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
【摘要】藝術教學活動是教師運用審美的方式,指導幼兒對于客體世界予以認知、反映和創作的學習活動。基于幼兒認知特征的“嵌入式”創美模式不僅關注幼兒認知特征,更關注他們的經驗積累、情感激活、推動聯想、自主創造。
【關鍵詞】藝術;“嵌入式”;創美模式
藝術是人類的精神家園,藝術是個性化的創造,能極大地滿足幼兒想參與、好表現、樂創造的愿望,因此,我們以幼兒感興趣的藝術教學活動為切入口,充分關注幼兒的認知特征,引導和鼓勵幼兒在生動、形象、靈活、多元的藝術教學形式中自由、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幫助幼兒從小獲得美的體驗、習得美的表達和喜歡美的創造。
一、關于“嵌入式”的思考
嵌入式學習一方面指關注幼兒的認知特點,使其真正“嵌入”到藝術教學活動中;另一方面指創美模式中的經驗積累、情感激活、推動聯想、自主創造。四層內容雖有一定的層次性,但又是彼此影響、彼此轉化的。幼兒在情感激勵下進行創造,在創造中促進情感的升華;經驗為幼兒的移情和聯想提供了無限可能性,同時又在自主創造中豐富了經驗,使他們的聯想更上一個層次。
二、“嵌入式”創美模式四要素
1.經驗積累是基礎
幼兒的成長就是經驗的成長,經驗積累多了,就能生發幾種經驗的相互碰撞、滲透交融,創造出新形象。首先,我們采用多通道參與,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心理學告訴我們,個體在認識過程中開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個體對認識對象的體驗也就越細致、越豐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因此,我們組織了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幼兒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手腳觸摸,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幫助幼兒感受美,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另外,我們引導幼兒充分接觸藝術作品,積累寶貴的藝術經驗。幼兒審美藝術情感的潛意識定向使他們非常容易接受節奏、旋律、色彩、線條以及夸張、擬人、象征等形式的表現特點,因此,我們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發現這些要素,注重積累藝術感受與經驗是十分重要的。
如:在開展美術活動“美麗的花園”的活動中,我們一方面與孩子欣賞公園里美麗的花朵,還和他們一起準備了青椒、蓮藕、胡蘿卜、筍蔬菜,引導幼兒觀察它們的橫切面。然后鼓勵幼兒蘸色拓印,當一塊塊蔬菜的切面在畫紙上呈現的時候,孩子們感到驚奇和興奮,他們沒想到印花竟如此美麗,這些為拓印創作積累了經驗。
2.情感激活是重點
藝術表現實質上是內在情感的外部表現,我們要特別重視情感激活。一方面,幼兒的游戲與藝術具有同一性,游戲能促進情感激活。通過游戲,能使幼兒內心的情感、情緒體驗越豐富,催化對藝術作品的基調和人物情感產生同化和順應。另一方面,注重整體感受也尤為重要,要引導幼兒在整體感受的基礎上進行深入。不僅要引導幼兒感受音的高低、快慢、強弱等,而且要讓他們能體驗到樂曲所表達的情緒和思想感情,并與之產生共鳴。更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動作更能表達內心的沖動與感覺,動作參與能激發幼兒的情感,因此,我們在活動中要給幼兒提供充分用肢體表達的機會和時間。
如在音樂游戲《貓和老鼠》活動中,孩子們進入了豐富的藝術世界,音樂不再僅僅是旋律和節奏,而是與故事、舞蹈、戲劇表演等藝術相聯系,是情感的投入。孩子在玩樂中感受著音樂,與音樂做游戲。在活動中,孩子都喜歡和老師進行互動,都圍到老師身邊,希望老師做“大貓”來抓“小老鼠”,被抓到的“小老鼠”緊張、興奮又開心。孩子幸福的表情和滿足感顯而易見,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得以充分調動了“小老鼠”的熱情。
3.推動聯想是關鍵
聯想和想象是人的一種生理和心理活動,藝術聯想一般是針對事物的多種特征進行的,是為表達創造主體的某種心情、心理活動進行的。幼兒融入聯想和想象后自然會得到創造的直覺,推動聯想是幫助幼兒表達與表現的關鍵。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孩子的藝術表達,在他們內心世界中是十分獨特的,這種獨特性不是成人能夠以某種世俗眼光所能概括出來的。因此,自由奔放的想象比寫實的繪畫技巧更重要。另外,大部分孩子對色彩與形狀有著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這是本真的感覺,如看到藍色會覺得涼爽,看到橘色會覺得溫暖等。色彩本身是沒有溫度、沒有情感的,都是人們的經驗和體驗賦予了色彩情感。在藝術活動中,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對經驗和體驗進行回憶、組合,促進幼兒藝術經驗與生活經驗的相互遷徙,從而推動聯想,表達情感。
