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玉琦 繩美琦
[摘 要]依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經濟增長是引起環境質量變動的因素之一,經濟增長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選取廣東省佛山市2005—2017年的森林面積、森林資源和人均GDP的數據,研究森林資源變動與經濟增長擬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效果并提出推進森林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增長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森林資源;經濟發展;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共同增長
[中圖分類號]S7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9)04-0100-0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conomic growth is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cause environmental quality changes. As the degree of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caused by economic growth, it has a tendency to rise first and then decline.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this paper selects the forest area, forest resources and per capita GDP data of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17, and studies the effect of forest resource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on the 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 and proposes the forest. Suggestions for the harmonious growth of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Forest Resources;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Common Growth
[作者簡介]繩玉琦(1998-),女,河北滄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繩美琦(1998-),女,河北滄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學。
一、研究背景
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給予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森林不僅是許多動植物的棲息地,為生物多樣性創造了空間條件,而且森林中的各種林木資源還為工業、制造業等提供原材料,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為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之相隨的是樹木、林木的大量砍伐、毀林開荒,森林資源使用量的大幅度增長,毀林現象嚴重,不僅如此,大量非環保的技術設備的應用,森林受污染的狀況加劇,這些都打破了原有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和穩定性,20世紀末期,全球森林面積急劇減少。根據2001年FAO報道顯示,全球森林面積從1990年的39.6億公頃下降到2000年的38.9億公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萬公頃,可見經濟增長以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為代價,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不能同時發生,無法平衡。由于嚴重的環境污染使得人們的健康水平受到威脅,經濟增長遭遇限制,如今各國都已經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當今全黨全社會提倡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下,各地區頒布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政策法規,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增強環保意識,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森林資源顯著增加。廣東省佛山市作為珠江三角洲與粵港澳大灣區所包含的城市之一,經濟發展迅速,人均GDP逐年增長,直至2017年底佛山市地區國民生產總值達到9549.60億元。佛山市政府在經濟穩定發展的同時重視環境保護,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開展造林綠化工程與山體生態化改造行動、建設一流生態森林公園群、打造綠色生活圈、建立多層次綠色協同發展的生態體系,最終形成具有佛山特色的自然生態系統。預測至2020年,佛山森林覆蓋率將達到38%,可見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加強森林保護使得森林資源逐漸恢復,經濟發展是引起森林資源變動的因素之一。許多學者對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的關系做了大量研究,1996年Panayotou借用1955年庫茲涅茨界定的人均收入與收入不均等之間的倒U型曲線,首次將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間的關系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EKC揭示出環境質量開始隨著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隨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環境質量與收入為倒U型關系。本文通過對佛山市相關數據研究分析,驗證森林資源與人均GDP是否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以及對森林資源保護提出有效建議。
