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芙蓉
最近,我們常常聽到青少年自殺的新聞。面對這些剛剛綻放的花蕾過早地凋零,除了扼腕嘆息外,還引發全社會的反思:是什么讓孩子選擇這樣悲慘的方式離開?如今的孩子為何如此漠視生命?我們的教育又是否有所缺失?
一、現狀分析
從表面看,這一系列的事件似乎是孩子過于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可問題的根源在教育,是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失敗。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一些基本的原則和底線,教育孩子如何面對挫折。”著名教育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可是我們很多家長往往重視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與孩子交流和溝通的時間也少,忽略了對孩子心理方面的引導,一點點小困難,就會讓小孩子“想不通”,加上家庭結構殘缺、關系不融洽及教養方式不當等因素導致青少年有自殺傾向和行為。悲劇發生后才來反思自己的行為,已經晚了。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讓孩子懂得生命的可貴,是每個家庭不容忽視的一課。
(二)學校教育的不足
一些孩子稍不如意就采取一些過激方式來應對挫折,反映出當今孩子心靈的脆弱,這實際是素質教育跟不上智力教育造成的后果。換個角度看,如果當真只是因為老師的責罰就讓孩子無法面對,那么,對孩子的挫折教育是時候該加強了。家庭和學校也需要增加挫折教育,增強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讓孩子從小養成堅強、樂觀的心態。同時,一旦發現孩子情緒或者心理上有波動,就要及時尋求學校或者社會專門的心理咨詢師幫助。
(三)社會教育的薄弱
由于青少年有認知偏差、青春期內在沖突、不良個性特征與心理疾病等個體原因,自殺意念率較高,同時還與社會文化、現代傳媒不良影響有關。這種現象已危及到整個社會的發展與延續,需要整個國家與人民共同努力,著手從教育入手,無論老少,從道德倫理學起,先把人做好,以德服人,以行教人。社會媒體和網絡要多宣傳道德和倫理方面的素材,把人善良的本性凸顯出來,從而達到對青少年由淺入深的教育。
二、尋找對策
在孩子心智尚不成熟的階段,更需要老師和家長多從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以孩子的眼光去看,以孩子的心態去思考,將表揚和批評相結合,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一)關愛是前提
愛是教育的核心,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作為一名教師就應該給學生多一點愛,讓他們在迷惘的時候能得到心靈的安慰,不至于走上可悲的絕路。
(二)錯愛是誤區
新課改提倡多鼓勵學生,學生哪怕只有一點點成績,一點點進步,教師也要加以肯定、表揚和鼓勵。于是,“棒極了”“說得太好了”“大家為他鼓掌”之類的贊美之聲充斥課堂,伴隨著熱烈的掌聲,教室里不時響起“嗨、嗨、嗨,你真棒”之類的夸獎聲。學生對問題的回答,無論對錯,都得到教師的表揚,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變得很浮躁,他們還會在乎表揚嗎?他們還能聽進去批評嗎?這樣盲目的錯愛,只能讓孩子經不起一點點的風吹雨打。
(三)會愛是關鍵
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堅持正面引導,這本沒有錯,但是把表揚的方式變成一種表揚公式,就會令人心中很是不安。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夸獎,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引導,反而會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特級教師張愛姣說:“好生要嚴愛,中等生在關愛,差生要偏愛。”可見愛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會愛才是關鍵。表揚、鼓勵學生固然是一種愛,而有時,恰當的批評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說,批評也是一種愛,是一種更深沉的愛。
三、批評的藝術
(一)在幽默中批評
小張,是個愛說愛唱的學生,有一次上課他禁不住哼起歌來,同學們大笑起來,一般看來,這不是在搗亂嗎?我并不發火,而是和氣地說:“你有音樂天賦,將來肯定會成為音樂家,同學們請他唱一首怎么樣?”“好!”這時他紅著臉說:“我錯了,上課不能隨便唱歌,音樂課可以唱。”我說:“對,作業的時候要認真,學習要專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他信服地點了點頭,羞愧地坐下了。
(二)在寬容中批評
犯錯誤的學生,心里通常很后悔,也很想獲得他人的諒解,因此,班主任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包容他的過去,看好他的未來。沒有別的更充足的理由,就是因為他們還是孩子,是學生。如學生書寫不認真,讓他看一些字跡工整的作業,老師什么也不用說,學生也不用評論和表態,看完就離開,這樣會給學生以無聲的震撼、無形的感染。
(三)在激勵中批評
哀莫大于心死,通常情況下行為困難生最可怕的不是他的學習多差,習慣多壞,而是他自己都覺得自己無可救藥,即使你著意表揚他,他也很麻木,只覺得那不過是老師“哄”他的“手段”,根本不愿意為改變自己而嘗試著努力。遇到這種棘手的對象,老師千萬不要失去信心,要相信他之所以不愿進步,往往是沒有再次面對失敗的勇氣。那么,我們就應該挖空心思不厭其煩地尋找挖掘他的優點,想方設法激起他的斗志,堅持不懈地督促他,鼓勵他。這樣做確實有些費勁,可畢竟教育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總之,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批評也是一門藝術,多從正面入手,積極鼓勵學生,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對癥下藥。另外,教師自身也要加強修養,不斷積累經驗,虛心學習,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把榜樣的力量和批評的藝術結合起來,努力培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