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仙
摘 要:在農村小學,由于受辦學條件、環境差異、家長文化水平的影響,大部分學生的閱讀水平不盡如人意,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任重而道遠。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怎樣科學地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呢?《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這本書此時顯得尤為重要,它如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向標,明確指引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且使閱讀教學更具創新性,更富有情感,讓閱讀教學健康起步。
關鍵詞:情感;表達;提示語;范讀
《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以下簡稱《評價標準》)中指出:《評價標準》在準確評價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特別重視對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評價;在評價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發展的同時,努力探索對學生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發展的評價。閱讀教學應多元化地實現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全面提高的探索與突破。閱讀,是學生學科素養的一個方面。在小學的各個年級,閱讀教學都非常重視朗讀的訓練,重視在閱讀中陶冶孩子們的情感,激發想象。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閱讀是多么重要。但是,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大部分學生的閱讀都不盡如人意。如:當學生讀得不符合要求時,有的教師只是簡單地說:“別唱讀,要讀出語感。”然后讓學生再讀一次就過去了,至于怎么樣讀出語感,大多數學生仍然是不明就里。長此下去,直接影響了學生的閱讀水平。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怎樣科學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呢?新課標給出了風向標似的答案,有的放矢地指導了教師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且讓閱讀更具創新性,更富有情感。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課堂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課堂中創設情境,讓閱讀教學充滿陽光,能更好地幫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開辟一片全新的天地。
一、情感滲透是閱讀教學的靈魂
語文是一門情感豐富的學科。正所謂:“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塊土壤上。”在教學中,激發起學生的豐富情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情感的參與,抽象的思維才能被激活,如果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情感之門緊閉,思維、記憶等認識機能就會受到壓抑和阻礙,學習是進行不下去的。對于學生如此,對于教師,同樣也如此。教師如果缺乏豐富的情感,那么他的語文教學就會黯然失色。無論你教哪一個年級,教學時都需要教師付出真實而豐富的情感。《評價標準》中指出:閱讀文章,要能想象文字所描繪的情景或意境,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具體描繪想象到的畫面,邊讀邊展開合理想象。那么,在日常的教學中如何才能讓情感的河流在我們的課堂上長流不息呢?
《秋天的思念》是一篇情感豐富、細膩的散文。這篇課文不算很長,文字也通俗易懂,不存在閱讀障礙,多數學生應該能夠讀通、讀懂。但是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這個“懂”也只是建立在泛泛而讀的層面上,對于史鐵生殘疾后的心理感受以及其對母親的摯愛之情,學生可能并無情感上的共鳴。如果從為教而教的角度上講,只要粗略地問幾個問題也就應付過去了,但這樣做可能就會削弱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也會被弱化。基于這樣的考慮,雖然課文較長,課時較緊,但我仍然在深情的親情告白后放起了聲情并茂的錄音。學生靜靜地趴在課桌上,聚精會神地聽著,全都沉浸到那深沉而又細膩的情感中,有的還流下了感動的淚水。錄音結束后,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自己的體會,有的學生說要向史鐵生的母親獻上崇高的敬意;有的說家庭永遠是受傷孩子的避風港,父母永遠是孩子的保護神;還有的學生聯系到自己的母親是如何疼愛自己的,哽咽著回憶起那深情的一幕……講完后,偌大的教室里鴉雀無聲。水到渠成,我適時地按下錄音機的放音鍵,同學們和我一起高唱了一曲配樂的《我真的愛你》。
二、多自主讀,多品味讀
很早以來,有識之士就呼吁:課堂教學摒棄應試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切實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創造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也為實現這一目標而不懈地努力著。著名教育家波利亞曾經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系。”要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朗聲閱讀、勇于表達自己的情感,把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從某種角度說,學生將自己所理解到的文章內涵再加上自己的真實情感,融入閱讀中,往往就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為了把“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在講授新課文前,總是先讓學生預習課文,針對課文內容在預習本中提兩個問題,加深學生對文章內涵的認識。在課堂上,專門安排時間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品讀課文,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如:抓住重點詞語讀重點段、小組之間互讀互評、個人讀等,在讀中感悟,多方面去認真思考、深入研究,在思考和研究中加深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同時,讓學生畫出有所感悟的語句,并簡單地寫下自己的感受。這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明確要求學生做到的。唯有這樣,學生的朗讀才能走出淡然無味的瓶頸,闊步走向生動、創新,在富有情感的語調中體味朗讀的樂趣。
