,明確要求網貸機構暫停開展一切校園貸業務,并鼓勵商業銀行進入校園貸市場,滿足大學生的借貸需求,從而凈化校園貸市場。通知發布已經兩年多,但是大多數商業銀行并未積極響應,其重要原因是商業銀行在開展該項業務過程中遇到了諸多阻礙。通過“貸前”“貸中”“貸后”三個階段分別分析商業銀行進入校園貸市場的阻礙因素,為監管機構及商業銀行采取針對性措施解決各項實際阻礙、促進商業銀行進入校園貸市場提供參考,為實現校園貸市場的治理及金融普惠的目標提供幫助。
[關鍵詞]校園貸;商業銀行;風險防控;金融普惠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9)04-0070-04
Abstract: The Notice on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standards of loan for undergraduate issued in 2017 clearly requires online loan institutions to suspend all loan for undergraduate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encourage commercial banks to enter the loan for undergraduate market to meet the loan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by purifying the loan for undergraduate market. The notice has been released for 2 years, but a large number of commercial banks have not responded positively. The actual reason for the loan for undergraduate business is that commercial banks have encountered many obstacles in carrying out this business.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obstacles that commercial banks enter the loan for undergraduate market into three stages: “pre-loan”, “loaning” and “post-loan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gulators and commercial banks adopting targeted measures to solve actual obstacles, and accelerating commercial bank to enter the loan for undergraduate market, provide help to achieve the goal of governance and preferential financial in the loan for undergraduate market.
Keywords: ALoan for Undergraduate; Commercial Banks;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eferential Financial
[作者簡介]馬鵬博(1997-),男,漢族,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
[基金項目]內蒙古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810126014),指導老師:丁文英教授。
2013年起,我國P2P金融獲得飛速發展。與此同時,一些網貸平臺敏銳地發現了大學生群體所具有的市場潛力,積極發展校園網貸業務。相關調研報告顯示,有877%的大學生將貸款作為自己的資金獲取渠道[1];全國61%的大學生支持分期付款消費或網貸消費[2]。另一方面,校園貸作為P2P金融的細分產品,其本身具有交易便捷、成本較低、門檻較低、推廣便利等優點,契合了市場的需求。此外,在校園貸產生發展之初,相應監管尚未就位,政策環境寬松。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校園貸在全國迅速發展起來。
