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書琴 譚新艷
網絡學習空間的普及應用,是學校邁向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在實踐中,基層學校如何將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真正與學校特色相融,以助推學校不斷實現內涵發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近年來,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區實驗小學與時俱進,從戰略高度,將學習型學校特色與網絡學習空間建設進行深度融合,構筑起了以學習者為中心,以資源融創為鮮明特征的泛在化網絡學習社區,使學校智慧校園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在此,將結合學校的實踐與探索,討論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與學習型學校建設的融合模式。
一、開掘空間資源基站,實現資源融創共享
資源,是學習型學校建設的關鍵因素。在物理資源共享的時代,資源的可流通性和獲取的及時性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資源共享的極致便捷,成為“互聯網+時代學習型學校建設”的首要任務。學校在宜昌市教育云上開通了學校、班級、教師、學生和家長五大空間。其中,教師空間和學生空間的普及率均達到了100%。同時,制定了《伍家實小網絡學習空間管理辦法》,引導師生開辟網絡學習空間,為網絡資源的泛在化共享提供保障。具體實施舉措如下。
一是空間聯通個性資源。在校長等管理者空間,教育資源分類清晰,兩年來,已有近4萬的資源總量和超過5000的訪問量,表現出強勁的信息化領導力;在班主任空間,活躍的空間動態、鮮活的優課視頻、豐富的原創文章,記錄著教師學研一體的教育生活;在學科教師空間,通過便捷的網站鏈接,“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中的部級優課便可一鍵開啟,方便了教師研磨借鑒。
二是空間創生校本資源。依托學習型學校的“讀書、反思和案例課研究”三大核心學習技術,引導教師持續創生上線有價值的校本資源。空間中的“實小攬翠閣”,分學科的原創教案、課件、案例和論文等一應俱全,還包括每月兩次的原創反思;“實小藏經閣”重點收錄各級各類原創獲獎課例和微課等,教師可輕松查閱各級獲獎精品課例。校本資源庫建設,將學校線下散落的“珍珠”串聯成了線上精美的“項鏈”,強有力地支撐著校本資源的繼承與創新、共享與發展。
三是空間定制公共資源。由教師分門別類地定制共享空間的備課資源,輕點鼠標就能一鍵獲取;海量定制共享空間里的閱讀資源,提高了泛在閱讀效率。學生在學科學習中,可通過空間里的學科微課,進行翻轉學習與個性闖關;在進行拓展學習時,可泛在化點擊學校購買的10門網上課程,達到寓學于樂、全面發展的目的。
以上措施,使學校的內外部資源在空間里碰撞、核變,開啟了學校資源應用的融合創新時代。
二、鏈接空間教研基站,打造智慧教學生態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備課、上課、教研和學生的學習全部是在物理空間中開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類智慧教學平臺應運而生,在新技術支持下,泛在化教研、探究性學習、項目式學習迅速發展起來。學校將一年3次的品牌案例研究(教學開放月、教研組小主題研究、田野觀班案例研究)與網絡學習空間進行了深度融合,努力構筑教學教研新生態。
一是單次教研活動依托空間焦點案例開展。學校聚焦教師空間教學能力全員普及,擬定一次主題為“聚焦核心素養,打造智慧課堂”的教研;教研內容為“智慧課堂內核、手段、生態研究”;參與人員為全體教師;作戰單元為“十三個教研組分組開展”;活動時間為兩個半月;活動流程包括前期學習、小組研磨、課堂巡檢、學科研討、微視頻總結等十大環節。在活動中,注重“學研導航”,推送前期學習資源包,啟動信息化種子幫扶計劃;教師填寫前期學習思考單,搭建思考框架。同時,教研活動全程在現實與虛擬的空間交織,并重點突出“空間備課、上課、微課、信息化評價及作業”五項能力巡檢。教師歷經十大環節,經過近60次大大小小的研討活動,開放了90節研究課,撰寫了30萬字的學習反思和案例,使全員實現了從“網絡難民”到“網絡公民”的華麗轉身,開啟了學校空間教學應用的新格局。
二是系列教研活動依托空間系統推進。學校立于戰略高度,將焦點案例研究構筑成系統的研修課程。以近4年為例:2016年為先導應用年,信息化是案例研究活動的四分之一研究點,驅動著部分教師先導應用;2017年為普及應用年,信息化是案例研究活動的能力提升聚焦點,助推全員完成了五項能力巡檢;2018年為常態應用年,信息化是“教師專業勝任力”的焦點,同步啟動了制度創新,用制度護航空間教學應用新生態;2019年為內驅應用年,“三亮三融,問道課堂”的小主題研究重心下移,教師在深度教研中,感受到空間教學的魅力,從“要我用”轉變為“我要用”。四年的案例研究,通過“先導應用—普及應用—常態應用—內驅應用”的系統規劃,助推了教師信息素養的全面晉級。
三、營建空間閱讀基站,厚實師生人文積淀
讀書是學習型學校建設的奠基工程。學校努力與網絡空間融合,重構閱讀新生態,打通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整合傳統閱讀與數字閱讀,融通閱讀與行走之間的界限,突出整本書閱讀、主題閱讀和思辨閱讀,不斷引領師生成長。
一是教師“擷英咀華”空間分享觸電增能。在每年一次的教師讀書分享活動中,教師們將登錄網絡空間讀書社區,歷時一個月,盡情閱覽網絡空間里的250萬冊數字圖書,并繪制閱讀思維導圖、開展小組分享活動、分享微視頻等,實現了傳統閱讀與數字化閱讀的融合。
二是學生“行走閱讀”空間延展聯網突進。學校歷時3年,開展了“‘互聯網+環境下的行走閱讀”專題研究,以“宜昌本土文化”為主題,以“數字閱讀+文化研學+影視拓展”的立體式閱讀為重要策略,探索出了一個全新的閱讀模式:PAD終端支持下的行走閱讀、基于教育云空間的行走閱讀和基于自創空間課程的行走閱讀。尤其是自創空間課程的行走閱讀,教師在閱讀空間里自建了“大美昭君”“屈原文化”等主題閱讀導讀課程,通過章節活動、闖關評價,有效助推了學生閱讀活動提質增效。
伍家崗區實驗小學對網絡學習空間與學習型學校建設的深度融合,為基層學校邁向教育現代化,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探索出了一條有效的實踐路徑。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