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摘 要:在現代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也一直處于改革當中,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完全適用于現代小學課堂。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如果教師一味通過講述的方式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則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趣味教學法是一種將趣味活動作為載體向學生傳授知識,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與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相契合。將趣味教學法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也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教學思路。就趣味教學法在語文課堂中的有效應用路徑展開了一系列的淺論。
關鍵詞:趣味教學法;語文課堂;應用路徑
語文是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也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主要工具。現代教育理念強調教學模式的構建應該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對很多趣味性的內容和活動都能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的年齡特點為教師運用趣味性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對趣味教學法的應用原理和實施路徑形成正確的認知,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習能力,采用游戲、故事以及其他趣味性活動為學生講解語文課程,從而為小學生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語文教育。
一、應用趣味教學法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還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學習意識,對于一些新知識的接受程度較低,無法自主對語文知識進行探究。小學語文課程是圍繞漢語所展開的教學活動,對于學生而言并不會產生任何的新鮮感。如果教師直接將教材中呈現的內容講述給學生,會使得小學生很快失去學習語文這門課程的興趣。在趣味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為學生融入豐富的語文知識,開展趣味化的活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師講解的內容上,有利于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講解到“休”這個漢字時,可以利用一個小故事將這個漢字的讀音、含義以及結構為學生講解出來,一個人在樹林中行走,走著走著他感覺到很累,就倚靠在一棵大樹上睡著了。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在黑板上將“休”這個字拆分成“人”和“木”,教師可以問學生,這個人在干什么呀?很多學生都會想到他在休息。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故事內容上。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漢字背后的文化、歷史以及其他內容。
(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應該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形成創新意識、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對文字的運用能力等,從而促進學生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能力。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促進這個教學目標的達成,為小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語文教育[1]。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為學生設計一些培養其不同能力的趣味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三)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
如果教師一味讓學生在被動的狀態下獲取語文知識,無法使學生對語文知識形成扎實的記憶。趣味教學法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概念,其中包含很多種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針對小學生的思維特點,選擇和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為學生講解語文知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度,使學生對語文知識形成更加扎實的記憶。小學語文課程中所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與很多學科之間都存在較為密切的聯系,這樣的學科特點使得教師可以將其他學科的內容融入語文教學當中,從而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
(四)營造輕松和諧的語文課堂氛圍
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為學生營造比較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趣味教學法具有比較鮮明的特點,比如創新性、生動性、豐富性等。這些特點都是這種教學方法的優勢,也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關鍵。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的氛圍比較嚴肅和枯燥,使得很多小學生都無法真正融入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當中,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趣味教學法的應用模式下,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運用各種趣味化的教學載體或者活動為學生講解語文知識,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在潛移默化當中學習和理解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從而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當前,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各個學科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輔助工具,發揮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教材中很多以文字形式呈現的內容都是對一些景象、故事的描述[2]。針對這樣的學科特點,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對這些內容進行轉化,使之以更加形象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知識的樂趣,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語文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講解到《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時,其中課文中的一段描寫了各種各樣的鳥在樹上鳴叫、跳躍、飛舞的景象。單憑對文字的閱讀很難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教師講解到這個部分時,可以運用信息化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一段自己曾經去鳥語林游玩所拍攝的小視頻,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筆下描繪的畫面與教師所播放的視頻,感受這樣的意境。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學生營造生動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將繪畫活動與語文課堂教學相結合
繪畫是一種比較形象的活動形式,學生在參與繪畫活動的過程中能發現很多的樂趣。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繪畫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為語文課堂增添一些豐富的教學元素。這種教學方式體現了小學語文教學與美術學科之間的有機融合,對提高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作用[3]。例如,教師講解到《丑小鴨》這篇課文時,可以先帶領學生閱讀這個故事。在學生對故事的內容形成基本的了解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畫筆在紙上將自己心中“丑小鴨”和“白天鵝”的形象畫出來。每個學生的繪畫能力不同,對課文的理解角度和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學生繪畫的過程也是對語文知識形成深入理解的過程,不僅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趣味性,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積極開展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堂游戲
游戲是小學生普遍比較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和開展一些游戲,使學生能在游戲中感受學習語文知識的樂趣,將語文的魅力展示給學生。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為學生開展課堂游戲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并不是教學目標[4]。在學生感受游戲樂趣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例如,教師講解到《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課文時,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連線游戲”。教師在黑板上粘貼幾種小動物的圖片,比如小馬、小狗、小雞等,再粘貼出月牙、竹葉、梅花等形狀的圖片。在講解課文內容之前,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在生活中對各種動物腳印形狀的理解和認識,為這些動物找到合適的腳印,用線連起來。這樣的游戲使課堂的氣氛活躍了起來,學生都積極踴躍地參加游戲。教師可以讓學生比一比,看誰能更快地將小動物和對應的腳印連起來。游戲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一些動物的腳印都像什么形狀,或者在黑板上畫出一些腳印,讓其他學生猜一猜對應的是哪種動物。
(四)將故事作為講解語文知識的載體
故事是學生比較喜歡的學習內容。對于一些距離學生生活較遠,或者語言和內容過于繁瑣的內容,教師可以將其轉換成故事的形式為學生講解出來,或者搭配一些音頻、圖片等方式讓學生對一些故事進行講解。小學生所接觸的故事通常具有較強的趣味性[5]。這與趣味教學法的內涵和應用原理相契合,有利于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教師講解到《司馬光》這篇課文時,課文中主要描寫了司馬光小時候與同伴玩耍時,一個小伙伴不小心掉進了水缸里,在大家都不知所措或者慌亂離開時,司馬光拿起石頭將水缸砸破,將小伙伴救了出來的故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舉辦一個小型的“講故事比賽”,利用信息化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幾張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作為背景,讓學生分別站到講臺上,根據自己的理解將故事內容講解出來,然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以投票的方式選擇一名“小小故事大王”。
(五)創設趣味化的語文教學情境
創設教學情境已經成為一種應用較為普遍的教學方法。在趣味教學理念的指導作用下,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趣味化的教學情境,并在情境中帶領學生進行一些表演活動,使學生能通過參與表演的過程對課文內容形成更深的理解。例如,教師講解到《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與課文內容相近的情境,分別讓學生扮演楚王、晏子以及一些王公大臣等。學生可以分別以小組的形式參與到表演活動當中,通過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將其表演出來。當學生都表演完畢,教師可以讓學生互相評價,并談一談自己從這個故事中學習到了哪些道理。
綜上所述,將趣味教學法實際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在很大程度上為小學語文教學發展提供了推動力。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可以在認識到趣味教學法應用意義的基礎上,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將繪畫活動與語文課堂教學相結合,積極開展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堂游戲,將故事作為講解語文知識的載體,創設趣味化語文教學情境的方式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育質量。通過本文對趣味教學法在語文課堂中的有效應用路徑展開的一系列淺論,希望能為促進小學語文教育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曲娜.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教師,2018(S2):112.
[2]陳芳芳.趣味教學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成才之路,2018(25):40.
[3]臧艷紅.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7,31(5):124-126.
[4]車丹丹.小學語文課堂趣味教學實踐探析[J].才智,2017(9):175.
[5]王黎.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拼音教學中的應用[J].教書育人,2016(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