如:《七步進階》是一首節奏清晰、旋律明快的樂曲,整個樂曲中有四句拖音是它的特點,四句拖音的長短很難把握。為了推進幼兒對七步進階的理解,我們把幼兒間風靡一時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 情節搬到了教學中,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喜羊羊與灰太狼在散步時偶遇的場面。伴隨著歡快樂曲的響起,喜羊羊和灰太狼晚餐后開始悠閑地散步,由于天色已晚,沒能及時發現對方是誰,等到發現時,灰太狼開始抓喜羊羊,喜羊羊每次都巧妙地逃脫了。抓的過程就是四句拖音部分,我們引導幼兒聽清音樂,在每句拖音的最后一記強拍時實施抓的動作,喜羊羊就及時躲閃。游戲性與情節想象、動作表達增進了幼兒對樂曲的理解。
4.自主創造是中心
藝術是兒童一本最佳的啟蒙書,有助于“他們的自我發現”。藝術活動中,孩子醉心于自己的幻想世界,他們希望把它再現出來。一方面我們要在活動中不斷啟發幼兒,幫助幼兒捕捉靈感,通過材料投放、點撥對話等,讓幼兒打開思路,展開豐富的想象,大膽表現、自主創造。另一方面,我們要學會欣賞幼兒藝術活動的稚拙美、純真美,用兒童的眼光欣賞孩子的創意,和孩子共成長。我們要重視個體的發展,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個別差異,鼓勵他們自由大膽想象和自由表現,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發現自己的進步,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自信心。
如在音樂游戲《貓和老鼠》活動中,教師這樣引導幼兒:每只老鼠都長得一樣嗎?動作、想法會一樣嗎?哪只小老鼠最可愛?哪只小老鼠是最聰明、最靈活的?孩子們聽到這樣的暗示,一個個蠢蠢欲動。隨著音樂的變化,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表現著小小老鼠的模樣,賊頭賊腦的、竄來竄去的、貪吃的、懶懶睡覺的、魂飛魄散的……孩子們的千姿百態和奇思妙想讓人忍俊不禁、拍手叫絕。
5.關注幼兒的創美“嵌入式”師幼互動。
藝術作為承接和釋放情感的載體,是孩子的第二種語言,能極大地滿足幼兒情感與表達的需要。每個兒童都是帶有獨特生命色彩的個體,他們有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因此,在“嵌入式”創美模式構建中必須關注幼兒的認知特征,并在良好師幼互動中得以實現。
(1)呵護童心:孩子的心靈比任何物質都更重要。我們深信:孩子只有在愛的呵護中才能保留其獨特的一面,相反,過分的嚴厲和苛刻、太注重知識技能掌握、過多的規則只會過早地抹去幼兒的棱角。因此我們倡導:聆聽孩子心靈深處的每一個聲音,那是他們尊嚴、靈性和生命的呼喚;等待孩子“遲來”的驚喜,那是他們自我成長過程中特有的節律;包容孩子的無意的“犯錯”,那是他們生命中不可復制的別樣精彩。
(2)滿足需要:如果孩子合理需要得到充分的滿足,身心將獲得和諧發展;若得不到滿足,將會產生心理上的動機沖突,產生壓力和挫折感。因此我們倡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觀察、了解幼兒,盡量滿足其各種合理的需要,主要包括滿足材料投放的需要、心理安全的需要、獨立自主的需要、交往合作的需要、肯定及尊重的需要等,從而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
(3)支持表達:藝術是現實生活和內心體驗的符號化反映,是極富個性的表達,在滿足幼兒需要的過程中,老師要善于捕捉每個幼兒的興趣點與需要表達的內容,給予他們不同的個性化支持,注重點撥與引導,使他們的這些興趣點與內容通過線條、色彩、聲音、動作等表現出來,獲得成功的喜悅和自身的釋放與滿足。支持表達是幼兒個性化表達得以實現的突破。
(4)實現自我: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無窮的潛能,你給他空間,他會給你創新;你給他機會,他會給你智慧;你給他挑戰,他會給你驚喜。因此在支持幼兒表達的同時我們要高度重視幼兒潛能的開發,善于抓住幼兒某一識別于他人的優勢智能,并創設相應的環境,任其充分發展,幫助幼兒實現自我,到達上不封頂的境界。
藝術活動是幼兒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賦予幼兒以滿足感和成就感。基于幼兒認知特征的“嵌入式”創美模式不僅關注幼兒認知特征,更關注經驗積累、情感激活、推動聯想、自主創造,能使幼兒呈現出一種活潑、自由、奔放、充滿想象和情趣的生命樣態。
【參考文獻】
[1] 藤守堯,邊霞,主編.兒童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王恩俠,武紅華,主編.藝術教育促進幼兒快樂發展的實踐探索[M]. 北京師大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