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非法經營、生產銷售假藥犯罪關乎人民群眾基本的身體健康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民群眾對醫藥行業的信任度以及社會綜治水平,如何在檢察實踐中發現并提示類案反映出的行業監管問題,實現檢察職能在社會綜合治理格局中的延伸與拓展,亟待調查研究。本文通過對真實案例進行剖析,發現案件特點和反映出的行業監管難題,并對減少類型犯罪提出對策建議,能夠幫助關聯行業堵塞監管漏洞、提升管理質效,降低類型犯罪發生率,服務保障人民群眾用藥安全。
關鍵詞 非法經營 生產銷售假藥 檢察實踐 行業監管 社會綜合治理
作者簡介:杜芳,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檢察院辦公室干警。
中圖分類號:D926.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042
近年來,受經濟利益驅動,非法經營、生產銷售假藥犯罪案件時有發生、屢禁不止,嚴重危害該類型案件所關聯的行業、部門、人員都表現出范圍廣、牽連性強、處置難度大等特點,且類案關乎人民群眾基本的身體健康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民群眾對醫藥行業的信任度以及社會綜治水平,如何將司法環節延展化、通過打擊類型犯罪滿足人民群眾在醫藥范疇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亟待調查研究。
生產、銷售假藥罪,是指生產者、銷售者違反國家藥品管理法規,生產、銷售假藥的行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蹲罡呷嗣穹ㄔ?、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藥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違反國家藥品管理法規,未取得或者適用偽造、變造的藥品經營許可證,非法經營藥品,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狈欠ń洜I罪作為兜底條款,與生產、銷售假藥罪的主要界限為是否達到擾亂市場秩序以及情節嚴重程度。司法實踐中,還要考慮涉案藥品的價值等定性因素。
2016年以來,某檢察院共受理起訴非法經營、生產銷售假藥犯罪案件7件9人。案件中,大部分涉嫌生產、銷售假藥犯罪,其中有一例涉嫌非法經營、銷售假藥犯罪。該案件反映出區域內藥品流通領域存在一定監管漏洞,容易造成人民群眾健康和財產受損、醫藥行業形象受到負面影響、行政監管出現盲區等不良后果,如何在檢察實踐中發現并提示類案反映出的行業監管問題,實現檢察職能在社會綜合治理格局中的延伸與拓展,筆者結合真實案例進行了剖析。
一、典型案例
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期間,犯罪嫌疑人郭某某在其家中,利用在QQ醫藥群里發帖并在未取得藥品經營許可證的情況下向買家銷售穩心顆粒、腦心通等多種藥品。郭某某利用快遞進行藥品交易31次,交易金額為386042元。另在其家中查獲其未銷售的正規廠家生產藥品22種,經鑒定,藥品價值33528.53元。2015年3月24日,犯罪嫌疑人郭某某在某不正規市場,收購明知是假藥的波立維60盒、立普妥100盒,意欲販賣,后被抓獲歸案。經鑒定,兩種假藥價值13552.8元。2016年5月,檢察機關以被告人郭某某涉嫌非法經營、銷售假藥罪,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二、案件特點和反映出的行業監管難題
(一)案件所涉藥品真假摻雜,流向難以追溯造成后果惡劣程度不確定
本案中,犯罪嫌疑人郭某某涉嫌兩項罪責——非法經營罪、銷售假藥罪。關于涉非法經營罪的386042元藥品真偽的認定上,郭某某供述這些藥品是“某自聚性不正規市場收購而來”,賣藥給他的人說都是醫保藥品,且倒賣利潤不高,因此主管臆斷是真藥。郭某某倒賣的藥品集中為需求人群較大的常用藥,通過網絡售賣給買家后,買家多半自用完畢,案件偵辦過程中難以對藥品的真偽進行鑒定。刑事訴訟中依據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則,將其認定為真藥,難以真實確定該項犯罪對人民群眾健康和財產的傷害程度。
(二)非法經營藥品來源不可靠,透視出藥品流通領域監管不嚴密
郭某某供述本人收購來用以倒賣的藥品都是“大爺大娘走醫保拿出來,吃不了換錢的”,但其收購的藥品不管數量、金額都屬龐大,藥品的最初來源值得懷疑。例如買家楊某某指認其從郭某某處購買了兩盒他克莫斯,“每盒是八百多元,醫院是要每盒一千四百多元”,如此大的價格差距,與郭某某供述倒賣藥品為“醫保真藥、利潤不高”相矛盾,藥品究竟真偽?從何處流出?藥品在生產、轉運、庫存、銷售等環節是否存在某些監管漏洞?
