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價值取向,為推進新時代城鄉社區治理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鄉社區治理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社會矛盾高發頻發,另一方面,治理難度大大增加。問題是創新之母。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創新,應圍繞“以人民為中心”,努力在提升社區治理溫度、厚度、高度、力度等“四個度”上下功夫。
關鍵詞 “以人民為中心” 挑戰 創新 “四個度”
作者簡介:吳玉玲,中共濟南市歷下區委黨校。
中圖分類號:D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08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開宗明義地提出“以人民為中心”,明確了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建設的根本方向,也為推進新時代城鄉社區治理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城鄉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和聚集群眾的基本載體,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如何,直接關系與影響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因此,必須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價值取向,擔當“不忘初心”的根本使命,在城鄉社區治理創新實踐中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一、城鄉社區治理存在的挑戰
當前,當代中國已邁入新時代,隨著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城鄉社區治理也發生深刻演變,面臨新的挑戰。
(一)居民流動頻繁,社會矛盾頻發
我國城鎮化率于2011年突破50%,進入到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時代。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未來還將有一大批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更高愿望訴求的交織疊加,必然導致社會矛盾爆點增多,對如何滿足城鄉居民更高期盼,如何妥善處理社會矛盾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熟人社會轉變為陌生社會,增加治理難度
另一方面,社區由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治理難度大大增加。改革開放40年,我國社區類型從過去的以街道、單位大院和農村為主轉變為各類商品房小區、房改房小區、回遷房小區、新型農村社區等社區類型,同一社區的很多居民之間互不相識、素無來往,鄰里關系基礎薄弱,溝通協調不確定因素增多,社區認同感不強,對如何提升社區凝聚力,構筑和睦鄰里關系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城鄉社區治理創新措施
問題是創新之母,實踐是創新之源。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創新,應圍繞“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民生工作總思路,努力在提升社區治理“四個度”上下功夫。
(一)彰顯亮點特色中回升社區治理溫度
社區的溫度是對社區文明、服務、認知水平的一種抽象演繹與綜合考量。有溫度的社區,會讓身處其中的人們感到幸福溫暖,并不斷從內心深處激發人性的力量。城市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加速了居民之間的陌生感,加劇了遭遇困境人們孤立無援的無助感。尤其遷移進城的農民,失去了土地就仿佛失去了家園失去了根,迫切需要社區的溫度社區的溫暖。現在一些社區建設治理同質化現象嚴重,功能千篇一律,要么一哄而上搞人有我有,在貪大求全中掛一漏萬;要么追風趕彩搞政績優先,在脫離實際中喪失社區人本活力與凝聚力。城鄉社區千差萬別、基礎不一,不可能一口吃成個胖子,必須圍繞回升社區溫度這個現實課題,多在健全民生服務功能、矛盾疏導排解功能上出實招,多在立足實際挖掘特色亮點、增強社區凝聚力感召力上見真章,切實走開社區特色治理之路。我國城鄉社區十幾年建設發展經驗表明,扭住了特色,就找到了社區建設治理的活力之源;緊扣著溫度,就把住了社區建設治理的根本之魂。
(二)在傳統賡續創新中培植社區治理厚度
社區的厚度就是社區的文化涵養,是社區的內核和軟實力。文化是最高的力量,文化洗禮是最高層次的治理。縱觀中華五千年,歷經朝代更替興衰,唯獨中華文化沒有斷線,而且在各種文化侵襲中不斷融合壯大。社區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土壤與觸角,具有三個基本特征:首先是民族性,其傳承于歷史和傳統,具有濃重的民族文化底色;其次是時代性,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形成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等所釋放出的正能量;最后是區域性,由社區居民共創、共享的草根文化、大眾文化和鄉賢文化。這三項基本特征一體三面,共同構建出獨一無二的中國社區文化,形成社區治理的隱形實力和重要推手。因此,要高度重視社區文化建設和創新,強化居民對社區文化的認知感,讓這只“看不見的手”,真正發揮出看得見的作用。
一是要住得進“鄉愁”,以居民群體結構為依據,有效弘揚家園文化、鄉土文化、鄰里文化,讓高樓大廈里住得進“鄉愁”,使城區居民聽得到大雜院式的笑聲,能找得到精神家園之根。
二是要用得上“鄉賢”,最大程度地吸引“鄉賢達士”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決策執行,充分發揮德行高尚人士在風化教習、社俗社規、謀利桑梓、民生改善、鄰里調節等方面的引領作用和獨特貢獻。
三是要看得見文化。重塑社區文化,絕不是建個牌樓立塊碑那么簡單。要堅持文化引領,注重社區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層次的文化全覆蓋,采取各種有效載體和手段,講好社區故事,教正社區聲音,培塑社區形象,激發居民建我社區的自覺性和愛我社區的自豪感,讓文化成為社區的精神主脈和鮮明印記。