二、基本理論與文獻綜述
(一)基本理論
1.森林資源
森林資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之一。狹義的森林資源主要指的是樹木資源,尤其是喬木資源。廣義的森林資源是指林木、林地及其所在空間內的一切森林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這些生命體賴以生存并對其有重要影響的自然環境條件的總稱。佛山市處于亞熱帶氣候帶,熱量和輻射充足,植被生長旺盛,種類眾多,動物繁生,森林資源豐富,不僅為工業化生產提供原材料,美化生活環境,還可以加強生物圈中的碳循環,降低過多CO2排放造成的大氣污染,在防止水土流失和減輕旱澇、風沙方面也起到積極作用。
2.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環境污染的程度較輕,但是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污染由低趨高,環境惡化程度隨經濟的增長而加劇;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說,到達某個臨界點或稱“拐點”以后,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環境污染又由高趨低,其環境污染的程度逐漸減緩,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這種現象被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如圖1所示)。
(二)文獻綜述
1.學者對森林資源的變動與EKC規律的研究
張姝婧,唐麗華,趙凱選取 2001—2015年浙江省相關數據使用EKC數學模型進行曲線擬合,實證分析森林資源與林業產業間的關系,得出結論目前森林資源與林業產業基本趨于良性互動,即將進入“共贏”階段。[1] 李凌超、李心斐、程寶棟、劉金龍基于對全國28個省的面板數據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存在“U”型森林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即經濟增長有助于森林面積恢復。[2]李燁、李偉、劉俊昌利用1982—2009 年寧夏森林資源的相關數據,證實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科學性。[3]劉璨、呂金芝本研究利用中國6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資料和1953—2006年分省市的林業與國民經濟統計數據,研究結果表明從整體上來看,中國森林資源存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并且已經有14個省超越了森林資源環境茲茨涅茨曲線的拐點。[4]石春娜、王立群采用2000年17個外國國家和2003年我國27個省為樣本地區,利用各樣本地區的截面數據進行計量分析,得出森林資源綜合指標與人均GDP之間均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二次曲線關系。[5]侯偉麗、韋潔使用2003—2015年間的省級面板數據,對我國森林資源存量變化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進行分析,發現我國已經實現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共贏。[6]
2.學者對森林資源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
李金華研究發現追求短期的經濟發展會對森林資源造成負面影響,只有追求長期、可持續的發展,才能讓區域經濟發展與森林資源保護呈現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作用。[6] 王云卿研究表明在確保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思考森林資源的利用方式,才是讓二者之間相互促進的主要方式,森林資源保護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才能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改善自然生態環境。[7] 翟石磊提出要建立良好的森林保護制度,可以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保持良好的生態平衡,實現最大的社會效益,居民擁有健康的生活環境。[8] 為了森林資源的有效利用,王勇、趙伯濤提出要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概念對森林資源內部的生態系統和經濟效益進行合理管護,保證森林內部資源能夠做到可持續發展。[10]
三、研究思路
本文選取佛山市2006—2018年統計年鑒中佛山市2005—2017共13年的森林資源和人均GDP的相關數據,運用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佛山市森林資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否擬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進行研究,并對如何有效利用森林資源以致其與經濟發展處于和諧發展狀態找到相應的合理對策。
四、研究分析
(一)理論分析
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于1994年確立,佛山市是珠三角經濟區重要的商貿交易中心之一,經濟發展迅速,而為了滿足原材料的需求以及城市面積的擴張,不得不大量利用森林資源,森林面積下降。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破壞生態導致的嚴重后果逐漸顯現,在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從關心收入問題過渡到對于生活環境的高質量要求的當前社會環境下,全市進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森林面積增加。因此,提出假設:佛山市森林資源變動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規律。
(二)實證分析
1.變量選取
確定森林資源數量的主要指標是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森林面積指由喬木樹種構成,郁閉度0.2以上(含0.2)的林地或冠幅寬度10米以上的林帶面積;森林蓄積量指一定森林面積上存在的林木樹干部分的總材積,是反映森林資源總規模和水平的基本指標之一,也是反映森林資源的豐富程度、衡量森林生態環境優劣的重要依據,因此本文選用佛山市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分別作為因變量Y1和Y2。經濟的發展可體現在人均GDP的變動上,本文選用佛山市的人均GDP作為自變量X用以衡量經濟水平。各變量指標如表1所示。
