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星
摘 要:新課程標準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素養,這樣既能夠讓學生更為深刻地掌握所學理論知識,也能夠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做到由此及彼、學以致用。要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素養,教師需要改革教學模式與理念,結合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來設定教學方案,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所學知識。針對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素養展開分析,望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法治素養;方法
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部分教師還是習慣于采用“灌輸式”“題海戰術”模式來對待學生,導致課堂教學氛圍較為枯燥,學生缺乏參與課堂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針對以上問題,教師需要重新調整教學方案與進度,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在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素養。首先,教師需要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優秀的榜樣,然后從授課方式、教學方法上轉變,激發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學生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使其將來能夠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素養的必要性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能夠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自己需要面對的社會義務,具備尊師敬長、文明友善、遵紀守法的良好道德品質;也能夠意識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敢于承擔、善于創新;能夠讓學生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積極承擔公民義務。其次,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能夠讓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學生能夠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生活與學習,遵守國家法律、制度,成為一個守法、遵守紀律的優秀公民。
二、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首先,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過度重視理論知識傳授”的問題,雖然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更加注重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但是部分教師依然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讓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展開學習,根本無法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不能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其次,當前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過于僵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有著很大的聯系,更為注重價值觀、態度、情感,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忽略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活動化、生活化,無法正確處理三維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受到教學進度、課堂時間的限制,課堂教學過程僅僅局限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課堂教學氛圍較為枯燥。最后,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認知不深刻、不到位,因為在中考分數設定中,道德與法治所占據的分數比較低,相較于化學、物理等副科內容又簡單了一點,導致很多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較為輕視,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抵觸、厭學心理,甚至還會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復習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內容,這樣既無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也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素養。除此之外,還有社會環境因素,初中道德與法治屬于一門育人功能非常強的學科,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價值觀、人格、品德的培養。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缺乏一定的思辨能力,如果接觸到一些負能量事件,很容易影響學生的道德價值觀。教師要重點注意以上教學問題,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素養,豐富道德與法治課堂內容,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素養的方法
(一)結合社會熱點展開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比較多,教師如果還是采用“理論灌輸式”模式來開展教學,不僅無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素養,還會誘發學生的厭學心理,所以教師需要結合社會熱點展開教學,把教學內容與社會熱點素材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夠讓教學內容圍繞社會,讓教學材料更加具備較強的時代氣息、更具代表性。抽象、復雜的理論知識只有與真實的社會熱點問題結合起來,才能夠讓教學內容更為生動、形象,學生更容易理解與接受。比如,在講解“公平正義的價值”過程中,在講到“公平”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選擇相應的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社會素材,以此來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推進;在中美貿易戰中,中興通訊受到的迫害等;在新勞動合同法中,正式工和臨時工同薪同工等。同時教師要將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劃分小組,為每一個小組分配一個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去探討這個現象公平嗎?能夠產生何種影響?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給予指導,把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結合社會熱點展開教學,能夠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法治意識,學會正當使用公民的權利,同時也不會做有損公民利益的事情。
(二)重視法治教學內容拓展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把教學內容局限于課本知識內,而是要重視法治教學內容的拓展,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所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法治意識。比如,教師可以定期為學生講解一些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讓學生更為詳細地了解公民具備哪些責任和權利,能夠利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具備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擁有遵紀守法的生活習慣。同時,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去尋找真實生活中的生活體驗,讓教學內容和真實生活體驗能夠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走入生活、走入家庭。比如,在講解“愛在家人間”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分享愛的傳遞、愛的收獲、愛的天平、愛的行動、愛的分享,同時提出相應的問題:“在愛的天平中可以添加何種砝碼?”讓學生由之前的感性認知升華為理性認知。
(三)激發學生的公民意識
要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素養,首先,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公民意識,讓學生擁有正確的社會價值定位,了解權利和義務之間的對等關系,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對公民道德建設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在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也提出重視公民意識教育,在新課程標準中也把“做負責任的公民”作為核心內容,強調提升學生的公民責任擔當能力與意識,由此可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公民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講解“美好集體有我在”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入自治、共建等公共生活素材,讓學生多多接觸法律層面的義務和權利,把公民意識和學生的個人品德結合在一起。同時,教師還需要重視法治教育,在教學內容中強化、滲透法治教育。比如,在講解“走進法治天地”“孝親敬長”的時候,教師可以提供相應的法律知識鏈接,讓學生不僅關注法律知識,還要增強學生對于法治生活的體驗,改變以往僵硬的“教與學”關系,更加注重讓學生樹立法律信仰,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推動者與參與者。
(四)創設法治化生活情境
初中道德與法治屬于一門生活性非常強的學科,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最終也會回歸到實際生活中去,所以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法治化生活情境,這樣既能夠幫助學生更為透徹地理解所學道德與法治知識,同時也能夠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有所感悟,升華學生的情感,激發初中生的法治意識,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國公民。首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來選擇一些和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素材,讓學生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知識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激發學生的法治素養。同時,教師需要多多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增強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比如,在講解“生命的思考”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一些關于抗震救災英雄人物的視頻,讓學生充分體會、感悟生命的力量,對生命產生敬畏,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五)注重開展社會實踐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教師不要把教學局限于課堂之內,而要注重開展社會實踐教學,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掌握所學理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素養。比如,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學生去探索、實踐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去探究生活中需要遵循的相關秩序,其中包含了公共場所秩序、文化認同等,讓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文化認同感,在生活、學習中能夠自覺遵守一切公共秩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更為深刻地理解所學道德與法治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模擬法庭活動讓學生更為深刻地掌握課本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意識,教師需要設定好法院的庭審,讓模擬法庭活動能夠順利實施下去,實行全程監控,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有所提升,總結、歸納所學道德與法治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與一些志愿者活動,利用網絡平臺來對周邊的公共事物提出一些實質性的建議,讓學生具備較強的公眾參與意識、法治素養。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素養,讓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國公民,擁有正確的情感價值觀,能夠全身心投入道德與法治學習中去,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葛道平.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西部素質教育,2018,4(16):39.
[2]孫邑.創設思辨情境 培養思辨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實踐探索[J].內蒙古教育,2018(18):21-22.
[3]秦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華夏教師,2018(27):41.
[4]沈捷.探究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J]. 名師在線,2018(3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