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柳珍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但筆者通過對日常的課堂進行觀察發現,語文素養的培養仍存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現象。究其原因,是教師對教材的解讀過于粗糙,還有部分教師對教材的編排意圖、文本內容的理解以及課后習題的訓練目的都是一知半解。那么,如何才能在得趣得意中得言得法,從而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呢?在此,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中的《巨人的花園》為例,談談對教材的解讀。
一、 聚焦兩個變化,解讀故事內容
《巨人的花園》布局精巧,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既有讓人身心舒展的愉悅場景,也有讓人惶恐不安的訓斥場景,更有冰冷蕭條的嚴冬場景,三者既對立又相融,形成了一條相互關聯的線索,引領讀者置身于故事場景之中,去領悟文本思想。
一是借環境之變,窺文本之心。故事發生的地點是花園,雖然場景單一,但變化多樣。文始展現的是一座漂亮的花園,春夏秋冬景色各異,美不勝收;而巨人趕走孩子后,花園卻是一派嚴冬景象;好不容易熬到了草翠花開之時,但又因巨人的叱責使園中的鮮花再次凋謝、樹葉再次凋零;最后,巨人轉變態度,花園又重獲生氣。文章最后雖未對花園作濃墨重彩的描寫,但從“巨人的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等語句中,可以想象出花園的美麗。環境的變化揭示了文本的主旨,文中的“花園”也可解讀為蕓蕓眾生之心;世間之美無處不在,若喪失了寬容與博愛,丟掉了熱誠與分享,即使置身于萬花叢中,也是孤獨寂寞的。“世界不因美而美好,而因美好而美”,這便是作者寫下該文的初心。
二是借巨人之變,悟人性之本。文本通過描寫巨人情感和態度的變化,給讀者傳遞了一種“分享使人愉悅,自私使人孤獨”的人生觀。巨人從拒絕、排斥到接受、寬納,從“很生氣”到“又發脾氣了”,再到“大聲叱責”,最后“不禁抱住了那個孩子,還讓孩子們站在他的腳下,爬上他的肩膀”,這其中的變化讓人咂舌。故事一波三折,讀者置身其中也隨之揪心,繼而釋然舒坦。作者之所以要寫巨人前后的變化,意在展現一個靈魂的救贖過程,一次比一次暴烈的脾氣昭示著巨人的靈魂在一步步地沉淪,如不及時止步,巨人將會在荒蕪蕭條的花園里、冰冷無情的寒冬中孤獨地死去。如果這樣就是一個悲劇,而正是小男孩才阻止了悲劇的發生,他用愛與真誠溫暖了冷漠,改變了巨人的命運。所謂的壯舉,也只不過是愛的傳遞而已。
二、品味三處神奇,解讀語言密碼
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四年級學生在閱讀方面具有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能力,并能夠養成積累的習慣。那么,教師應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筆者認為,可將課后習題作為重要的抓手。《巨人的花園》文后有這樣一道習題:“課文中的許多地方,讀了以后都能夠在頭腦中浮現畫面。例如,寫巨人推倒圍墻前后的情景。讓我們從課文中找一找,相互說說想象到的畫面,并抄寫喜歡的句子。”很顯然,這道習題在于培養學生邊讀邊想象的能力,并通過“讀、想、找、說、抄”等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這也為教師傳遞了一種信息:要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例如,教師可在“神奇”二字上下功夫,引導學生解讀語言密碼。文中有三個神奇之處:一是村子里又開出了美麗的鮮花,不時傳來小鳥的歡叫,但不知為什么,巨人的花園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風大作,雪花飛舞;二是花園里雖草翠花開,但巨人一發脾氣,孩子們就逃出了花園,這時花園又被冰雪覆蓋了;三是小男孩在樹下一伸手,桃樹馬上綻出綠芽,開出許多美麗的花朵。明明是同一季節、同一地方、同一時刻,但所呈現的狀態卻大相徑庭。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本,并抓住“狂風大作”“草翠花開”等詞語想象花園的景色,再通過語言描述、對比朗讀、創設情境朗讀等形式來理解文本、積累語言,讓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品味三處神奇,解讀語言密碼,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三、領會四層隱喻,初曉童話特點
本組課文是以童話為主題,如何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了解童話故事的表達特點,從而初步掌握品讀這類文學作品的方法呢?對此,教材對此作了匠心獨運的編排。教材在文后附設了資料袋,向學生介紹了童話的種類、中外著名的童話作家,還較詳盡地介紹了世界名著《格林童話》;同時,也安排了一次圍繞“童話”展開的綜合學習,引領學生去自主閱讀,感受語言的魅力,體驗童話的樂趣。這樣的編排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開篇,初識特點;后篇,再曉特點;最后,通過綜合實踐和習作來鞏固特點。
因此,本課的教學可引導學生通過對文中四層隱喻的領會,來探究童話的特點。隱喻一:文中的“圍墻”其實是一堵心墻,折射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人戒備心重,與人相處心懷隔膜,這種防備像一個樊籠,把人困在自私、孤獨里,失去了快樂。隱喻二:文中的“花園”其實是人的心靈,會因自私冷漠而孤獨寂寞,因真誠有愛而豐盈美好。隱喻三:文中的“巨人”可視為生活中的“強人”,但一個人再強大,若不能真誠待人、接納他人,就會因沒有朋友而終日孤獨,遠離快樂。隱喻四:文中的“孩子”可視為物質匱乏的弱者,他雖然弱小,但精神富足,于是便充滿快樂,預示著愛可以改變世界。這些隱喻傳遞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待人處事真諦,會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據此,教師可在學生了解了故事梗概,并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沖擊后,引導學生思考:孩子的真誠改變了巨人,巨人的改變使花園重煥生機,這種神奇的變化是因“愛”而發生的,是愛的感召與感染。文中的“圍墻”“花園”“巨人”“孩子”讓你想到了什么?請重讀課文,和同伴們議一議。通過“讀”和“議”,學生們很快理解了其中的隱喻。此時,教師再隨機點撥,通過這個閱讀理解的范例,讓學生從中掌握策略,知曉童話故事善用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并進行思想教育的寫作特點。這為后續開展讀童話、講童話、編童話、演童話的綜合性學習作好了鋪墊,充分發揮了開篇之文的作用。
綜上所述,課前的精心備課是精彩課堂的基石,教師要牢牢把握好課程標準,以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目的,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幫助學生發展綜合能力。這樣才能既能成就學生,又能成就教師。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