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波 張旭毅
摘 要 隨著全國教育大會等重要會議的召開,一系列關于高等教育、課堂教育的重要精神被提出,教育改革、課堂改革被提上日程,“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提出并不斷深入人心,課程思政、專業思政的雛形已經形成,大思政的格局正在形成。痕跡檢驗作為刑事科學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在此大形勢下,深入思考如何在該課程中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好地達到教學和人才培養目標,更好地實現專業育人和課程育人,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痕跡檢驗 課堂教學 思政元素 路徑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河南警察學院院級科研項目《犯罪現場痕跡提取的規范化流程初探》,項目編號:HNJY-2017-12;河南警察學院2017年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教學法在〈痕跡檢驗〉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項目編號:12。
作者簡介:黃小波,河南警察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痕跡檢驗;張旭毅,河南警察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刑事科學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095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都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 作為公安高等教育的學府,河南警察學院著眼于為中原公安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警務人才,以公安學、公安技術為主要學科,通過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鍛鑄學警“對黨忠誠”的意識,通過專業教育教會學警“服務人民”的本領,通過法治、法律教育涵養學警“執法公正”的法治思維,通過警務化管理和參與警務實踐錘煉學警“紀律嚴明”、令行禁止的紀律觀念,為公安一線源源不斷地輸送素質過硬、敢打必勝的生力軍。
公安院校要牢記“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初心,始終打牢“公安姓黨”的政治屬性,這樣才能使公安教育始終不偏離正確的航道。全面扎實推進學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家國情懷,涵養警察職業意識,需要系統地進行思政教育,不僅要進行專業的思政課教育,也要有日常貫穿于警務化管理之中的思政教育,還要有體現公安職業特色的思政教育——鍛鑄忠誠警魂工程,更要有“潤物無聲”的專業思政,綜合以上,才能構建起全方位、大格局的思政教育體系,完成公安院校“思政育人,勵警鑄劍”的政治使命。基于此,本文作者選取了《痕跡檢驗》這門課為研究對象,作為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恰當選擇路徑,融入思政元素,使專業教學更好地發揮作用。
一、痕跡檢驗的課程性質
《痕跡檢驗》作為公安院校刑事科學技術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屬于專業核心課,一般在大學三年級授課,分為上、下兩學期,和現場勘查、刑事圖像技術、文件檢驗、理化檢驗、法醫學等共同構成了刑事科學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體系。另外,在公安一線刑事技術部門,痕跡檢驗技術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痕跡檢驗技術人員一直是現場勘查力量的主體,所以相比其他專業課程而言,該課程對于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學生,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二、痕跡檢驗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具體要求
作為公安技術類專業課程,痕跡檢驗課程具有專業性、基礎性、實踐性等特點,為使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專業教學,有以下具體要求需要遵守。
(一)教師素質要求
課程思政對專業課授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作為專業課授課教師,不僅要對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法律法規要有一定的學習和研究,而且要不斷學習黨的先進理論,緊扣時代脈搏,還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規律有所把握,并對教學對象的年齡、心理特點和接受程度有所把握,在實施課程思政時授課用語應正確、準確、規范而又精煉。
(二)內容要求
1. 選所素材與授課內容有較高的契合度
作為專業課授課教師,在選擇思政教育素材時,要精心遴選那些與課程內容契合度高的,這樣才能銜接自然,張弛有度,不至于顯得突兀。
2. 內容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泛
融入課堂的思政元素宜少精,有時候僅是一個案例的精要解析,內容要緊扣主題,短小精煉,不喧賓奪主,長篇大論,否則就成了專門的思政教育課。
3. 形式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教師對于思政素材的選擇可以形式多樣,既可以直接借助案例進行思政教育,也可以由此即彼,聯系專業授課內容即興發揮,既可以是教師自身的身教示范,也可以是精煉的案、事例點評,不應拘泥于具體形式和何種載體。
(三)教學設計要求
1. 模塊化設計
教師對于融入專業課堂中的思政素材,可以將其設計為小的模塊,自然鑲嵌于專業內容之中,與專業課授課內容相互呼應,也有助于調節課堂節奏和進度。
2. 與其他教學內容銜接過渡自然
教師要科學、適宜地設計好過渡過程,可以進一步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堂教學大綱和教案等教學文件,合理安排,使思政素材滲透其中。
(四)教學效果要求
對于教師而言,痕跡檢驗專業課堂中思政素材的引入,要有助于啟迪智慧,提升學生對于本專業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教學目標的實現更具體、完整、充分,更好地服務于人才培養目標。
三、痕跡檢驗課堂教學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與嘗試
