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利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認識千米》,這一課時的內容是建立在認識了長度單位毫米、厘米、分米和米的基礎上,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的。“千米”是一個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無法像學習之前的長度單位那樣,借助身邊熟悉的工具或物體在“比、量、畫”等實踐活動中,獲得具體長度的認知。因此設計學程單從“課前調查”“課中實踐”“課后反思”三個維度,引導學生積累經驗,進行推理,走近千米。
一、“以問促識”,在生活中了解“千米”
“千米”是生活中很常見的較大長度單位。學生對于千米有哪些了解或疑惑?對于以下問題:什么情況下用“千米”作單位?1千米是多長?學生是否思考過?基于以上疑問,教師在學程單上設計了三問:你對千米有哪些了解?對于千米,你還想學習什么?從家到學校,你需要幾分鐘?
問題一:你對千米有哪些了解?
學生反饋:(1)根據字面意思,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間的單位進率,1千米就是1000米;(2)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表示在高速公路的指示牌上有千米,大多用字母km表示;(3)在導航軟件和汽車行程表上也有,但是單位是“公里”,得出千米又叫公里。
問題二:對于千米,你還想學習什么?
學生反饋:(1)為什么千米這樣的單位用在高速公路上?(2)有沒有比千米更大的長度單位?(3)1千米到底是多長?
問題三:從家到學校,你需要幾分鐘?
學生通過手機導航軟件完整地記錄了步行、自行車或汽車不同出行方式下,從家到學校的距離以及所用的時間。
布魯納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課前調查的三問,幫助學生在問題中去聯系生活,體驗感受了解千米,積累經驗。同時也讓教師掌握學生對于千米的了解程度,有助于課堂探究中合理規劃時間并制定學習研究的重點。
二、“以小見大”,在實踐中看見“千米”
課前調查反饋中,學生的疑問之一就是“1千米到底有多長”,課中學習的重點就是在實踐中形成1千米的長度概念。
1.小分享,以“時間”見“千米”
課前關于從家到學校的距離和時間的實踐記錄,成為了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共同交流推想的素材。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幫助學生更好地比較和推想,教師選取了三個都是步行的例子以地圖形式展示:學生1的數據是4分鐘步行270米;學生2的數據是7分鐘步行504米;學生3的數據是14分鐘980米。
從地圖上,學生最直觀的感受是步行的路程越長,所需的時間也隨之增長。開車通過高速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一般所用的時間都很長,就說明兩地距離很長,那就要用千米來表示兩地的距離,這樣巧妙地在比較中便解釋了課前疑問。
根據數據推算,學生1大概要從家走到學校1個來回,再加1個單趟很接近1000米,所用的時間是12分鐘;學生2只要走1個來回就接近1000米,所用時間是14分鐘。對比時間,學生得出“走1千米大約需要14分鐘”。
課堂探究怎么能止步于結論呢?還要將結論實踐運用。在繼巧用“百度地圖”之后,我們還可以將結論與“微信運動”結合,微信運動記錄的是步數。課后學生帶著手機實際步行14分鐘,通過微信運動顯示的數據,還可以得出步行14分鐘約是1900步,即步行1900步約是1千米。
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發現千米,感受千米,記錄千米,推算千米,不但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而且在各種信息技術支撐下對探究千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小實踐,以“人數”量“千米”
“1厘米”長度借助大拇指指甲的寬;“1分米”長度借助大拇指和食指分開的距離;“1米”長度借助兩臂張開,左手到右手的距離。“1千米”的長度可以借助人的什么呢?
為了建立聯系,繼續助力學生“1千米長度”的構建,教師帶領全班學生在50米的跑道上手拉手并拉直,看看一共需要多少學生。實踐得出,50米的跑道,大約需要40位學生手拉手。學生經歷了親身實踐,探究的積極性非常高,很快推算出:500米距離需要400位學生手拉手,1000米距離就需要800位學生。也就是說40人的班級需要20個班級學生一起合作,手拉手,拉直約是1000米。學到這里,學生都發出了“哇”的聲音,感嘆1千米的長度。
第一個小分享,側重于應用信息技術,通過單子設備記錄實際數據并進行推算,通過數據幫助學生形成“1千米的長度”概念,理解“千米”在公路、河流情境下的應用。第二個小實踐,則聯系了之前學習的長度單位,借用“身體尺”形成對應長度的表象,1千米也可以通過累加人數,讓學生積累經驗,在想象中感受“1千米的長度”。
三、“以文記感”,在反思中深識“千米”
經歷了多樣的課中實踐,學生收獲感受多種多樣,為了讓探究留下痕跡,感悟更加深刻,學程單最后是要求學生寫一篇數學日記《我心中的千米》。
從學生的日記中可以看出學生開始對于1千米的認知是模糊的,有的學生覺得1千米很短很短,可是經歷了探究、實踐、推算之后,以時間輔助重新建立了清晰的1千米的長度;有的學生覺得1千米很長很長,究竟有多長,沒有概念,通過實踐步數的記錄,發現原來從家走到情侶園就是1千米,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長;還有的學生根據以前學習的質量單位千克,用字母表示是kg,千米用字母表示是km,記錄自己的感受和新的疑問,為什么都是字母k開頭呢?
《認識千米》原本結束,新的問題猶如一塊石頭投進了平靜的湖面:為什么千克、千米用字母表示時,都是以“k”開頭呢?學生開始紛紛猜測,教師鼓勵學生先猜想,自行查資料驗證,最終全班交流并解決。“千”在英文中是“kilo”,字母表示來自英文字母的縮寫。學生又有了新的疑問:數學與英語還有聯系呢?
美國教學學者卡爾金說:“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充斥著計算器和電腦的時代,孩子們需要具備比以往更強的分析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創造力和靈活性。”我們除了要會熟練運用先進技術助力探究數學知識以外,更要會根據所得的結論去分析并應用。及時地記錄探究后的感受,也是走進數學知識的重要方式,在學生日記中,發掘新的思考并共同解決,不但能提升學生質疑能力,也能增強其探究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整個認識千米的過程,學生經歷了解決問題、實踐驗證、內化感悟、思考新穎、再解決問題,這不正是探究數學的好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