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婭納
摘 ?要:金融一直是農村經濟的短板,無論是金融機構本身的數量,還是金融機構在農村的活動范圍及深度。而新時代的扶貧工作需要金融機構的介入,才能與市場接軌,實現金融扶貧的可持續化。該文通過分析我國貧困地區的金融發展現狀及方向,同時借鑒國外先進的金融扶貧經驗,有針對性地提出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金融 ?精準扶貧 ?格萊珉模式
中圖分類號: F32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6(b)-0217-02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的趨勢日漸明顯,發展矛盾也日益尖銳,注重社會各階層均衡發展成為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當務之急。2014年,中央政府提出“精準扶貧”計劃,并將扶貧政策落實到各級地方政府和社會各個與之相關的行業;其中,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的中心,自然應擔此重任。當然,關于精準扶貧,僅僅依靠傳統的點對點的資金幫助遠遠不夠,也不具有持續性,需要全社會金融機構共同發揮作用,依靠政府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集合相關部門提供先進的技術指導,共同支持精準扶貧。
1 ?貧困地區金融發展現狀及方向
金融是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資金來源。但相對于我國城市金融的有序化、高效化以及國際化的快速發展,偏遠貧困地區的金融進展慢、結構散、效率低等問題越發突出,原有金融體制越來越不能適應新時期均衡發展的要求。
雖然近幾年我國政府開始高度重視貧困地區金融業的發展,但目前我國貧困地區的金融發展依然不能成為區域經濟的支撐:首先,貧困地區的金融資源缺乏,截至2017年底,我國依然有部分鄉鎮屬于金融機構空白區;其次,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不能完全適應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各類中小金融機構的資金投放偏離“脫貧”的初衷。以重慶市開縣為例,截至2017年,開縣農戶小額聯保貸款與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之和占貸款總余額的比例僅為0.75%,農林牧漁業貸款占比也僅達到3.89%。
目前,“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倡議在我國只有短短幾年的發展歷史,但在世界范圍內,以小額信貸為主要依托的“金融機構幫助貧困人口脫貧”的思想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各國在扶貧方面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同時,在貧困地區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及風險控制方面都已形成自我特色。比如巴西BRADESCO銀行、孟加拉國的“鄉村銀行”、美國的波特切斯特鄉村銀行、印尼人民銀行的小額信貸部。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孟加拉國發起的“鄉村銀行”。目前,該銀行機構已經持續保持了20年的盈利記錄,實現了扶貧和財務可持續的雙重目標。格萊珉銀行的成功經驗為我國貧困地區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方向,因此,我國在實施“精準扶貧”的具體過程中,應學習國外先進的金融脫貧經驗,結合當地實際,引導當地經濟健康發展。
2 ?國外金融扶貧經典模式——格萊珉模式
格萊珉銀行于20世紀70年代的創建于孟加拉國,創立初期,格萊珉銀行僅從事27美元的小額貸款,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截至2017年底,它已發展成為擁有近千萬借款者、3000多個分行、累計放貸百億美元,還款率高達98%的鄉村銀行機構。其創辦者尤努斯認為“鄉村銀行”應該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建立放貸受貸的業務關系,幫助貧困者從根本上脫離貧困、重拾對生活的信心。
2.1 格萊珉經典模式
“格萊珉經典模式”是格萊珉銀行中最著名的貸款模式,它以“小組+中心+銀行工作人員”的管理方式進行銀行的業務管理,同時,以“連帶小組”方式作為其貸款家庭的最重要的組織方式,該模式側重于強調各參與成員之間的相互監督和合作。這種形式可以充分發各貧困小組和小型信貸中心的作用,讓部分貧困村民參與管理,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降低其管理費用,精簡管理人員;另一方面還可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性,降低交易成本。
2.2 整貸零還的還款制度
針對貧困戶,采用整貸零還的還款制度。依據格萊珉銀行的成功經驗,金融機構已經逐步開放對貧困戶的小額貸款。由于貧困地區的貧困戶普遍文化素質不高,故可能存在部分貧困戶在投資獲利之后拒絕償還貸款的現象,增加了金融機構的運營風險,所以金融機構可針對當地實際情況采取靈活的還款方式來規避風險。
2.3 累進貸款機制
以信貸小組為單位,實行累進的貸款機制。貧困地區的金融機構可采用“2+2+1”的次序貸款規則。如果該信貸小組成員都履行了信用,金融機構可考慮增加該小組成員的貸款規模。但是,一旦出現貧困戶違約的情況,則該貧困戶所在的小組失去貸款資格。這種貸款機制大大增加了組內各貧困戶的自我約束性,減少違約風險。
格萊珉銀行的成功經驗對我國大規模發展貧困地區金融,解決貧困戶貸款難問題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我國相關金融機構應該不斷開發新產品,引進先進的經營機制,制定科學的貸款模式,推出方便實惠的貸款產品,使村民感受到金融經濟給他們生活帶來的改變,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金融在農村經濟中的支撐作用。
