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細雯
摘 要:激發興趣,使之愿學;教給方法,使之能學;培養能力,使之會學;這是教學觀念的變革,是語文教改的中心問題,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和關鍵。
關鍵詞:情境;興趣;培養;自學能力
崔巒同志在全國第二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總結會上說:“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致力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激發興趣,使之愿學;教給方法,使之能學,培養能力,使之會學,這是教學觀念的變革,是語文教改的中心問題,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和關鍵”。因此,教師應該改變我們傳統的教學方法,既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設計情境,激發興趣
所謂的興趣是人們探究事物、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主要動力。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往往表現出極高的積極性,并產生興奮的情緒與情感體驗。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創設活動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還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還沒預習前對圓明園的“輝煌”景觀大部分學生幾乎是一無所知。所以,為了激起學生對祖國悠久文化的熱愛,那么在學習課文前一部分時,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搜索圖片,讓學生觀察圖片后思考,圓明園中有什么輝煌景觀?作者為何說它是建筑藝術的精華呢?同學們是否想跟老師一起去觀看園內的美景?學生的興趣立刻被調動起來,那么此時老師就可以導游的身份邊娓娓動聽地解說,邊讓學生欣賞一幅幅美圖,邊讓學生體會到“仿佛置身于幻想的美麗境界里”的感受。
二、精心設問,教會學生思考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一堂好的課總離不開教師的一系列恰如其分的引導設問。好的設問有啟發思維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努力提高設問的質量,使問題具有較強的思考性,難易適度,靠近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這樣才有利于調動學生潛在的心智水平。如《將相和》中的“負荊請罪”一詞,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讀描寫藺相如、廉頗的句子,從中領會人物的個性,接著根據插圖中人物的神態、動作,深入分析廉頗真心誠意到藺相如門上請罪的情景,然后設計一些問題:為什么課文寫廉頗去“請罪”要“負荊”而不寫去“認錯”?引導學生挖掘課文中蘊含著內容,讓學生明白頗和藺相如鬧不團結,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會趁機侵略趙國,倘若趙國被消滅,康顏將成為千古罪人。至于“負荊”,看出廉頗悔過之深刻,自新之決心。所以負荊請罪表現了廉頗知錯就改的思想境界,突出了廉頗勇于承認錯誤的感人形象。這樣設問,課堂氣氛活躍,既能使學生在解疑中不斷學會思考、獲取知識,又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
三、領悟學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語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這句話點明了老師的職責主要在于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以致用。“投人以漁”已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主旋律。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根據課文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領悟學習方法,放手讓學生按照歸納出來的學法去學習課文內容。如《索溪峪的“野”》一文,課文描述作者游覽索溪峪的整體感受——“野”。因此,教學中,教師可重點指導學習“山野”這一部分,用“讀—畫—圈—填—讀”的方法完成課后思考練習表格第一欄的填寫。然后總結出學習方法:讀課文—畫重點描寫特點、作用的句子—圈出句子中的重點詞—填設計好的表格—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指導學生用這樣的學習方法學習課文后面三個自然段的內容,讓學生獨立完成閱讀。這樣的教學避免了注入式,突出了學法的指導,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樂于學習而且有法可依。
四、質疑問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明代學者陳獻間說過:“疑者,覺悟之機也,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 “質疑”是學生深層次的理解和探索基礎上的一種求真、求異的思維過程,是學生創新意識,自主學習精神的提升。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并能找出解決問題方法。要達到這一境界:(1)必須要發揚教學民主,充分尊重學生,使學生敢于暢所欲言;(2)必須根據課文特點,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如課題質疑法,《鹿和狼的故事》中鹿和狼給你的印象分別是什么呢?緊接著讓學生討論:羅斯福為了保護凱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小組為單位,匯報交流。結果怎樣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還有抓住課文中心句質疑法;重復處質疑法;矛盾處質疑法等。(3)要引導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學習課文,多問一些為什么,從中捕捉問題疑點。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最后一段“關心女傭”,我引導學生并對女傭與主人的關系提出問題,這樣一引,學生立即舉手提出:傭人是雇來的,按理來說講什么事都得干,可魯迅先生為什么不但不找活兒讓女傭干,反而叫她多休息呢?這個問題提得不錯,引導這個問題就要進一步突出“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已想得少”這個文章的中心。圍繞這一問題,我讓學生開展了激烈的討論,并從中明白這一句話所含的道理,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參與學習的主動權,學生自學能力得到了培養。
參考文獻:
[1]溫見莉.試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17(7).
[2]王剛.小學低年級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探究[J].學周刊,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