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香
【摘要】小學中高年級段的學生,經歷著由兒童走向少年的成長關鍵期,也經歷著藝術素質發展過程中的“轉型期”。在繪畫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心智的快速成長,對世界認知的深入,他們已不局限于用以往圖式化、意象化的造型表現畫面,卻又為自己不能表現眼前生動、真實的形象而感到困惑。若引導不當會導致一些學生缺乏對繪畫表達與創造的自信。對這一階段的學生,要在繪畫教學中以生活為基礎,加強視覺觀察,多增加繪畫寫生的練習。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繪畫寫生教學;情感表現力
繪畫中的寫生教學,可以讓學生學習多角度、有側重的觀察方法,使學生形成對生活敏銳的藝術感知力;可以培養基礎造型能力;可以表達藝術思想與情感;還可以為繪畫創作積累鮮活的形象素材。而寫生本身也是畫者對觀察物象的再創造。對于兒童來說,在繪畫寫生的表達中,直覺先于理性的分析。
在繪畫寫生教學伊始,我們更應注重學生在觀察寫生物象時的情感體驗,以及在繪畫過程中的情感表現力的培養。如果教師能抓住這一階段學生由直覺向理性過渡時期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必能使學生對繪畫產生持久的興趣,使一切看似繪畫形式上的學習都成為成功表達藝術情感的有利鋪墊。
一、循美——選擇美好物象,激發學生情感,使其樂于寫生表達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就審美品位而言,是有高低之分的。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形成相對穩定、正確的審美觀,老師為之選擇的欣賞作品、寫生物象,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審美觀的形成。在繪畫寫生中,教師要以繪畫的形式美要素作為標準,為他們選擇具有美感價值的物象,潛移默化培養孩子向善向美的積極情感。比如在教學《美麗的盆栽》植物寫生的時候,可以從花盆花株的造型、花葉的色彩以及質感等方面選擇寫生盆栽。其中,我為學生準備了兩盆自己栽種的植物:一棵是古樸的咖色陶盆里的“落地生根”草,粉綠的葉子邊緣透著暗紅,生出一排小花似的、帶有細細紅色須根的嫩芽,這些可愛的“小花”落地就能長成一棵新的植株;另一棵是長壽花,它有著深綠色的、肥厚壯碩的葉片,襯著待放的深絳紅中透著暗粉的花苞,它已經歷經了兩季嚴寒,仍然長勢蓬勃,蘊藏著美好又堅強的生命力。對這兩種盆栽的選擇不光注重其外形色彩的美,還表現出了對植物內在頑強生命力的敬畏和贊美的關注。在教學《寫生同學》一課時,對于寫生人物的選擇,我們不能從粗淺的層次上去世俗地評判外貌的美與丑,此外諸如純潔天真、大方樸素,幽默樂觀、勤勞善良等,這些都可以給人以審美的愉悅或溫暖感。學生在這樣的情感滲透下,對“美”的認識更為深刻。積極的情感是促進興趣發展的內驅力,良好的寫生氛圍的營造,則事半功倍。
二、寫美——結合不同工具材料,巧用繪畫元素,促進學生準確表達對寫生物象的情感
1.工具材料與情感表達
繪畫是媒材藝術,其情感表達是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材料才可以實現的。適合小學生的寫生工具材料有很多。其中鉛筆是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種表現以線造型為主繪畫的工具,而且也能表現出極其豐富的變化的線條。中國傳統的毛筆工具,利用水墨的濃淡變化,可以變幻出無數豐富的線條。油畫棒、炫彩棒、蠟筆等彩色筆工具是進行色彩捕捉的最便捷的工具,它可以單色平涂,可以表現色彩的輕重,可以混合,非常適合小學生把握。水粉顏料的游戲性更強,能在色彩和水的交融中,色彩的混合中調動學生的創造思維,其可控性和準備的便捷性,需要在寫生過程中練習總結。它們各自有自己的優勢和缺點。對于小學生的寫生課堂教學,不能總是用單一的工具進行訓練,孩子對各種工具材料嘗試的積極性是很高的,他們充滿好奇心,卻又對某種興趣愛好不夠穩定。通過多種工具的嘗試可以幫助學生找到自己最喜歡和適合的表達媒材,為繪畫寫生中的情感表達發揮最佳。在選擇了適合工具的基礎上,老師可以進行階段性的某一種主要工具的深度寫生體驗,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這一種工具的特性,在運用繪畫語言時能夠按自己的意愿達成技法上的相對熟練。
再如,帶學生戶外寫生,表現春天的蓬勃生機的美,可以選擇水粉色來表現當地春天豐富的色彩變化:綠色的麥田,金色的油菜花,粉紅的桃花,這些色彩在暖暖的陽光照耀下,柔和卻又掩蓋不住絢爛的美。而水粉筆的大面積色塊的組合,色彩調和中豐富自然的筆觸變化,這是用鉛筆工具所無法表現的。
2.繪畫元素與情感表達