(三)用于銷售假藥的制作工具較為容易獲得、成本低廉,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公安機關在郭某某家中查獲的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及阿托伐他汀鈣片經鑒定證明為假藥。查獲的大量胰島素外包裝和內部小瓶,其供述是為了販賣。此兩項涉案物品經供述亦是“某自聚性不正規市場收購而來”,如此方便就獲得大的藥品供源,該市場的監管問題值得關注。郭某某通過QQ上的名為“醫藥串貨群”的醫藥群聯系買家,商量好藥品種類、數量、價格后就通過德邦物流快遞至買家,并依靠“貨到付款”方式收取藥錢,涉案物流并未對寄送藥品的人員進行相關資質審查、郵寄門檻過低。在檢察機關辦理的其他生產、銷售假藥案件中,還存在犯罪嫌疑人從網絡購買藥品、藥盒、打碼機等材料工具進行手工制假的現象,網絡購物環境的監管存在一定盲區。
(四)案件舉發依賴專業打假機構,犯罪隱蔽性及群眾忽視性較高
本案的舉報者為北京市某知識產權有限公司調查部的經理,該公司和一些藥品生產廠家合作,替他們打擊醫藥市場上的假冒產品,該公司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發現嫌疑線索后向公安機關舉報。在檢察機關辦理的其他生產、銷售假藥案件中,也存在類似的案發經歷。體現出該類犯罪行為存在一定隱蔽性,一般群眾容易忽視。且用于非法經營和銷售的藥品(甚至是假藥),在包裝、效果、價格上與正規銷售藥品差別不大,難以準確鑒別。
三、相關行業提升管理質效減少類型犯罪的對策建議
(一)檢察機關認真履行監督職能、嚴厲打擊涉藥品犯罪行為
關于生產、銷售假藥罪,刑法修正案(八)將其由原來的“危險犯”修改為“行為犯”,刪除了“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條件限制,這意味著該類型罪責的入罪門檻大大降低,也擴大了刑法打擊此類罪責的半徑,體現了立法者對類型罪責從嚴懲治的初衷目的。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應當積極發揮批捕、起訴職能嚴懲犯罪,嚴厲打擊非法經營,生產、銷售假藥這類侵犯人民群眾健康權和財產權的犯罪行為。通過持續開展“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專項立案監督活動”,聯合藥監、公安、市場監管、國家網信辦等部門開展藥品“凈網2018”專項行動,提高打擊的力度、準度和深度。當前時期,還可以通過積極開展涉藥品領域的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工作,針對辦案中發現的管理漏洞適時制發檢察建議,開展個案預防和行業預防。
(二)建議相關監管機構完善監督網絡,嚴格把控藥品來源流向
建議藥品監管機構認真履職、創新手段,對藥品的生產、轉運、銷售等各環節嚴密把控,防止假藥流入市場及不具備資質的機構人員倒買倒賣;建議市場監管機構加大對各類自聚性市場的摸排和監督,發現涉藥品非法經營、制假售假線索的及時依職權查處或移送司法部門,杜絕出現假藥市場流行多年而不察覺的被動局面;建議網絡購物平臺、網絡物流通訊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加大資質審查和內容審查力度,防止被犯罪分子利用。
(三)建議政府部門加強醫藥領域民生工程建設,降低廉價假藥供需市場熱度
在案件辦理中發現,當前假藥流通甚至暢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部分藥品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常見病病人對專屬藥品的依賴性高,需長期購買,部分藥品特別是抗癌藥物費用較高,給病患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政府部門作為民生安全的兜底機構,應當把醫藥行業透露出的民生問題納入社會管理整體范疇,針對部分群眾因家境貧困、缺乏基本醫療保障而容易輕信非法經營、制假售假藥品欺騙的情況,除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之外,加強對特定人群的扶貧幫困民生工程建設,引導需求人群向正規醫藥廠家、市場流動,鏟除廉價假藥供需市場生存的土壤。
參考文獻:
[1]張學永.生產銷售假藥罪的刑法教義學檢討[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
[2]任磊,陳云,邵蓉.經濟刑法學視野下生產銷售假藥的規制問題研究[J].中國藥事,2018(1).
[3]謝昌銀,鄧孝康,謝陳玲.由生產銷售假藥罪淺析藥品監管法律制度的問題及其建議——以四川省相關判例調研為依據[J].醫學與法學,2017(4).
[4]杜小麗.抽象危險犯形態法定犯的出罪機制——以生產銷售假藥罪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為切入[J].政治與法律,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