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我國民法領域,1999年10月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對于情勢變更原則沒有明確的約定,后在司法實踐中立法者發現情勢變更原則對于指導民法領域公平公正原則以及利益均衡的調節等方面能發揮重大作用,于2009年5月將其寫入最高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解釋二(以下簡稱《合同法若干問題解釋二》)。筆者在司法實踐中發現不管是司法審判人員還是律師、當事人對于如何應用情勢變更原則以及如何把握情勢變更原則的尺度都存在一定的疑惑。本文通過剖析情勢變更原則的概念、構成要件、法律效力、立法完善等內容,并提出相應的處理建議,以期望其分析能使情勢變更原則在司法實踐與應用中有利于促進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
關鍵詞 情勢變更 法律效力 司法實踐 立法完善
作者簡介:尤薇,河南省許昌市中級人民法院,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3.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108
一、情勢變更原則的概述與適用條件
我國《合同法若干問題解釋二》第26條有關合同履行這一條款,是司法實踐對于情勢變更原則運用的具體規定與運用。根據此條款,情勢變更定義概括為在雙方簽署的合同有效成立后,因發生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于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若繼續履行合同對于一方當事人存在明顯的顯失公平或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允許受損害方向人民法院請求變更或者解除合同。其中“情勢”指的是和合同有關的客觀事實情況,如市場行情出現重大變化、戰爭、經濟危機、國家政策調整等。如果發生以上列舉的客觀事實情況只是一般性變化,對于合同的成立和履行沒有重大影響或者對其影響甚微,就不屬于“情勢”所列的范圍。“變更”指的是雙方訂立的合同賴以成立的基礎和其環境發生重大異常的變動,這種變動有可能導致合同雙方當事人利益失衡,雙方當事人預期的權利與義務嚴重的不對等,使合同失去其訂立時的本意,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公平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
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須符合以下的條件:
1.情勢變更原則運用到合同中時間須在合同訂立之后,合同履行完畢之前。如果是在合同成立之前就已經發生情勢變更的情形,則合同的成立是已變更后的情勢為其基礎條件。即當事人明知該情勢而仍然訂立合同,則屬于自愿承擔其風險。如果是在合同履行完畢之后,發現有情勢變更所列的客觀事實情況發生,但此時雙方的債務已經履行消滅,不存在適用情勢變更原則。
2.情勢變更原則的運用需要有客觀的情勢發生了重大異常的變化,此變化是因不可歸責于雙方當事人的事由引起的,是雙方當事人無法預見和防止的。客觀情勢發生重大異常變化須是客觀存在或者外在的環境引發的,不是雙方當事人自身的主觀想法發生變化與改變,并且這種重大異常的變化使合同存在的客觀基礎和本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如繼續履行其合同會使一方當事人遭受重大的損害。若只是一般性變化,對合同的成立和履行沒有造成重大影響,則不認定是符合情勢變更原則的情形。即情勢變更原則在具體適用時必須嚴格區分合同履行時發生的重大變化是否屬于正常的市場風險,如在買賣合同中,貨物市場價格發生的變化屬于商業風險的范疇,不屬于情勢變更的適用情況。
3.情勢變更的運用須因客觀的情勢變化使合同的履行顯示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的目的,這是情勢變更原則的核心要件。即情勢變更原則只有在合同賴以成立的基礎發生巨大、顯著的變化,繼續履行原合同所規定的義務,將會產生對一方當事人顯著不利的影響,導致一方明顯有利,另一方利益明顯受損,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嚴重失衡,從而和民法總則所規定的誠信信用、公平公正原則相違背。
4.適用情勢變更原則的雙方當事人在主觀心態上都不存在過錯,對于合同簽訂之后出現的情形是不可預見、不可避免的。如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對情勢變更的發生存在過錯,則不適用情勢變更原則。
5.情勢變更原則的運用須由合同一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提出主張。在合同訂立后,發生情勢變更所規定的情形后,先由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如雙方當事人協商不成,符合情勢變更情形一方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或者合同約定的仲裁機構提出適用請求,上述機構經審理決定適用請求的理由是否符合情勢變更原則規定的情形,從而判定對其涉案合同主要內容進行相應的變更或者解除,即司法權是被動介入而不是主動介入。
二、情勢變更原則的法律效力以及司法實踐
適用《合同法若干問題解釋二》第26條情勢變更原則引發的法律效力即變更合同、解除合同兩種效力方式。變更合同是指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出現情勢變更的情形,受損一方的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者合同約定的仲裁機構提出變更申請,上述機構經審查認為涉案的合同符合情勢變更原則規定的情形,同時認為合同有繼續履行的價值,判決或裁定通過變更合同的主要內容使其涉案合同能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繼續履行,平衡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利益。變更合同會引發合同所約定的主要條款發生根本的改變、變更,如合同的標的物發生變更、合同的價款發生增減、合同的履行方式發生變化等。解除合同又稱終止合同,指的是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根據當事人的申請,認為合同繼續履行已無意義或者變更合同也不能消除不公平的結果,則支持解除合同的請求已達到消除不公平的現象。解除合同適用的情形是發現變更合同尚不能使合同雙方消除顯示公平的結果,只能采用解除合同的方式才能達到合同的目的。情勢變更原則引發的變更合同和解除合同兩種效力方式,其是有先后順序。我國的合同法的相關法律優先考慮是在最大限度范圍內維持雙方原有的合同關系,如果原有的合同關系有變更的可能,應首先變更合同,除非發現變更合同不足以消失合同雙方顯失公平的結果,最后才會考慮解除合同。另外還需注意的是,并不是情勢變更情形出現后當然會導致合同發生變更或者解除的效力,最終情勢變更原則是否會導致合同的變更或者解除則由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最后決定。
