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阿華
摘 要:課堂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課堂的有效性一直以來都是廣大教師研究的問題。中學歷史不是主要學科,學生和教師都不是很重視,造成了歷史課上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聽聽記記,課堂效率十分低下,隨著新課改的深化,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有效性
有效性教學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主要是從教學的效果和效率或者是學生的學習效率與發展來綜合考慮有沒有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偉大的教育家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這就是早期的有效教學理念。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發現,課堂的有效性與教師的水平、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課堂氣氛密切相關。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都是有效性教學的關鍵因素,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該從教師自身和學生兩方面來解決問題。
一、中學歷史的主要內容及教學現狀
中學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其主要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中國和整個世界的發展過程,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記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中學歷史的主要內容是:初一講述中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的形成,封建制度自秦確立到清的高度集權的封建制度及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和偉大科技發明;初二講述中國近代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開始與西方殖民者展開的一系列斗爭,簽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許多有識之士為救國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有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運動,革命派的辛亥革命,終于在1911年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然后又開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探索,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經過改革開放我國已經強大起來了。初三講的是世界近現代史。初中生基本在12~15歲,生理發育較快,心理變化較多,獨立自主意識增強,特別是初一的時候剛進入校園,一切都是新鮮和陌生的,學習都特別認真和積極,歷史課的課堂氛圍也非常濃厚。隨著其他理科難度的增加,初中二年級開始,學生的學習能力差距拉大。加上歷史在中考中不是主要科目,雖然考試但很多地方都采取開卷的形式,學生就不太重視歷史這門學科。因此,歷史課堂的有效性教學更顯得重要,下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來談談如何提高歷史課的有效性教學。
二、教師的基本素質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第一,教師要有奉獻精神,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快,人心浮躁,越是這種時候教師更應該堅守自己的初心,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一生,安心立足講臺,做紅燭燃燒自己,愛崗敬業,用飽滿的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投身于教育事業中。第二,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每個教師都有自己固有的教學理念,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找到與自己契合的教學方法。第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教師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技能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課上十分鐘,課下十年功”,教師要有處理教材的能力,在課前必須要充分備課,在大綱的指引下充分挖掘其他有用的教學資源。利用歷史材料豐富多彩的特點,尋找學生學生的興趣點來揚長避短,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在找材料的過程中還能豐富專業知識和提高理論水平。第四,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解決重點和難點,教學目標教學的核心,是教學有效性的結果,我們要圍繞三維目標來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學到什么,在教學的時候要有梯度,對“知道”“了解”“掌握”要加以區別,突出重點。例如,人教七年級《秦王掃六合》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在知識與技能方面要了解嬴政統一六國的過程,掌握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的措施,在過程與方法方面需要學生能分析秦國能滅六國統一中國的原因,能夠一分為二地正確評價秦始皇,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通過秦代疆域圖和現代中國的疆域圖做比較,使學生了解秦國在2000多年前疆域就已經很遼闊了,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基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通過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和社會狀況分析秦國統一中國是必然的。春秋戰國期間幾百年的兼并戰爭使得百姓流離失所,很多百姓家破人亡,當時的中國需要由分裂走向統一,是大勢所趨,從而讓學生掌握中國在2000多年前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本課的重點是秦國開創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和地方官員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在以前的地方各種事務歸諸侯管轄,連地方稅務都歸諸侯所擁有,法律也由諸侯掌控,諸侯死后是由他們的子孫來繼承權力的。周天子沒有權力管轄地方的具體事務。秦國統一全國后皇帝能直接任命郡縣的長官,體現了權力的無限增大和中央集權。本課的難點是正確評價“焚書坑儒”,秦始皇為什么要這樣做?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百花齊放,涌現出各種各樣的思潮。秦始皇需要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和統一的社會思想來鞏固新手的政權,而秦始皇遵從的是法家的思想,自然要對儒家思想進行毀滅。