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摘 要:萊州市雙語學校提出的“雙六能”教學模式,不僅為各學科教師的教學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還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教師的教學改革促進師生能力的協同發展。“雙六能”教學模式包括口語表達、小組合作學習、合作達標教學、情境教學等。以該模式為切入點,就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有效地創設教學情境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雙六能”教學模式;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情境教學;創設對策
在《雙語學校初中部召開“雙六能力培養”階段性工作調度會議》中,副校長鮑海起對“雙六能力”的培養方向和培養目標做出了總結。他指出,“雙六能力”的核心詞匯就是:一種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一種方式——“小組合作學習”;一種架構——“合作達標教學”。他要求各個學科齊頭并進,重點培養教師“創設情境、問題設計、學法指導”的能力,從而帶動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自主地構建起自己的知識結構。立足于此,我在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積極地將“雙六能”教學模式應用其中。在本文中,我著重就如何創設歷史教學情境進行具體分析。
一、利用史料創設教學情境
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所創設的情境應當具有生動性和真實性,一旦脫離實際,所創設的情境將缺乏生命力,無法真正地調動起學生的歷史探究興趣。傅斯年曾經說過:“史學即史料學。”我們姑且不談史料的科學性,但是其在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確實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在創設歷史情境的時候,可以以史料為依托,向學生呈現一個“真實”的歷史場景,以此使學生在情境體驗的過程中,既能弄清楚當時的時代背景,又能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要想在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有效地應用史料創設教學情境,教師絕對不能信手拈來“歷史”,而應結合教學所需選擇極具真實性的材料。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在歷史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總是利用文獻資料、歷史圖片等史料內容創設教學情境。以《鴉片戰爭》為例,林則徐在面對鴉片流毒于全國各地的時候,內心是異常痛苦的,其在上書光緒帝禁煙的時候說道:“如果不趕快禁煙,再過幾十年,就沒有能上戰場的士兵,也就沒有充當軍餉的白銀了。”這段白話譯文盡管可以使學生明白鴉片的危害,但是缺少了原汁原味的真實感。基于此,我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利用網絡渠道向學生呈現了林則徐上書光緒帝的奏折。在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對比中,學生更能體會林則徐當時的心情,加深對鴉片危害的理解。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
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一支粉筆、一張黑板”這樣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受到了猛烈的沖擊。尤其在新課改背景下,以多媒體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相融合成為課改的制高點。在此背景下,教師要對多媒體教學給予充分的重視,結合教學所需,靈活地將其應用到教學的各個環節。我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對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嘗試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情境。在歷史教學活動中,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將生澀難懂的歷史知識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其對所學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在多種感官被調動起來之際,透過語言文字、圖片畫面等受到情感的沖擊,促進其情感的豐富。以“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例,在講到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為了調動學生的情感,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展現了圓明園的復原圖。學生在畫面的過程中,被富麗堂皇的建筑所吸引。當學生沉浸在美麗的建筑風景的時候,視頻內容在極具節奏性的管弦樂的播放中陡然一變,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破壞并被付之一炬。此時學生自然會對圓明園的毀滅感到痛惜,同時對清王朝的軟弱產生痛恨。之后,我在學生積極情感被調動起來的時候,向其講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學生自然會加深對該知識點的理解。
三、利用問題創設問題情境
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我們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基礎的歷史知識,還要使其獲得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問題是思維發展的起點,對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教學所需為學生提出多樣的極具探究性的問題,以此使學生在問題的驅使下,對所學內容產生探究興趣,并在問題的積極思考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的理解。基于此,我在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常常會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鴉片戰爭”為例,我在教學之初,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在19世紀30年代,鴉片走私船停泊在廣州的伶仃洋上,大家都知道鴉片是毒品,那英國為什么還要向我國輸入鴉片呢?該問題自然會激發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并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加深對鴉片戰爭原因的理解。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在“雙六能”教學模式的引導下,對情境創設給予充分的重視,利用史料、多媒體、問題等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積極思考、探究,促進其歷史學習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趙映清.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創設與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S1):280.
[2]唐瑾.論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創設與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4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