繪畫中的元素包括構圖、色彩、造型等。在進行繪畫寫生的練習中,這幾個元素都需要綜合考慮。但對于小學生的教學來說,可以在練習中有重點、分層次地實施。可以每一堂課一個重點,也可以一個階段一個重點,然后再綜合。比如在注重色彩寫生的教學中,我們在觀察自然寫生物象的色彩時,會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但是教者要引導學生如何將物象轉換成畫面中的色彩,使畫面具有明確的色彩情感的傾向性。這時候,我們要引導學生感受不同色彩本身具有的情感性。如紅色熱烈而沖動,讓人感覺喜慶、興奮;藍色卻給人冷靜、深遠的感覺,純凈的藍色則表現出一種美麗、文靜、理智、安詳與潔凈。當指導學生進行畫面運用時,先要注意整體畫面的色調傾向,在此基礎上把握色彩的對比與和諧關系。如在教學寫生《春天》這一課,側重讓學生表現長在油菜花地里的樹木。首先確定基本的色調為暖黃色,樹木的枝干原為深褐色,在表現畫面色彩關系時,可以讓學生觀察發現暖黃色里包含的不易察覺的黃綠色,而枝干的顏色在不同的光照下也有變化。學生可以根據畫面的需要,改變枝干的顏色,比如陽光下可用偏暖的橙色,讓畫面更熱烈和諧一些,或者改用淡藍紫色,使之與黃色形成對比,表現一種清新的生命力。在構圖和造型時,可以選擇樹木在畫面中的不同的位置和比例,比如可以以大片的油菜花為主,樹木只表現枝干的一部分。
三、品美——保護繪畫寫生中學生個性化的情感表達,因材施教,培養自信
1.寫生作品中情感表達的個性保護
寫生教學中,即便是同一年齡段的孩子,因先天遺傳的不同和后天教育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其對物象的認知能力的發展也是有差異性。有的能很快學會空間造型方法,比例準確,細節刻畫到位。但還有部分學生,在觀察時,會選擇與別人不同的角度,有的仍會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表達心中的意象,寫生物象對他們而言只是提供了一種直覺的參考。藝術重在獨創與個性表達,不同的人對相同的事物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表達出來的畫面效果也各具特色,這是藝術具有獨創性的最大特點。因此,我們應該認同這個情況的發生,從每一張畫里尋找到具有學生個性特點的優勢,鼓勵其發揮所長。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更可以鼓勵他們以寫生物象為觀察參照,進行聯想,重組畫面,以此保護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
2.正面評價,激發學生審美表達自信
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很看重老師的作品點評,教師要把握以正面評價為主的原則以激發孩子繪畫表達的自信。但他們也具備了自己的審美判斷標準,教師不能只是用“很棒”“真不錯”等沒有針對性的評價用語。教師可以從孩子的畫作中發現審美表達元素中個性化的東西,例如獨特的觀察視角、某一細節的深入刻畫,色彩的完美搭配、對觀察物某一特征的夸張表現,以及線條描繪的自信穩定等。用專業的語言進行針對性的正面點評會讓孩子獲得自信和真正的提高。
如,在進行人物線描寫生的教學后,讓三年級的孩子在家畫一畫自己的爸爸媽媽。有的孩子雖然不能把握人體的比例和整體構圖關系,人物畫得也不像,但是他們表現的眼中的爸爸媽媽形象生動有趣,如一個學生把爸爸故作的嚴肅的眼神刻畫得很傳神,另一個學生把媽媽平靜時的溫柔美麗和生氣時的怒目圓瞪的樣子,結合相應的肢體語言,畫得惟妙惟肖,讓她的媽媽也忍俊不禁。這樣的表現性的寫生不僅僅是某一特定時段的觀察,而是融入了孩子對生活的感受。通過繪畫寫生過程,也拉近了親子關系,表達了孩子豐富細膩的情感。教師將其作品進行了全班展示,指出了他們在人物表情和肢體語言的表現上的獨到的觀察力,這樣既沒有違背審美評價原則,又讓孩子獲得了情感表達的自信。
四、結語
學生在繪畫寫生練習中得到的成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美國心理學家、藝術教育家維克多·羅恩菲德的在其著作《創造與心智的成長》中說:“藝術教育者對人格統整所能做的最大貢獻,就是彌合兒童和成人之間的鴻溝,愈是以漸進的方式達到這點,這時期就愈不會有失望、挫折,甚至震撼的感覺?!彼^“漸進”,必定是教育者以成人和兒童的雙重視角去觀察兒童和生活而進行的多次引領。繪畫寫生教學固然要讓學生學習基本的美術技能和方法,但是一定是以學生對生活的感悟為基礎,把畫者的情感體驗放在第一位,教學內容和方法要使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然后再專注于繪畫的過程。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肩負著培養學生健全審美人格的重任。在進行繪畫寫生教學時,教育者若能用心營造氛圍,選擇恰當獨到的方法,才能觸摸童心,使學生在轉型期保持對繪畫持久的興趣,并獲得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楊景芝,黃歡.從直覺到理性——青少年藝術發展中的轉型教育[M]. 湖北美術出版社,2011.
[2]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兒童美術教學法研究[M]. 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3][美]維克多·羅恩菲德.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 王德育,譯.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