3 ?進一步做好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措施建議
格萊珉模式的精髓在于因地制宜地為貧困人口設計貸款方案,而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的地區差異較大,要高效地實施精準扶貧,也必須結合當地實際經濟狀況進行分析。該文選取達州市為主要分析對象,達州市作為四川東部地區經濟的重要出口,同時也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整體貧困人口較多、貧困率高、貧困程度深,全市共7個縣(市、區),就有萬源市和宣漢縣兩個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其貧困程度遠遠高于全國和四川平均貧困水平,故其貧困狀況可以作為該文研究的典型。而金融作為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要幫助達州市實現“高效脫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發揮金融的導向作用,發放專業性貸款
自2011年以來,達州市涉農信貸保持了25%以上連續高增長率,貸款余額從227億元增長到510.28億元,涉農信貸在全部貸款的占比從52%增長到78%,此類資金為我市“精準扶貧”提供了堅強金融保障,為貧困村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但在涉農信貸的操作過程中,金融機構應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實施。
首先,金融機構應傾向政府涉農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優先發展與基本公共設施相關的項目,如村鎮交通、水利工程等;其次,金融機構應根據當地的具體農業發展條件,引導村民進行有針對性地貸款,發展特色種植業,提高經濟附加值,如發展萬源市的生態養殖;最后,金融機構可通過擴大貸款規模和降低貸款利率來引導各大成熟電商進駐貧困地區,讓村民的特色產品直接通過電商渠道,銷售到全國各地,減少中間環節,盡可能地將村民的勞動成果轉化為資本,幫助村民早日脫貧。
3.2 金融支持高素質人才及本地勞動力留駐貧困村創業
在全民創業時代,金融作為貧困地區的新興力量,應引導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進入貧困地區,作為該地精準扶貧的技術指導。各金融機構在面向全社會發放貸款的過程中,一方面,可與相對應的專業技術單位約定貸款發放的條件,比如,達州市一較為成熟的水果基地申請商業貸款,金融機構可要求對方提供相應的種植技術,選派對應的專業人才去當地的貧困村進行相應的技術指導;同時,加大力度支持成熟的創業團隊去貧困地區開拓市場,給予貸款利率優惠,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給予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本身提供專項資金貸款,并進行利率優惠,吸引他們常駐貧困地區。精準扶貧不僅需要引進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還需留住本地勞動力,依靠自身力量完成脫貧。金融機構可通過引導村民合作貸款,自主創業的方式留住他們,同時結合專業人才的技術指導,實現貧困戶收入的可持續增長。
3.3 推進貧困地區信用體系建設
貧困地區信用體系的建設是各類金融機構實施貸款的重要依據,抓緊抓實我市貧困地區信用戶評級工作,盡快將貧困人口的信用評級成果用于貧困村生產發展授信之中,真正解決貧困戶資金困難。
建立貧困地區信用體系建設的思路時借鑒一些比較公正全面的評級系統,將達州市貧困戶的個人信用進行客觀公正的評級。首先,對達州市貧困戶的個人信譽、自有資金和家庭狀況、生產經營狀況和經營規模等建立貸款者的基本經濟檔案。然后,通過走訪調查、咨詢鄉村鄰里、考察該貸款者日常生活的信用程度,結合貧困戶信用評定標準(一般可以借鑒村鎮銀行的劃分等級的標準,積分制),評定貧困戶的信用等級,不同的信用等級對應不同的貸款額度[5]。同時,這個等級可根據貧困戶的表現不斷變動,比如,如果該貧困戶參加一個貸款項目之后能提前還款,其信用積分增加,增加到一定分數,其信用等級上升。
這種貸款模式可以使金融機構從單筆貸款的調查、審批,轉變為主動對區縣經濟、貧困戶需求進行調查研究,使得金融機構對當地貧困戶的資信情況和經濟情況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信用對于無擔保的小額貸款來說是最重要的基礎,貧困戶的資信情況是村鎮銀行的重要資源。這更有利于金融機構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設計適合各種需求和有利于風險分散的信貸產品,同時制定合理的信貸流程、貸款監督和風險控制流程,以及加強對農戶貸后服務和指導等。
總之,“精準扶貧”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金融機構可通過多項政策的組合實施, 建立多種信貸模式,發揮金融服務在扶貧開發中的造血功能,促進貧困農戶增收脫貧、貧困農村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同權,杜曉山.農村欠發達地區金融扶貧創新[J].經濟研究參考,2015(44):79-82.
[2] 賈慶林.國外兩種典型小額信貸模式的比較分析[J].特區經濟,2010(10):46-50.
[3] 李曉健.國外鄉村銀行運營的經驗及啟示[J].廣西社會科學,2009(11):28-30.
[4] 謝玉梅.國外小額信貸發展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問題,2007(5):68-70.
[5] 人民銀行宜興市支行課題組.農戶貸款模式創新研究[J].金融縱橫,2007(9):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