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鋒
摘要:審美判斷是指審美心理過程。主體對事物審美特性進行分析和概括后作出確認和評價的過程。它包括審美的感性判斷和理性判斷。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培養學生審美判斷能力被提上日程。我們生活在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上,每天都與各種各樣的美與丑的事物打交道。審美判斷不能單靠主體的視、聽等感覺活動,而必須同時以理性認識和思維活動去進行體驗和品味,才能把握審美對象的本質與內容。為了加強人們對事物審美判斷的能力,學習美術這門學科有利于培養我們敏銳的觀察力以及領悟世界的意識,以便于提高自身的審美力
關鍵詞:初中生;美術教學;審美判斷素養
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審美判斷作為美術這門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它具體指的是根據形式美的原理,感知、分析、比較、詮釋隱藏在那些美術作品里的美的因素,賞析我們生活中出現的視覺文化的現象,通過這些來進一步做出自己的判斷并表達自己的看法。總而言之,審美判斷是基于當今人們對判斷美與丑的事物需要而提出的也是當今人們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素養。所以,美術的學習有利于培養人們培養與發展審美判斷能力。
1培養學生敏銳的感官能力
在藝術審美過程中,發現美是審美判斷素養的前提,所以視覺作為審美判斷的第一主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它的價值所在。在平時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多對周圍的事物或者一些藝術作品進行細致觀察,并敢于做出自己的評價。正如我們的生活就是由衣、食、住、行組成,服裝是我們離不開的基礎物品。例如八年級上冊《多姿多彩的服裝設計》這一單元,教師可以用幻燈片的形式來展示服裝的歷史演變及藝術特點,例如威嚴、莊重的秦代服飾,凝重的漢代士兵鎧甲,質樸、保守的宋代服飾以及敦厚、繁麗的明朝服飾等等,讓學生直觀的感受服裝給生活帶來的精彩,體驗民族服飾的個性美,從第一主觀印象去判斷不同時代服裝的特色,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去用眼睛去發現美,培養自身敏銳的感官能力,從最基礎的過程去提升審美判斷素養。
2評價賞析優秀的藝術作品
每件藝術作品都有它值得被創作出的價值,通過對不同的藝術作品的賞析,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藝術之美。任何一幅美術作品都飽含作者的深刻立意,它的創作背景是什么?它的每一筆都勾勒出怎樣的情感?等等問題均能展現出它的價值,因為它值得被探討。傳統的欣賞教學中,教師往往作為這個過程中的主體,學生仔細聆聽教師對那些名人名作的賞析,重點部分還會加以筆記,他們專注于聽,而不去想,所以傳統教學難以讓學生的審美素養得到很好的培養,所以應打破傳統教學,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全方位的融入和參與到作品的賞析過程中去。例如,嶺南版九年級上冊美術教材第二課《達·芬奇畢加索》這一課,教師可以要球球學生積極探索時代與文化背景對藝術作品產生的深遠影響,及兩位大師創新的軌跡。重點分析達·芬奇作品《蒙娜麗莎》與畢加索作品《哭泣的女人》兩幅作品對比,淺談為什么同樣是女人像,表現出的內涵卻完全不一樣?讓學生積極投身于對作品的賞析中去,通過與大師的優秀作品進行“對話”,用潛移默化的方式豐富學生的藝術感覺,讓他們學會在賞析作品中去提升自身的審美判斷素養。
3創設極具審美體驗的課堂
在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過程中,教學設備也越來越完善,多媒體等信息技術也普遍適用于課堂上,這為美術教學工作的展開提供了便利條件。利用信息設備創設極具感染力的美術課堂,將生硬、枯燥的講解過程轉換為動畫、動態圖片的形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從課堂上體會到大千世界美的魅力,這種方式不僅能夠給學生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藝術素材,也能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發現美,提升自己的審美體驗。俗話說得好:實踐出真知。藝術不單單局限于美術課堂,美術教師真正應該做的,是讓學生走出課堂,合理利用周邊資源環境以及人文風情,進入到美術館、博物館中去欣賞那些極具價值的藝術品。例如,八年級上冊美術教材《走進美術館》這一單元中,教學可以設定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美術館和博物館的區別,美術館和博物館的歷史、性質、作用。教師最好在周末空余時間組織一次課外實踐活動,帶領學生了解展館里每個作品的最佳展示方式,拓展學生的美術視野、增長知識以及陶冶情操,讓學生總結所參觀展覽的目的和意義來達到培養他們審美的判斷能力,從不同作品中去感受它們不一樣的美。
所以,在新的教育要求及環境下,培養學生審美判斷能力,陶冶其情操,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初中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審美判斷教育貫穿全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審美判斷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在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要善于發掘新的教學手段,讓美時時刻刻融入進課堂,在學生提高審美判斷能力的同時發揮出美術教學的真正作用與意義。
參考文獻:
[1]徐佳.美術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J].新課程·小學,2017(09).
[2]江素慶.在核心素養下如何培養小學美術教育的審美判斷能力[J].世界家苑,2018(06).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南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