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宏觀層面觀察微信群組的建立、運營以及變現的過程,以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研究微信群組中存在的法律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微信 微信群組 法律責任
作者簡介:許崢艷,北京市尚公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020
微信(WeChat)是騰訊公司推出的一款名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該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在2018年3月5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微信和WeChat 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已超過10億。微信群組中有你也有我,它可以實現便捷的發送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并進行多人聊天。微信群組不僅為人們打開了更廣闊的溝通大門,還為微信營銷注入了鮮活、強大的能量。但凡事皆有利弊,微信群營銷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違法亂象。
一、微信群組及群內主體的概念
2017年10月8日起實施的《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定義了包括微信群在內的互聯網群組,是指互聯網用戶通過互聯網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等建立的,用于群體在線交流信息的網絡空間,同時也明確了群內存在兩個法律關系主體,一是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是指提供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的平臺,比如騰訊公司。二是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使用者,包括群組建立者、管理者和成員,群組建立者就如微信群運營人員、操盤手等,群組管理者和成員就如群主和群成員等。
二、微信群組的組建中存在的法律問題
(一)微信群組建裂變引流導致公民個人信息泄露
微信群組裂變,是群建立者通過誘餌海報吸引種子用戶進群,并促使種子用戶完成海報轉發任務,拉更多新用戶進群的過程。在微信群組裂變中,群互換、群買賣也是司空見慣的。
眾所周知,微信號大多數都綁定了電話號、銀行卡,關聯到了用戶的身份信息。微信群的出售或互換,會導致個人信息泄漏,假如不法分子在買賣、互換后用于非法目的,則構成犯罪。我國《網絡安全法》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刑法》也有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的規定。在此鄭重提醒各位“混群之人”,群互換和買賣可能會導致牢獄之災,切不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二)關于合法進行群組資源共享的建議
如果不能進行微信群組買賣,那怎樣實現合法有效的社群資源共享呢?關于個人信息合法的收集、使用方法,我國《網絡安全法》已經給出了答案,“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被收集者同意” ,根據上述規定,可以理解為在微信群組資源共享之前,如果設置一個“征得被收集者同意”的前置程序,告知個人信息收集規則和使用目的,同時給予被收集者個人信息控制權,就可以防范侵犯個人信息的法律風險。具體可以通過群公告、群規則公示隱私政策并征求全體群員意見,也可以采用掃描二維碼形成文檔告知用戶本群的隱私政策,或者在群內公布用戶隱私政策的完整鏈接等手段實現。
(三)裂變海報,大多以漲粉為目進行虛假宣傳
有些微信群組“業內”人士認為:做裂變海報就等于做漲粉快的海報就行,其他的并不重要。隨便百度一下社群裂變海報,諸如“13個種子用戶10小時可裂變2萬人”、“0費用聯合100自媒體裂變用戶10萬”、“1小時可操作、易上手”的宣傳屢見不鮮。
由于網絡虛擬性,微信群組內產生了大量的商品、服務與實際內容不相符的互聯網廣告虛假宣傳現象,引起消費者的誤解,這種行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根據新修正的《廣告法》,如果屬于虛假宣傳的,可能會受到最高二百萬元的罰款、吊銷營業執照的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甚至要承擔刑事責任。
(四)裂變海報應守法誠信
既然法律有明文規定,微信營銷人員就不要做出欺騙和誤導性的效果承諾,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1)不對商品作片面的宣傳或者對比;(2)不能將科學上未定論的觀點、現象等當作定論的事實用于商品、服務的宣傳等。對于微信群組的裂變中的虛假廣告宣傳,首先,騰訊公司也應加強監管,比如設置關鍵詞、采取網絡技術追蹤圖片來源等方法;必要時可投訴、封號、罰款等。其次,政府相關部門也要進行建立經營者信息管理平臺,需要將微信群組推廣營銷中的不法行為及行政處罰結果進行匯總,并建立不良信用記錄和信用評級制度,還要將這些信息與其他監管部門共享。
三、微信群組運營中存在的法律問題
(一)微信群組內的不當言論可導致民事侵權賠償
2018年6月,隨著NBA總決賽的進行,部分球迷情緒激動,上升為拉微信群對罵的地步,以后各種“微信對罵群”突然泛濫,群內充斥著臟話和人身攻擊。
微信群組不是法外之地,不得發表不當言論,侵犯他人合法權益,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在微信群組內,最可能發生的是侵犯人格權,其主要表現形式就是侵犯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等,比較突出的就是對名譽權的侵犯。如果在微信群組中,群成員受到侮辱、誹謗或者其他侵害人身、財產權益的行為,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侵權人應依法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因此,在微信群內也應當謹言慎行,尊重他人。
(二)微信群組內轉發大量免費“資源”,侵犯著作權和網絡傳播權
今年春節,影片《流浪地球》盜版鏈接在微信群瘋狂轉發,發生了“中國電影史上最大泄露事故”。這些群員完全沒有意識到傳播盜版是侵犯著作權的違法行為。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對于侵犯著作權的行為需要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對于具體的賠償數額,根據情節輕重,可判決高至50萬的賠償。
目前盜版大都是在網絡空間完成的,侵權人很容易掩飾自己身份,且難以尋其源頭,如設置鏈接、搜索引擎搜索、向非法復制者提供復制工具和軟件等。這就要求微信群組管理者和群成員具有法律紅線意識,明確群內行為邊界,對違法信息不復制、不傳播。
(三)群主有監管群內不當言論和違法行為的責任
上文提到微信群組內的不當言論和違法信息傳播泛濫,究其原因,主要是群主對群成員的監管職責沒有做到位,主要體現為:不能做到隨時關注群成員的行為動向、判定群成員發言內容性質、核實信息真相,避免違法有害信息在群內傳播等。如果群主對群成員的違法信息或者行為失察或者漠視,不及時清除,可能會被要求整改或叫停群組服務。如果群主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且群主所管理群內的違法信息造成了嚴重危害后果,群主將被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
四、微信群組變現時存在的法律問題
(一)微信群組內消費者權益保護缺失
如今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內存在大量假冒偽劣商品,在群里買的衣服一穿就爛、鞋子沒穿幾天就壞,食品、化妝品、保健品有的也是“三無”產品。因為微信推廣營銷的準入門檻低,所以就有大量無照經營企業渾水摸魚,導致產品質量難以保障,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微信群內打假,應多方協作、加強監管
因微信群營銷有虛擬性,消費者無法直接接觸到商品或者服務,且通常表現為個體間的私下交易,沒有借助任何第三方平臺的擔保。正是由于這種私密性,導致了微信群推廣營銷中出現了假冒偽劣產品質量監管缺失。要保障群內消費者合法權益,規范消費者的知情權,在群成員打假維權法律意識提高的前提下,首先,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經營者資質證照審查、產品質量的抽查,并定期將結果予以公布;其次,建議微信平臺設置假冒偽劣商品舉報、投訴機制,增強微信平臺的監管注意義務;再次,各行業協會、法律專業人士可以逐步形成微信群消費者維權自律組織,推行訴前調解糾紛處理機制。
參考文獻:
[1]中青在線,馬化騰:微信月活躍用戶數首次突破十億[EB/OL].〔2018-03-05〕http://v.cyol.com/content/2018-03/05/content_16990773.htm.
[2]孟威.群主責任的邊界如何劃定[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2018.
[3]劉曉艷.我國微信營銷法律規制研究[D].蚌埠:安徽財經大學,2015.
[4]江霞.論微信推廣營銷糾紛的法律風險防范[D].合肥:安徽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