但是,在校園貸野蠻生長過程中,也帶來了非法高利、暴力催收、“裸條抵押”、多頭借貸等一系列問題,引起了社會輿論的普遍關注。針對這些問題,銀監會(現銀保監會)、人社部及教育部在2017年5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管理規范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要求網貸機構暫停一切校園貸業務的開展,并鼓勵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進入校園貸市場。自該通知下發已兩年多,然而就筆者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市高職院校周邊15家商業銀行120個支行網點的實地調查顯示,并未有銀行響應“通知”實際開展面向在校大學生的信用貸款業務。因此,必須充分了解商業銀行進入校園貸市場所面臨阻礙,銀行及監管機構才能進一步采取針對性措施,從而使商業銀行能夠替代不規范的網貸機構,將校園貸引入正軌。
一、貸前阻礙分析
(一)征信成本高昂
目前商業銀行主要依據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對貸款人進行資信評價,這一系統收錄的信息主要包括:民事主體的基本信息;民事主體在金融機構的借款、擔保等信貸信息以及其主要財務指標等。[3]顯然,大學生群體缺乏征信系統所關注的核心信息,征信系統一般并不會為無工作、無獨立穩定收入、無借貸記錄的大學生群體建立信用檔案。所以,商業銀行在開展面對大學生的貸款業務之前,必然要承擔起獨立搜集、加工貸款大學生的征信信息的責任,這是其貸款業務開展的前提。然而,搜集加工貸款人數據的過程必然會耗費銀行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征信成本高昂,并且商業銀行是否能夠脫離中國人民銀行獨立搜集加工潛在貸款人信息,也存在潛在的法律問題,這無疑成為阻礙商業銀行進入校園貸市場的重要因素。
(二)風控體系不匹配
銀行具有成熟精細的風控機制,其每一筆貸款必須經過復雜的審核程序,從而最大程度保證貸出資金的安全性,降低壞賬率。然而,這種復雜的風控程序是為商業銀行傳統的中、大額貸款業務所設計的,顯然與校園貸業務中借貸大學生幾千元的小額短期貸款需求不能匹配。一方面,這必然無法適應大學生要求方便、快捷獲得貸款的實際需求。試想如果一筆貸款期限為1個月的2000元的貸款需要經過幾次到銀行排隊面簽,之后還需等待幾個星期才能獲批放款的話,恐怕借貸大學生的急迫資金需求已然不復存在或會去尋求其他時間成本更低的方式去籌集資金。這也就是一部分商業銀行之前開展面向大學生的貸款業務在市場上遇冷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適用緊密復雜的風控程序需要很高的運行成本,用在這種小額短期貸款上對銀行而言顯然不夠經濟。因此,銀行只有針對這種小額短期借貸開發出更為便捷、更低成本,又能在小額借貸范圍內充分規避風險的風控程序,才能順利進入校園貸市場。
(三)利潤空間較小
在校園貸亂象頻生、治理面臨諸多問題的背景下,相關監管部門將希望寄托在商業銀行上,將校園貸的實際需求引導到專業、正規的金融機構,從而達到“良幣驅逐劣幣”的效果。國家相關監管機構希望商業銀行承擔起該部分責任,卻并未在經濟方面給予開展業務的銀行以優惠、補貼或給與其他政策激勵措施。商業銀行可謂“臨危受命”,在這一背景下,商業銀行如果響應政策開展校園貸款業務,其性質必然更多偏重公益性,是商業銀行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所以,這類借貸產品在推出后利率必然不能過高,收益空間較小,否則將無法回應監管機構及社會的期待,損害銀行的聲譽。
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在目前條件下商業銀行經營校園貸業務需要高昂的征信成本及風控運行成本,而且因校園貸多為小額超短期貸款(貸款期限多為一個月),相對于正常的中大額短期、中期貸款而言,銀行要承擔的業務運營單位成本更高。此外,因借貸大學生群體個人無獨立收入的特點,銀行經營校園貸業務還要承擔較高的風險。綜上所述,校園貸業務收益空間小、經營所需成本較高、風險相對較大,經營這一業務的利潤較低,這些因素阻礙了商業銀行進入校園貸市場。
二、貸中阻礙分析
