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霞
摘 要:語文生活化教學就是指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把教師和學生生活與課堂教學中作者生活,課文所涉及的生活背景關聯在一起,相互融通,成為一種新教學方式。生活化教學方式要求教師要生活化地教而學生要生活化地學和練。通過生活化實踐的鍛煉,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創作情感。
關鍵詞:語文;生活化;教學方式;探析
初中語文教學已經逐漸把生活化教學作為常態化教學方式推廣使用。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學習和生活實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理解語文學習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語文課堂知識的理解。傳統教學不注重語文學習和實際生活的融通,只關注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但缺乏生活根源的培養,學生缺乏生活情感的孕育,這不利于學生文學底蘊的培養和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一、初中語文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倡導語文生活化教育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有積極的作用。首先,生活化教學有利于形成以學校為中心,家、校、社會為一體的教學環境,充分體現出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特點。把學生從傳統課堂解放出來,充分體驗生活,感受生活中知識的重要性。其次,教學生活化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豐富的生活內容為學生提供了多樣的教學資源,比如五彩斑斕的自然景色,妙趣橫生的游玩生活等,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們讓學生跋山涉水體驗生活不現實,但也不能只把他們局限在校園這一方天地里,語文生活化教學為學生打開了體驗生活、用語文知識解讀生活的大門。再次,語文生活化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生活化教學,學生所學為所用,同時在生活中又可以積累學習素材,所以生活化教學是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好的教學方式。在生活中學習又在學習中生活,所以這種方式能緩解傳統教學中的壓力,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實踐生活中靈活運用語文知識,這樣開發了其創新思維能力。
二、開展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措施
1.深挖教材中涉及的生活背景,感悟作者創作時的生活體驗
教材涉及的文章內容都是經過反復篩選具有代表性的好作品。生活化教學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入作者帶給我們的課文生活和作者的創作生活,并由文章聯系我們自己的實際生活,多角度體檢、了解、感悟、思考作者創作的緣由。比如,在賞析杜甫《春望》時,古典詩歌創作距離我們時間太久遠了,學生很難通過詩文的內容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所以教師可以在教材之外為學生補充一些關于杜甫其人其詩的介紹,比如可以和學生一起觀看莫礪鋒教授在百家講壇中講解《杜甫的文化意義》,感受杜甫憂國憂民、顛沛流離的生活狀態。通過對作者的創作背景和人生經歷的詳細了解,就能感受作者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就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現實,明白安定和諧對一個國家是多么重要,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創設情境教學是各科廣泛實施的教學方式。語文教學過程中,單就課文內容講解就顯得單調,如果把學生帶入一個環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周總理,你在哪里》一課,如今學生雖然對周總理的故事耳熟能詳,但不是一個時代,不能切身體會老一輩人對一代偉人的無限緬懷。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十里長街送總理》的電影,通過電影中真實故事的推進學生會很快地理解人們對總理發自內心的懷念。所以對于距離我們實際生活較遠的內容,但又有一定教育意義的,教師可以采用情景再現的方式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
3.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并且會積累運用
上面我們說過生活是語文教學的源泉,課堂教學是引導學生的渠道,學生要想感知生活中的情趣,就要細心去觀察,多多思考,對于生活中的體驗、感受記錄并積累下來。例如,在魯迅先生作品《社戲》一文中描寫唱戲情景,“老旦先是踱來踱去,讓人百思不解,之后坐著唱孩子們更不喜歡,好容易抬起手又慢慢放在原處,仍舊唱。”作者通過仔細觀察才能把這冗長平板的戲寫得惟妙惟肖,把孩子們焦躁、失望、厭煩的心理活動表現得活靈活現。所以好的作品離不開仔細的觀察、體驗、感受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細節的描寫,為自己的寫作積累經驗。
開展生活化教學是一項長期性、綜合性的教學活動。初中語文教師要盡量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體會語文學習的實際意義。語文生活化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激發學習語文興趣和創新思維,教師應該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1]王瑩,李成明.中學語文教學方法探究[J].商情,2010(25).
[2]李艾.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