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瑩
摘 要:近年來,我國農產品電商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介紹了我國當前農產品電商的發展現狀,研究了主要的農產品電商模式,探究了不同發展狀況主體選擇發展模式的路徑。
關鍵詞: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交易成本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3-0076-01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426.7 ? ? ? ?文獻標志碼:A
2017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超過1.2萬億元,其中農產品的交易額占20%;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有585家,占各類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29.7%;“淘寶村”數量超過2 000個。農產品電商化激發了農村地區的發展潛力,也增加了農村地區經營主體的收入。但是,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面臨著供應鏈、資金等方面的問題,研究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對于農產品電商行業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
1 ?國內農產品電商的發展狀況
首先,農戶規模分散且產量小,標準化體系不健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按戶經營的土地使用模式,規模小、分散,農民知識水平與能力有限,沒有標準化的生產流程。
其次,村鎮物流水平較低,位置偏遠的山區農產品產地物流配送水平遠達不到生鮮水果需要的冷鏈運輸要求[2]。
另外,農產品電商經營主體籌資困難,而目前政府對于農產品電商店鋪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大,銀行借貸審查嚴格,規模較小的經營主體很難籌到資金。
2 ?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分析
2.1 ?信息中介模式
此模式結構主要有兩層:第一層是服務層,以省、市、縣為單位對網站進行建設與維護,并讓農業技術及農產品貿易相關部門通過網站平臺為農民提供農產品種植技術、政策等信息;第二層是基層代理層,主要是將從農戶那里得到的農產品相關信息,利用網站平臺發布出去,并為農戶傳遞反饋信息。這種模式能夠減少搜尋信息等事前交易成本。
2.2 ?農產品虛擬社區模式
將農產品與社交平臺相結合,利用虛擬的網絡社交圈,每個人既可以接受別人傳播的信息,也可以成為信息的制造者與傳播者,不直接涉及具體的交易過程,利用討論組、帖子等形式提供信息,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對而帶來交易成本增加的風險。
2.3 ?第三方電子交易市場模式
在網絡開放的條件下,參與交易的雙方利用網上第三方交易平臺進行商貿活動,交易雙方通過第三方平臺的交易控件進行商談、支付等,第三方平臺會收取一部分服務費作為報酬,根據交易對象主要有B2B、B2C、C2C等模式。
2.4 ?價值鏈整合模式
大型企業可以整合農產品生產、銷售等能帶來增值價值的環節,搭建電子商務平臺,發布采購與銷售信息,建立消費者與經銷商之間的網上交易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將外部成本內部化,減少傳統交易過程的中間流通成本,形成競爭優勢。
3 ?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選擇
3.1 ?經營主體規模及其影響下的模式選擇路徑
個體農戶與家庭農場規模較小,適合第三方交易市場模式的C2C模式,將價值鏈環節的一部分如物流、支付結算等交給第三方平臺進行專業化管理,降低交易成本。而生產規模與交易量較大的專業大戶、農業企業和合作社,適合使用信息中介模式與第三方交易平臺模式尋找有大批量產品需求的交易對象。
3.2 ?產品質量與標準化程度及其影響下的模式選擇路徑
未經質量檢驗、標準化程度低的產品,可以選擇信息中介模式,減少搜尋交易對象的成本,事后交易成本中如違約成本、執行成本和監督成本都由交易雙方自行承擔。
3.3 ?農產品特點及其影響下的模式選擇路徑
保鮮期短、對物流要求高的農產品,若需要使用冷鏈運輸,最好選擇有物流優勢的平臺進行第三方平臺交易,如京東、順豐優選等,以降低運輸成本。對物流沒有特殊要求的農產品,可以根據各模式的不同特點選擇合適的物流。
參考文獻:
[1]曹建平.淺析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現狀與對策[J].北方經貿,2015(5):70-71.
[2]趙麗佳.國內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可視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6):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