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對于《合同法若干問題解釋二》所規定的情勢變更原則的具體運用,目前主要依靠審判人員結合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范圍、適用條件等,具體到個案中綜合判斷是否適用情勢變更原則。特別是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范圍,目前主要是以下幾種情形,即國家的經濟貿易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物價飛漲、國際匯率發生大幅的變化、合同的基礎已喪失等等。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對于情勢變更原則除了合同法的司法解釋對其有規定,其他的法律條文未做明確規定。故在司法實踐中,司法審判人員在具體的實踐中難以準確把握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條件、適用范圍。現階段只能靠審判人員根據當事人提出適用情勢變更原則的請求,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分析應是以出現的情形是否導致合同基礎喪失、合同目的落空等作為判斷的標準,并且出現的變化必須是對合同的成立或者履行有重大影響,而非一般性的影響。
三、情勢變更原則與不可抗力、商業風險區別
司法審判人員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需嚴格適用情勢變更原則,把握情勢變更與商業風險、不可抗力的區別。情勢變更與商業風險更有嚴格的區別。傳統意義上商業風險屬于商業活動的固有風險,是合同雙方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能根據常識可預見的風險,而情勢變更原則中的適用范圍的情形都是不可控、不可預見的風險。前者屬于商業活動中固有存在的風險,而情勢變更中出現的風險是意外的風險,并且商業風險是合同雙方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可以預見的風險,而情勢變更中出現的情形是不可預見的。
情勢變更與不可抗力也有嚴格的區別。不可抗力是法定的免責事由,我國的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中均有明確規定,而情勢變更原則在我國目前的民事立法中未作明確規定,只有合同法的司法解釋中有其規定,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更難以準確把握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不可抗力是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它在客觀方面、適用范圍、直接造成的后果、免責程度、合同雙方當事人享有的權利性質等方面和情勢變更有諸多的不同。具體分析如下:不可抗力的客觀方面表現為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如地震、臺風、洪水等),也包括一些社會異常事件的發生(如戰爭、罷工等);而情勢變更則表現為社會經濟形勢發生的急劇重大變化(如貨幣嚴重貶值、金融重大危機、國家行業政策重大轉變等)。不可抗力的適用范圍一般適用于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并且屬于法定的免責事由;情勢變更僅適用在合同履行過程中,適用免除合同責任。不可抗力造成的法律后果是不能克服的,情勢變更可以相對的克服。如出現不可抗力規定的免責情形,法院可判決免除合同一方當事人的違約或者相應的侵權責任;而情勢變更情形出現的情況下,須是受損一方的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者合同約定的仲裁機構提出請求,由上述機構審查后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判決或裁定變更合同或者解除合同,并不當然免除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賠償或者補償責任。
四、情勢變更原則的立法完善
在當代的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許多國家在其國家的民法典以及合同法典中都確定了情勢變更原則,但在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中,除了合同法的司法解釋,其他的法律條文并沒有其明確規定。我國民法大師梁慧星先生于1988年發表《合同法上的情勢變更問題》一文,是我國法律界最早闡述情勢變更原則。后我國一系列的法律雖沒有明確規定情勢變更的條文,但均在各自的領域充分肯定情勢變更原則。如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全國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最高人民法院頒發《關于審理農村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都規定了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標準,且最高人民法院在多次的指示中對情勢變更原則表示了肯定的立場。但是這些指示和肯定案例只能對下級法院的審判活動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而沒有法律效力。“情勢變更原則的法律不足”使其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無法名正言順地發揮其“利益均衡”“公平公正”的調節作用,這使得立法的滯后與社會出現的層出不窮的情勢變更情形產生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由于情勢變更原則與不可抗力、商業風險區別難度比較大,使司法審判人員在實際判決案件中對此原則的把握、操作難度大。
《合同法若干問題解釋二》雖然在司法實踐中確定情勢變更原則的地位,但目前我國經濟形勢的快速發展,急需將其立法化。筆者作為一名民事業務一線的審判人員,建議我國立法者根據我國司法的現狀,在法律條文上將情勢變更原則寫入合同法,并通過相關的司法解釋,對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條件、法律后果給予明確的規定。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彌補法律不足,有效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使情勢變更原則適用真正體現公平原則的精神。
參考文獻:
[1]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四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2]韓世遠.合同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8月1日.
[3]韓世遠.情事變更原則研究[J].中外法學,2000(4).
[4]沈德詠,奚曉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理解與適用[M].昆明: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