焚書坑儒雖然對鞏固政權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也摧毀了無數優秀的文化,同時還禁錮了人民的思想,教師要使學生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第五,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融洽會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現在的初中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有較強的平等意識。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尊重每一個學生,不要表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應該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多和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知道他們的需求,也可以讓學生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改善課堂氛圍,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喜歡的課堂氛圍。最后是需要靈活使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按照新課改的要求使用合作探究的模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得到體現。比如,在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前兩課,課程結束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為什么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都沒有能挽救風雨飄搖的清王朝,找出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洋務運動代表的階級利益、西方殖民者的角度,還有創辦企業的模式去思考失敗的原因。戊戌變法從康梁二人沒有任何的實權、光緒皇帝沒有實權、變法的節奏等方面去思考討論總結失敗的原因。對于有興趣的學生還可以引導他們在課后去探究戊戌變法失敗和日本明治維新卻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短短幾十年就從一個封建國家變成一個經濟和軍事實力都超過中國的強國,并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打敗北洋水師。要使學生知道在唐朝的時候日本還派遣唐使來向中國學習,說明日本在變法之前也是一個落后的封建國家,而短短的30多年時間就能使日本強大起來的原因是什么?這些都是非常重要而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
三、學生要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新課改要求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的有效性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和配合。第一,學生端正學習態度。由于歷史課不如語數外那么重要,很多學生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下變得上課只是帶著耳朵來聽課,甚至筆記都懶得記,抱著一種聽故事的心態來聽歷史課,不愿意去思考,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學習,學習的重要性,不要偏科,應該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生。第二,學生要改變學習觀念。教師的教學觀念需要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也需要轉變,新課改要求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師從主動教轉化為引導學生學,學生要轉變學習的觀念,不是教師要求學,而是自己要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鍛煉自己的合作能力、創新意識。只有學生有意識地去參與,教師的引導才會有效果。教師布置了討論內容,學生很自覺地開始分工,找資料的找資料,寫發言稿,互相討論,總結發言,一套流程很順利地就完成了,而不是在教師的敦促下去完成的,節約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觀念,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課堂時間本來就有限,如果學生拖拖拉拉,很多時候就完不成教學內容,使得教學沒有效果。最后,學生要積極提高學習的能力和主動參與課堂互動。當下已經是互聯網社會,計算機和智能手機應用普遍,學生在課前需要先預習課文,對于不了解的通過網絡查找資料,多了解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這樣上課就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例如,七年級下《燦爛的宋元文化》,這一課提到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學生在預習的時候自己就可以查找關于兩種印刷術的區別,想一想活字印刷術到底先進在哪里。平常要多想一想為什么;多和同學之間討論,多歸納總結,比如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變化、封建君主是如何一步步加強中央集權、稅收制度的變化等,都需要學生去歸納整理,這比教師直接給答案來背誦要深刻得多。
四、教師和學生在課后都要進行反思
要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師在課后反思,教案只是一種預定的教學情境,課堂上可能會出現千奇百怪的突發狀況,還有一些其他原因,給教學活動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課后進行反思就顯得尤為重要,不是上完這課準備下一課就行了的,我們要重視反思這堂課上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有哪些地方是值得保留的?自己哪個問題引導得好?哪個問題學生的參與度不高?教師在教案后面都應該留有空白,在反思的時候做好記錄。長此以往,教師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進行優化改進教學設計,使反思成為一種習慣,能大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通過反思能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那么學生多進行課后反思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下午放學后學生可以通過短短時間來回想這一天學了哪些內容,哪些知識是自己掌握了,哪些還不是很理解。對于不了解的知識點馬上去復習,加深鞏固,及時復習能極大地提高學習成績,有的知識點等過一段時間來復習已經完全遺忘,所以及時復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對于課堂上表現不好的地方,爭取改正,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總之,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我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要勇于奉獻自己的一生,為培養全面的人才做一點貢獻,且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清,王建軍,孫立祥.中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M].上海三聯書店,2005-07.
[2]成學江.也談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