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
摘 要:從《陳太丘與友期》的故事入手,討論語文教學對“度”的把控。
關鍵詞:“度”;情理;失度
這里所說的度,指的是尺度、分寸,是指口語交際過程中,不論哪一方,不論語境如何,善意惡意,話語嚴謹適度,所說的都不要過分,這是相當重要的。尤其是社會經驗還不足的學生,這一點還是強調一下才好。
就拿課文中給出的例子《陳太丘與友期》中陳元方的應對來說吧:元方父與友“期日中”,結果“日中不至”,太丘先行。后友至,怒罵太丘“非人哉”時,七歲的陳元方沒有示弱,回應道:“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痹綑C敏,有理有據的反擊,成為巧妙應對的典型。這是課本給出的內容。
當然,對于一個七歲的孩童來說,元方的應對沒有問題,確實是有理有據:從小元方的角度來看,這位叔叔逾期不至,所以失約,失約無信;辱罵父親,罵人者無禮。想來,元方父也應該從小教育過他,不許罵人的。此人無信無禮且所罵之人是自己的父親,于情于理,小元方都不會任憑他罵,何況古人更講究孝道,對子罵父,如同示威一般,簡直是欺陳家無人一樣,元方當然不肯示弱,也不能示弱。所以,小元方這樣做,值得肯定,值得欣賞。
但是,我們的教學對象是中學生,年齡比元方大一倍也許還要多,是不是也可以像小元方——7歲孩子這樣做?學習之余,要不要借鑒點什么?我們畢竟不是孩子,我們說話都是有責任的,是要負責任的,我們不可以童言無忌,我們得考慮后果。所以說,應對有理有據這個前提下,還要考慮“度”的問題,誰說話都不要過分,給今后的相處留下余地。所以說有理有據,真的只是說話必不可少的前提,僅有這個前提是不夠的。因為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經歷的人,就會把不同的東西當成道理和根據,正所謂各有各的理。但是某甲的道理在某乙那里就未必有道理了。
忽然就想起了一個有理有據的事。那時,我的兒子也就4歲左右。我在廚房里,他在客廳接電話。同事找我打麻將。他不高興就質問人家:“是你的老爸呀?你天天找?”等我急忙沖進廳里讓他道歉的時候,他已經掛斷了電話。從此,再沒人敢往我家里打電話,大家都怕了我小兒子的有理有據。人家小娃娃要捍衛爸爸的主權,好玩想笑也就罷了,無可厚非,同事們提起這件事都笑得很開心,因為他小哇。如果他當時是十五歲呢?還能這樣說話嗎?不只是傷面子,傷感情,甚至還有些太過分!
再說太丘之友,與人約會遲到,說話口不擇言,于事無補反落個尷尬,進退兩難,難道不是說話輕重失度自取其辱嗎?只不過此時的小元方已是“不顧而返”,自己被晾在一邊無計可施而已,話已經拉不回來了,應該是在后悔自己說話太重,有點過分了吧。
只不過元方尚小,太丘之友一時尷尬而已,他日與太丘相見不至于真的造成不愉快。我們中學生學習本文一定要注意到這一點,說話要把握分寸,才不至于陷入進退兩難之地。元方有理有據固然可取,但也僅限于7歲孩童的有理有據,我們中學生要學習陳元方的明理、講理、說話依禮,這才重要。
首先元方明理,知道失信守信之禮,相約失期,便是失信者之過錯;對子罵父更是無禮。明白道理才能抓住禮也才能以理服人,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對于一個七歲孩子來說,元方的表達分寸,似乎比成年的太丘之友還要好。試想一下,如果小元方與這位叔叔“一般見識”起來,對曰:“汝乃非人哉?!边@才不是人呢,那結局會怎樣呢?那樣的元方或許也同樣得有理有據,但卻不再是那個令人喜愛又佩服的言語練達、明白事理的元方,而是一個牙尖嘴利,讓人敬而遠之的小“惹不起”了。究其原因,無非是言語失度。
文學作品與文藝批評是互生的,有文學作品的繁榮,就促使著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的發生發展。歌德的偉大,這些說長道短的文藝評論家未必就不是助力。兩方關系,沒必要僵化,不是冤家仇敵,何必要惡語傷人?評論家過分的強勢無度,被人輕描淡寫地貼了一個“蠢貨”的標簽,流傳世界,貽笑千年,敢問評論家先生,面子可還在呀?傲慢依舊否?都是言語無度惹的禍。
本課的應用訓練,還給出了孔融的一段應對實踐,是作為名人應對技巧范例給出的示例。但是我還是覺得,若是只強調應對學習,還是不夠的。尤其是對于初中生,應對不是斗嘴,不能以取勝為目的而失度。能夠順利溝通,和諧交流才是我們要達到的效果。
資料記載才華橫溢的孔融,批評時政,言辭激烈,終因口舌之快,去批評曹操婦色之事,最終被曹操所殺,時年56歲。滿門抄斬,小女兒年僅7歲,可惜了他正直的人品,可惜了他罕見的才華,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當孔融一家押往刑場候斬之時,不知有沒有人想起陳韙的那句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我卻想起了同樣聰明蓋世的楊修。
聰明是可貴的,難得的,不管是慧于心智,敏于言詞還是精于技巧,都令人羨慕,但若不能善加約束,任其放縱的話,都未必是幸事??谡Z交際尤其是人最常用的交際,錦心繡口,敏于言詞不要忘了度,否則難免傷人傷己。
參考文獻:
江幼華.口語交際的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