3.協整檢驗
傳統上在進行時間序列分析時要求序列平穩,但時間序列的時變行為反映了時間序列的非平穩性,單位根檢驗是檢驗時間序列中是否存在單位根,若存在單位根,序列則不平穩,會使在對原數據直接進行回歸分析中由于可能存在偽回歸的現象,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時間序列的單位根檢驗是時間序列分析必須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單位根檢驗是協整檢驗的基礎,通過協整檢驗決定一組非平穩序列的線性組合是否具有穩定的均衡關系.本文采用Eviews工具對數據進行檢驗,利用檢驗時間序列平穩性最常用的方法——ADF檢驗,即單位根檢驗,再利用EG模型進行協整檢驗。
(1)單位根檢驗
為使結論更加準確,將各變量取對數后得到lnX、(lnX)2、(lnX)3、lnYI、lnY2對其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ADF檢驗值均大于5%臨界值,變量都未通過ADF檢驗,即變量都有單位根,時間序列非平穩,不可直接對序列進行回歸分析,要進行協整檢驗來驗證序列是否具有長期平衡關系。
將各變量進行一階差分,檢驗其ADF值,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各變量ADF檢驗值均小于5%臨界值,序列經過一階差分后均無單位根,通過ADF檢驗,各變量同階單整。
接下來考察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避免出現偽回歸現象,即協整回歸。
(2)協整檢驗
將變量生成殘差序列,對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殘差序列的ADF檢驗值均小于5%臨界值,殘差通過ADF檢驗,無單位根,即殘差序列平穩,變量之間不是偽回歸,存在協整關系,意味著各變量間存在長期均衡,即可對其進行回歸分析。
4.回歸分析
因各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對其構建回歸方程進行曲線估計,分析所構建的模型與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擬合度。
(1)森林面積與人均GDP的回歸分析
將森林面積與人均GDP進行二次、三次曲線回歸分析,各變量的系數值、R2、F值、P值結果如表5所示。
從圖3和回歸方程各變量系數可以看出,森林蓄積量和人均GDP呈倒“N”型曲線,2005—2006年森林蓄積量隨人均GDP增加而下降,2006年森林蓄積量達到最低點,2006—2016年人均GDP逐年增長,森林蓄積量也隨之增長,但增長速度逐年下降,2016年增長斜率至0,森林蓄積量達到最高點,2016年后森林蓄積量隨人均GDP增加而下降。擬合曲線的前半部分即2015—2016年森林蓄積量的變動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規律。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對森林資源與人均GDP的研究發現,代表森林資源的兩個指標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分別與人均GDP呈正“N”和倒“N”的曲線關系,它們與人均GDP的關系模型均部分存在倒“U”型曲線特征,與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部分擬合。
由于生態文明政策的出臺及社會需求的改變,森林資源顯示出隨著經濟發展而變動的現象,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高效利用刻不容緩。佛山市2017年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擁有三大林場分別為云勇林場、高明鹿洞山林場、三水大南山林場,已成為珠三角一道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并建有30個森林公園,這些都使森林資源逐年增加,生態環境狀況有所改善,至2020年佛山市預計實現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m2,森林覆蓋率達到 25%的目標。作為制造業大市的佛山經濟發展迅速,但在近幾年已經清醒地意識到,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再可取,但佛山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生態系統結構不完整,城鄉綠色空間破碎化嚴重,生態景觀破碎化指數達0.82;生態用地少、建設用地多,佛山生態用地比例為61.2%,低于國際公認66.7%的生態安全水平,也低于廣東省89.1%的平均水平,而建設用地擴張明顯,2005—2013年間增加了15.8%;生態服務功能和價值下降,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常年處于廣東省末位,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明顯下降。面對如此嚴重的生態狀況,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促進兩者協同增長,本文給出以下建議:
(一)做好生態旅游產業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經濟群的城市之一,在黨中央積極推進大灣區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階段,依據佛山市的地理優勢打造粵港澳綜合都市旅游休閑基地,建設以觀光森林公園或林場為旅游目的的城市、綠色、休閑勝地,把生態旅游業培育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一。景區工作人員提高和完善森林資源質量,注重森林資源的保護,深化景區生態文明的教育與宣傳功能,讓游客在休閑觀光中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意識。
(二)加強對生態旅游產業的推廣
依據佛山市的具體森林資源狀況培育特色生態旅游產業,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品牌。建立生態旅游產業推廣平臺,提升生態文明觀光的品牌特色,擴大佛山市生態品牌影響力。加強宣傳推廣,鼓勵建立生態旅游產業中介服務平臺。鼓勵各大旅行社引進生態旅游品牌,帶領游客參觀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采取“互聯網+生態旅游文化產業”等宣傳方式,促進特色生態旅游文化創意產品銷售和服務貿易。
(三)加大監管力度,完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
