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薇
摘 要 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需要立足“點”,放眼“面”,堅持將課本內容作為一個點,輻射到課外,讓課外的閱讀內容能夠真正進入到語文閱讀的課堂內,讓小學生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閱讀,有效提升小學語文的閱讀能力。本文通過具體論述小學語文閱讀外延的策略,旨在為增強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關鍵詞 閱讀;外延;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252.17,O4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5-0178-01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對小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總結出:一個人為了能夠具備良好的母語素養,便需要掌握四千多萬字的閱讀量。因此,為了完成這個目標,便需要小學生在日常的閱讀過程中,始終立足于語文課本內容,以課內為點,有效拓展閱讀外延,促使學生合理的將課內外的閱讀銜接起來,真正實現課外閱讀的課內化。
一、緊扣閱讀文本的矛盾點,合理進行拓展閱讀
為了能夠更好的實現小學語文閱讀外延,便需要進口語文閱讀文本的矛盾點,充分激發小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合理進行拓展閱讀。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這篇文章的時候,老師便可以準確把握文本內容中存在的幾個矛盾點,如:魯肅是誰的人?諸葛亮明知魯肅是周瑜的人,為什么還敢將準備草船這樣非常機密的任務交給他呢?他為什么不幫助他的上司周瑜來對付諸葛亮,反而幫助諸葛亮呢?正是因為老師設計了一連串的矛盾點,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個結,所以他們迫切的希望揭開心中存在的謎團。為了解開學生心中存在的疑慮,讓學生僅僅閱讀《草船借箭》是無法完成的。因此,這時便需要老師進行趁熱打鐵,有效拓展小學語文閱讀內容,向學生講解:“在周瑜多次陷害諸葛亮的過程中,魯肅并不止一次的幫助諸葛亮來渡過難關。”但為了真正了解魯肅幫助諸葛亮的原因,以及為什么諸葛亮敢于信任魯肅,就請同學們一起閱讀《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通過為學生設計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到閱讀過程中。這樣通過立足于“點”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不但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的明白: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知天知地知人心的智慧都主要是因為平時留心觀察的結果,而且還能夠讓學生學會用前后聯系的方法來閱讀名著,為實現語文閱讀外延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讓學生得法課內,受益課外
為了有效實現小學語文閱讀外延,讓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吸取其中的精華。首先,讓學生在課內的閱讀過程中下足功夫。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內的閱讀過程中所形成的閱讀能力將直接影響到閱讀外延的效果。為了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便需要堅持在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真正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質疑、學會思考。例如,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詞便采取查字典的形式,學會聯系上下文來理解文本的意思;學會將閱讀到的一些優美的句子和好詞佳句摘抄下來;在閱讀的過程中認真思考,背誦一些精彩的片段和優美的范文,養成隨讀隨記的習慣,這樣有利于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三、堅持內外銜接,豐富閱讀內容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堅持以教材作為出發點,讓語文教材真正成為拓展閱讀的重要橋梁。例如,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之前,老師可向學生推薦相關聯的文章,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去探究文本內容,有效增強學生的文化品位。例如,在學習《少年閏土》這篇文章的時候,老師可讓學生利用課前的時間去閱讀《故鄉》這篇文章。然后,在課堂中老師可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先應該明白《少年閏土》中“我”只是一個貫穿全文結構的一個人物,而并不是指的作者自己。然后,再讓學生知道,大部分散文中所提到的“我”大部分指的是作者自己,而小說中所提到的“我”則主要指的是作品中的一個人物;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的時候,老師可選取適當的時機向學生介紹抗日戰爭時期,英雄的中華兒女,不畏強敵,同敵人展開殊死的搏斗。然后,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的時間去閱讀一些關于抗日戰爭的文章、書籍或相關的電影,促使學生深入體會五壯士為了掩護群眾和主力部隊,抗擊日寇的英雄氣概和不畏犧牲的崇高精神,以此來拓展小學生的見識,促使小學生逐步形成熱愛祖國的情。這樣,通過讓學生做好課堂內外的銜接,豐富語文閱讀內容,能夠讓學生在之后的閱讀過程中能夠憑借自己的興趣進行閱讀,有效提升小學語文的閱讀水平。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堅持立足于教材內容,始終以課堂為圓心,逐步將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外延,讓語文閱讀課堂盡量朝著生活化、人性化和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促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真正達到增強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史德仁.讓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關于如何上好語文課的討論[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11):5-7.
[2]單斯雯.加強閱讀促進連接——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課外語文,2017(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