在貸款經批準并實際發放后,借貸人基本信息的追蹤更新是降低銀行風險的重要保障。在貸款人不按時履行還款義務時,貸款人住址、工作單位、聯系方式、個人財產狀況等基本信息在銀行采取法定手段進行催告或進一步提起訴訟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大學生群體個人信息變動較為頻繁。例如大學時期相對比較短暫,一般為2—4年,在大學結束后很多貸款人可能前往另外的省份甚至出國繼續學習或定居工作,為銀行監督貸款人履約制造了難題;不同于已經工作的職業人士,很多大學生對外交流需求較少,僅用社交軟件即可滿足其與熟人的聯系交流,因此經常更換自己的手機號碼。但是一般而言,銀行僅登記手機號碼作為貸款人的聯系方式,因此往往導致無法聯系到貸款大學生。這些變動導致催告及訴訟文書難以送達,或者會增加送達成本。
另一方面,銀行也并未積極在此方面進行金融創新,提高服務水平或推出更為適合大學生的信貸產品。首先,面對貸款大學生信息更新頻繁的情形,在當前智能設備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可以充分應用技術手段,在用戶授權的情況下,通過在APP端加入定位、獲取SIM卡信息等功能,以低成本方式更新貸款人的基本信息,從而免去了貸款人頻繁接受信息核對及主動申報信息變動的麻煩,同時也降低了運營成本。其次,銀行也并未適時推出適應大學生實際需求的、借貸周期在一個月或15天左右的短期信貸產品。以較短的業務周期來克服借貸人信息長期發生頻繁變動的問題。然而,在目前條件下,銀行系統尚未有技術手段對貸款人信息變動進行全面、快速更新,對每一個體的信息變動用傳統手段進行追蹤耗時耗力、成本過高。因此,商業銀行在開展校園貸業務時仍然不得不承擔信息追蹤更新困難及更新成本高昂的問題,或承擔信息不能及時更新所誘發的風險。
三、貸后阻礙分析
(一)信用懲戒制度作用有限
對于不按時履行還款義務的貸款人,目前的懲戒措施主要是對違約貸款人進行信用懲戒,降低其信用評級,或者在訴訟后不能執行時將其拉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然而信用懲戒的方式在面對大學生借貸人時其實際威懾效用有限。從借貸人主觀層面來說,因大學生借貸人社會經驗缺乏,對信用懲戒的實際效果理解不到位,很多借貸大學生并不清楚信用懲戒、資信降級究竟對其有何種實際影響,在面對信用懲戒的警告或后果時往往不以為然。
從客觀層面而言,不能還款的貸款大學生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惡意不還款,二是無還款能力。在第一種情況下,貸款人之所以敢于惡意拖欠貸款,就是因為以信用懲戒為主的現行貸款違約懲戒體系對這部分貸款人的威懾效用有限所致。對于銀行提供的正常利息水平的小微額校園貸款,逾期不還的可能大多數便是這一情形。在第二種情況下即使貸款人明白信用懲戒的嚴重后果,在不能還款時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反而因為短期不能還款已經觸發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恢復的信用懲戒,失去延期繼續履行的意愿。所以有效的懲戒措施必須使大部分貸款人不能、不敢惡意拖欠應還款項,降低第一部分群體的數量。同時應該構建定量化分層次的懲戒體系,能夠使第二部分群體不至于在一次不能履行后承擔第一層次較為輕量化的責任,一方面警示貸款人及時還款,否則將觸發更為嚴重懲戒、承擔更為不利的后果;另一方面不會使貸款人承擔的責任一次性到達最高層次,從而使貸款人“破罐子破摔”,失去繼續履行的意愿,客觀上為銀行降低風險;同時,分層次的責任構建讓貸款人在承擔責任過程中對懲戒后果有了切實體會及認識——在承擔較輕責任時就感覺到難以接受,違約貸款人必然盡力避免自己承擔更為不利的后果,同時為其思考衡量及時彌補履約還是繼續違約提供了時間上的緩沖,可避免第二種情況下暫時無力還款的貸款人轉化為第一種情況下的惡意不履約、拖欠應還款項的貸款人。
(二)實現債權的成本較高
因校園貸業務的每筆借貸資金較小,貸款主體分散,銀行在放貸審核環節所要承擔的單位成本更高。同樣因為這一特點,在資金貸出貸款人不能按時償還時,商業銀行在實現債權過程中所需花費的成本也將更高。直接的表現是提起訴訟實現債權時訴訟的各項費用將會因被告人數量多、分布分散而顯著上漲。金融機構的業務實質上是在經營風險,在諸多項貸款中必然有一部分貸款人沒有按時償還,因此通過法律手段實現債權是不可避免的情況,該部分成本也是銀行開展業務過程中不會忽視的成本。校園貸業務的利潤空間本就十分有限,再增加一項高昂的債權實現成本于商業銀行而言可謂雪上加霜,更加打擊其進入校園貸市場的積極性。
(三)貸款人責任財產缺乏且難以引入保證