明確森林資源的責任權力人,形成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獎懲并行的森林資源責任體系,完善相關立法制度,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建立覆蓋全市范圍的森林資源資產監管網絡,明確森林資源的生態空間,對森林資源實施嚴格的監管,對林地進行完善的生態修復。對土地實行嚴格的管控制度,嚴格控制其轉化為建設用地,確保森林資源面積不減少。保護林場、林地和森林公園的自然生態系統,確保森林資源的完整性,強化森林資源有效保護和利用。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技術對森林資源進行監測,完善落實監測、預警和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森林資源建設、保護、完善各階段全過程的監管,促進佛山市森林資源保護技術水平的提高,形成“互聯網+森林”的森林管理體系。
(四)加強公園綠地建設
在城市中心區、老城區等綠化較薄弱地區,充分利用街旁的零星綠地,建成小型公園,通過對公園的建設不僅可以美化街景,而且可以拓展居民的休閑娛樂空間。重點實施佛山市林分改造、森林公園建設、城市公園建設和改造等綠化項目,加強沿江生態景觀林建設和道路沿線綠化景觀建設。大力發展社區公園和村居公園建設,到 2020 年底,實現城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平方米以上。
(五)提升生態服務功能
加強多方位管理,提升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扎實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深入開展退耕還林工作,推進桉樹經濟林逐步向生態公益林轉變。通過合理配置森林群落組成,實施樹種的因地制宜,提高林地生態系統的抵御生態危害的能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先進技術的引進、推廣,積極開發、引進態環境保護和森林資源有效利用方面的各類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
(六)建立森林資源評估體系
開展森林資源資產統計,對森林資源進行徹底清查,將森林資源資產統計、森林覆蓋率等多項表征森林資源變動的指標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重點核算經濟發展對森林資源的影響以及森林資源變動所引起的成本和效益對生產總值的作用效果,將森林資源建設、保護、完善納入佛山市森林資源評估體系,開展佛山市可持續發展的績效評估。
(七)積極開展宣傳教育
按照全國提倡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創建生態文明城市,推動個人和家庭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充分利用報刊、雜志、網絡、電視、廣播、市區電子屏幕和社區布告欄等多媒體宣傳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森林資源保護宣傳,普及生態文明理念和知識,提高全民資源憂患和環境保護意識,形成全社會生態文明共享共建氛圍。建設以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自然特色為主體的宣教基地,鼓勵市民保護自然生態。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虛心聽取群眾意見,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廣泛動員群眾參加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活動,例如在植樹節大規模開展植樹活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積極發揮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志愿者服務隊作用,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每個社會成員,形成全社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綜上所述,只要佛山市堅定走“工業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之路,就會提升綠色城市品質,加快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實現森林資源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和諧平穩增長。
[參考文獻]
[1]張姝婧,唐麗華,趙凱.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模型假設下的森林資源與林業產業關系[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8,35(5):885-891.
[2]李凌超,李心斐,程寶棟,劉金龍.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中國森林轉型分析[J].世界林業研究,2016,29(4):56-61.
[3]李燁,李偉,劉俊昌.寧夏森林資源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特征分析[J].寧夏社會科學,2013(2):45-49.
[4]許姝明,王立群.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森林資源變化問題研究評述[J].世界林業研究,2010,23(6):13-17.
[4]劉璨,呂金芝.中國森林資源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問題研究[J].制度經濟學研究,2010(2):138-161.
[5]石春娜,王立群.森林資源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經驗驗證[J].統計與決策,2007(1):30-31.
[6]侯偉麗,韋潔.“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可以同時實現嗎?——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分析[J].林業經濟,2019,41(2):18-21.
[7]李金花.森林資源保護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關系研究[J].經濟師,2018(7):160-161.
[8]王云卿.森林資源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J].鄉村科技,2018(28):72-73.
[9]翟石磊.淺談可持續發展下森林資源保護的方法及措施[J].南方農機,2018,49(15):101.
[10]王勇,趙伯濤.小議可持續發展下的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J].現代園藝,2019(6):169-170.
(責任編輯:顧曉濱 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