三、利用提示語,以點帶面
課文中寫得最生動的就是描寫人物語言的句子,這些句子充滿了感情朗讀的提示,根本不需要教師做多余的講解。所以,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時,我總是引導他們找出蘊含了說話者豐富情感的提示語,然后充分利用這些提示語,以點帶面,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樣就能讀出句子所包含的韻味。正如新課標中所說的:“能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并在具體的語境中表現出來。”
如,《小攝影師》第9自然段:①小男孩哭著說:“我把膠卷忘在家里了。”學生根據提示語“大聲喊”,便可知道這句應該讀得大聲些,急促些,語調中帶哭腔,以表現“小男孩”的傷心與焦急。②高爾基走到窗口,大聲喊道:“孩子,回來!我給你膠卷,我這兒有很多膠卷。”根據提示語“大聲喊”,學生就懂得這句應讀出“大聲呼喚”的語調,以體現高爾基一心想幫助小男孩,所以著急地喊叫的心情;③“是個小男孩嗎?”高爾基急忙問。這句應讀出“急忙”之情,用稍高昂的語調,較快的速度,來表現“高爾基”心里急切地盼望小男孩快點回來的感情。由此可見,指導學生找出提示語,是培養學生感情朗讀的良好方法之一,不用老師多講,學生也能從文中知道該怎么讀好句子。
四、以演促讀,加深感悟
新課標中提到:“閱讀優秀作品時,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入文章中的意境。品味文章的重點內容,感受作品的魅力。”為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幫助學生進入文章意境,充分感受作品的魅力,讓學生的朗讀能力躍上一個新的臺階,在課堂教學中,我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寓教于樂,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進入角色,化物為我。
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寫景課文時,我采用了評比“最佳導游員”的方法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學生非常想獲得“最佳導游員”這一個榮譽稱號,所以都表現出了積極讀、樂意讀的閱讀主動性。在熟讀的基礎上,我放著優美舒緩的音樂,再讓某些學生以“導游員”的身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寫景的優美句子段落或自己喜歡的段落。我在旁邊適時地加以點撥。通過這些“導游員”聲情并茂的介紹,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在美的享受中細細欣賞著小興安嶺的美,領悟到了“小興安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的內涵。而在這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充分地感悟了語言文字的美,激發起了閱讀的興趣,這樣,不但有力地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植也巧妙地蘊含其中。
五、少講解,多示范讀
在課堂上,我曾經不厭其煩地對學生講解閱讀的要領,然后要求學生帶著自己的領悟進行閱讀,但這時,我往往會很尷尬地發現:學生對于自己剛才的講解似乎云里霧里,學生的閱讀效果差強人意。此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的一段話引起了我的深思:“教師應讓學生能從感情朗讀、課文內容、重點詞句等方面初步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經過一番反思后,我采用了另外一種教學模式:我先繪聲繪色地范讀課文,然后再讓個別學生分段朗讀,這時,我驚喜地發現:學生竟然紛紛舉起小手要求讀,并且讀得很有味兒。由此可見,范讀能起到有感情朗讀的榜樣,能以聲傳情,以聲啟智。
如,《我不能失信》這篇課文,把宋慶齡為了守承諾而寧愿放棄去伯伯家看可愛的鴿子這一個高貴的品質表達得淋漓盡致。但學生的朗讀卻傳遞不出這種高貴品質,沒能掀起情感上的高潮。于是,我清了清嗓子,醞釀了一下感情,用贊賞而又深摯的語調進行了范讀,然后要求學生像老師一樣有感情地讀一讀。在學生讀的時候,我看到許多學生眼里充滿了敬意。這是因為通過揣摹教師的范讀,學生進一步觸摸到文章的靈魂——感受宋慶齡誠實守信的可貴品質,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獲得啟示。因此,教師在范讀時,要運用多種朗讀技巧和體態語言,直接給學生情感的熏陶。就像林天賜老師所說的:讀到莊嚴處,學生肅然起敬;讀到豪壯處,學生熱血沸騰;讀到義憤處,學生橫眉立目;讀到悲痛處,學生淚痕滿面;讀到歡快處,學生笑意盈盈。這種閱讀境界才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可見,在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不但能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地融入到文本中進行閱讀,還能提升教師的課程實施和教學管理能力,促進教師改善教學和學生學業的進步。教師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活動,才能讓閱讀教學的課堂充滿陽光,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為此,在教育教學中,讓我們給孩子們的情感閱讀搭建一個亮麗的舞臺,開啟孩子們閱讀探究的情趣吧!
參考文獻:
王淑瓊.創設情境,讓閱讀教學充滿活力[J].新課程導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