貸款大學生個人名下一般并無充分的責任財產作為其履約的保障,因此,一旦該筆貸款不能按時償還,銀行就算提起訴訟并勝訴,最終也會在執行環節因無充分可執行財產而導致貸款不能追回。家庭的經濟支持既是大學生日常消費的主要資金來源,同時也是貸款人大學生還款的主要資金保障。然而,現代法律均秉承個人責任的基本原則,即使銀行關注到大學生經濟來源為其父母,在放貸時對其父母財務狀況納入評估,但當貸款人不能按時償還時其父母也并沒有還款義務。當然,銀行可在借貸時要求借貸大學生父母提供擔保,以最大程度上降低風險。然而實際上借貸大學生無非在兩種情況下選擇通過貸款獲取資金:一是其資金需求及資金用途并不想為父母所知,二是家庭無力滿足貸款大學生的資金需求,其中以第一種情況占絕對多數。這是因為貸款大學生一般都是出于日常消費以外的資金需要進行借貸,出于各種原因往往并不想讓父母得知其需要資金,或需要消費到何處,或者是害怕父母不同意、責備,或者不想為家里增添負擔。因而如果要求貸款人父母必須提供擔保,這與貸款人的實際需求相悖,會使得大學生群體放棄銀行貸款途徑轉而尋求其他途徑獲取資金,這樣一來商業銀行并不能發揮在校園貸市場替代不正規機構的作用。在第二種情況下,如果家庭無力提供給貸款人這部分資金,所以將貸款人父母引入貸款關系中作為擔保人的意義也并不大,家庭經濟狀況很難在短期內完全改變,而讓家庭作為貸款人短期貸款的擔保顯然并不能在客觀上降低風險。因此大學生貸款人責任財產的缺乏及引入擔保的困難決定了在目前狀況下銀行開展校園貸業務要承擔較高風險。銀行只有開創出其他有效的還款保障機制才能順利運營校園貸業務。
(四)業務存在潛在輿論風險
商業銀行之前并非沒有進入校園貸市場的嘗試。早在2002年,中國招商銀行就通過向大學生發行信用卡的方式,打入了大學生貸款市場,隨后,各家銀行相繼進入。但是,因大學生信用卡業務面臨風控難、使用率低、違約率高等問題,同時信用卡的過度使用也讓一些大學生背上沉重的債務,一些借貸大學生做出了輕生等過激反應,這使得面對大學生的信用卡業務遭受了輿論的嚴厲批評。最終,面向大學生發行信用卡的業務被銀監會于2009年叫停。此后十年間,銀行基本上停止了對在校大學生發放商業信用貸款的業務。校園貸款利潤空間本就極小,商業銀行開展此類業務更多是出于公益性原因,如果商業銀行同時承擔巨大的輿論風險,恐怕此種公益之舉只能不得不被擱置、放棄。
四、結語
商業銀行進入校園貸市場面臨一系列重大阻礙,要通過引入商業銀行來淘汰不正規的P2P金融機構為大學生提供貸款可謂任重道遠。但在目前條件下,商業銀行仍然是經營校園貸業務的最佳主體,其規范化的經營方式能夠在滿足大學生借貸需求的同時保護貸款大學生。大學生群體作為被傳統金融體系排除的業務對象,滿足該部分群體的借貸需求實質上也在推進“金融普惠”的施行。因此,在分析得出阻礙因素的基礎上,商業銀行及相關監管部門及時對癥下藥,促進商業銀行早日成為校園貸的主要放貸主體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宜信致誠信用評估有限公司. 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查報告[EB/OL].http://www.docin.com/p-1303134099.html ,2015-08-29.
[2]艾瑞咨詢.2016 年中國大學生消費金融市場研究報告[EB/OL].http://www.iresearch.com.cn/report/2906.html ,2019-03-05.
[3]宋首文,代芊,柴若琪.互聯網+銀行:我國傳統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新變革[J].財經科學,2015(1).
[4]何華清,周丹丹,王錦虹,余思杭,李叔清.大學生網貸風險控制研究——以九江地區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11).
[5]洪秋雨,朱達硯,陳璇.“校園貸”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文獻綜述[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3).
[6]劉希偉,劉強.大學生防范校園貸的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9(5).
[7]劉欣宇,楊春磊.論校園貸行政監管主體的確定與責任落實[J].法制博覽,2019(4).
[8]蔣英燕.校園貸中大學生權利救濟的法律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2).
[9]孫穎嫻.高校學生財商教育與校園貸分析[J].市場周刊,2019(2).
[10]涂好.校園貸之金融風險防控及對策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9(2).
(責任編輯:郭麗春 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