筆者從事痕跡檢驗專業課堂教學三年,本著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和警察職業的需要,在從事專業授課時也不自覺地嘗試滲透一些思政教育元素,也達到了一定的預期效果。
(一) 追溯專業和學科發展歷史,注重行業先驅的精神引領
在痕跡檢驗概論部分講授過程中,引用我國公安戰線的專家、學者的成功案例,人物傳記來激發學生的對法庭科學乃至專業的學習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增強看齊意識,激勵學生在學習中,以及將來投身公安實踐時發揚務實求索、開拓進取的精神。在講授足跡檢驗概論部分,筆者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了步法追蹤的鼻祖馬玉林老先生的傳奇經歷,進而介紹我國足跡檢驗技術的發展歷史;在講授槍彈痕跡檢驗部分,筆者介紹了著名槍彈痕跡檢驗專家,共和國首批刑偵專家崔道植,他四十年如一日,忘我地投身公安技術事業,以些激發了學生探索這門學科的興趣,通過贊頌老一輩公安技術專家的犧牲和奉獻精神,激勵學生發奮學習,鉆研專業,將來建功立業,報效國家。
(二) 在實踐中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
在一些實驗實訓教學課程中,比如手印捺印、足跡捺印課程的實訓教學環節,提醒學生重視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避免眼高手低,用“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告誡學生要重視操作程序,培養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職業精神。
(三)知行合一,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培養求實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一些綜合分析、鑒定類的實訓教學中,比如手印分析、手印鑒定等,引導學生要重視程序,考慮多種因素,綜合分析判斷,得到客觀的結論,切忌犯“盲人摸象”“管中窺豹”的毛病。
(四) 以案說法,通過法治教育,涵養學生的法治思維和程序意識
在講授痕跡鑒定結論的審查與運用時,筆者有意識地結合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講述了鑒定人出庭的情形和相關案例,結合案例,強調了作為犯罪現場勘查人員,一定要守法依規,尊重法律和程序,嚴謹求實,盡量避免工作中出現疏漏,導致提取的證據被作為“非法證據”而被排除的情形出現。
(五)注重學科融通,引導學生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和改造世界
唯物論和辯證法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自產生以來,在改造人類的主觀和客觀世界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今仍被廣泛學習和應用。在痕跡檢驗課堂教學中,筆者深度解析諸如“犯罪現場的特點”等概念。犯罪現場是作案人進行犯罪活動的地點和留有犯罪痕跡物證的相關場所,具有客觀性、反映性、多樣性、復雜性、易變性等特點,究其原因,這是由客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的,而客觀世界的運動性決定了犯罪現場不斷發生著動態變化,客觀世界的運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能夠被人類所認識,這些決定了犯罪現場又具有反映性和易變性。通過學科交融,向學生深度闡釋專業概念的內涵,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四、痕跡檢驗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進一步思考
(一)嚴格遵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要求
痕跡檢驗作為刑事科學技術專業課程中的一門專業課,服從于刑事科學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相關要求,目前正在使用的刑事科學技術系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關于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上明確提出“培養過硬的政治品格”、“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應用型警務專門人才”,在培養規格的知識要求和素質要求方面對學生的思想政質素質提出的原則要求,比如說在培養規格的知識要求第2條“熟悉黨和國家有關公安工作的路線、方針、政策”等,素質要求第1、2條也對專業人才的政治素質提出了原則要求。除了人才培養方案,本課程的教學大綱中也涉及一些對育人目標的具體要求,這些都應當嚴格遵守。
(二)進一步理清專業育人與思政育人的關系
為達到人才培養方案對專業人才的相關思政素質要求,不僅需要馬克思學院開設相關公共基礎課程作為主要渠道,也需要入學教育、國防教育、日常教育、“4·30”鍛鑄忠誠警魂教育、假日警長以及大型安保勤務活動中的思政教育,還需要在專業課程中滲透思政元素,公共基礎課程大部分集中在大一、大二,課程思政的增強、優化,彌補了專業思政課不足的問題,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賦予了專業教育以靈魂和方向,也直接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五、結語
課程思政決不能生搬硬套,這樣顯得生硬、僵化,加重學生的逆反心理,大學生正處于思想活躍期和叛逆期,少采用傳統填鴨式的思政教育模式,采用講故事、案例的方式,以及啟發、討論等互動教學方式,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提升實際效果,使課程育人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相得益彰,二者融為一爐,提升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啟迪智慧,涵養職業精神,提升學生的全面素養,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目標。
注釋: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9月10日.
參考文獻:
[1]何雅.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之“全面”解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9(4):25-27.
[2]鄭永安,孔令華.塑造新人:新時代教育的重大使命[J].中國高等教育,2018(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