(三)在融入社會轉型建設中抬升社區治理“高度”
比肩發達國家精品社區,除卻社會制度、人文管理、經濟基礎等因素外,我們城鄉社區治理尤其是在信息化治理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許多還停留在“朝陽大媽”式治理層面,嚴重制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發展。當前最緊迫的是要開闊視野,主動適應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深刻變化,因地制宜地創新方法手段,不失時機地推進城鄉社區治理上層次上臺階。
一是要堅持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背景下把握機遇。當前,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孕育、集聚迸發,引發產業分工重大調整,行業布局歸整重塑,新舊動能轉換的戰略號角已經吹響。我們必須及時洞察經濟發展方式變革給城鄉社區治理帶來的革命性變化,善于見識機遇,善于搶抓機遇,充分利用“騰籠換鳥”、產業集聚的輻射帶動作用,做好社區布局調整和社區治理信息化轉變這篇大文章,進一步提高辦事效率,縮短服務半徑,努力推進從“亡羊補牢”式管控到“未雨綢繆”式治理的轉變。
二是要在城鄉現代化建設的總體進程中借勢發力。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未來中國城鄉現代化建設步伐必將進一步加快。要認真研究城鄉建設發展規劃和配套政策法規,尤其圍繞智慧城市建設,加強城鄉社區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吃透政策利好邊界,最大限度提高政策普惠面,為城鄉社區治理新發展新突破提供政策保障。
三是要在科技杠桿的撬動下提升層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第一治理力,治理現代化的基礎是治理信息化。要圍繞精細化、精準化,積極引入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完善治理網格體系和現代信息技術平臺,推進社區精細化精準化治理,打通服務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實現群眾訴求建議及時準確掌握,社區矛盾問題雙向互動解決,靠信息技術手段釋放和解放社區治理活力。
(四)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強化社區治理力度
從一切權利歸農會,到人民當家做主,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歷史進程當中,人民群眾始終是社會建設發展的主體和主人。共建共享共治,既是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根本特征,又是“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鮮明表達。當前,因倚重行政主導造成社區人少事多、不堪重負的矛盾加劇,因超越職能造成社區治理“接不住、管不了”的問題增多,因來源不足培訓不足造成社區干部德不配位、能不稱崗現象,對此,必須盡快補齊短板,為社區治理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一是要引導多元參與。強化人人盡責、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理念,探索從社區治理“為大家”到社區治理“靠大家”的有效路徑,真正匯聚起社區治理的合力。同時,強調多元參與不是削弱行政主導,對公民和組織的授權賦能,也要通過多種手段加強引導和管理。
二是要優化職能配置。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社區治理是城市治理乃至國家治理的“一線陣地”和重要窗口。要依據國家行政機構改革和社區治理現實需要,進一步理清社區工作界面,優化治理職能配置,促進職能下放和把資源下沉,賦予社區在治理方面更大的協調權、管理權和建議權,讓社區治理真正成為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橋頭堡”。
三是要建強社區隊伍。社區崗位直面群眾、瑣碎繁重,對能力素質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有擔當的寬肩膀,又要有成事的真本領。要加強源頭培養,像扶貧攻堅“第一書記”那樣培養配備社區干部;要強化崗位鍛煉,加強做一線工作的專題培訓,提高干事創業本領;要激發干事活力,健全選拔使用和督導問責機制,始終保持社區干部的創業激情和對人民群眾的魚水真情。
三、結語
城鄉社區治理創新作為一項系統的工程,有關部門和個人要想能夠在相關工作中做出一定的成績,就要能夠堅持政府治理的主導地位,并且要能夠保證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正確方針,還要能夠將改革創新作為動力,將居民需求作為正確導向,不斷提升城鄉社區治理的法治化、社會化以及專業化水平,從而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張靜波,周亞權.鄉村治理視角下的北京農村社區類型與社區參與[J].新視野,2018(6):81-88.
[2]陳曉春,肖雪.共建共治共享:中國城鄉社區治理的理論邏輯與創新路徑[J].湖湘論壇,2018,31(6):41-49.
[3]陳岳堂,李青清.基層治理制度變遷邏輯與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協作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19(4):157-158.
[4]黃意武.以基層黨建工作創新引領城鄉社區協商發展[J].中州學刊,2018(9):77-82.
[5]李志強,張一彥.精英"依附式"生態社區治理的探索——基于陜西袁家村的啟示[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84-92.
[6]王木森,唐鳴.社區治理現代化:時代取向、實踐脈向與未來走向——十八大以來社區治理“政策-實踐”圖景分析[J].江淮論壇,2018(5):126-133.
[7]許曉星,郝天聰.社區治理新趨勢下的社區教育路徑再思考[J].職教論壇,2018(7):113-118.
[8]王江偉.中國社區治理創新的特征、動因與績效——基于"中國社區治理創新成果"的多案例分析[J].求實,2017(12):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