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是》作品涵蓋了多種技巧,演奏者不但要深入研究慢板情感與控制力,還需要攻克快板的快速指序、琶音、搖指與點指等,能夠展開反復、多次練習。基于此,本文從《如是》的結構出發,對《如是》的演奏進行分析與探究,希望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幫助和建議,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演奏《如是》這一作品。
【關鍵詞】作曲家;《如是》;協奏曲
【中圖分類號】J632.3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如是》這一古箏協奏曲是2011年作曲家王丹紅創作的作品,屬于新時期的音樂產物。作曲家緊跟時代的需求與步伐進行探索、創新,借鑒了西方創作的方法和技巧,在體現時代氣息的同時將民族音樂特征充分保留。作品結構經過了巧妙的構思,是對原有古箏協奏曲的一大突破,因此,研究《如是》意義重大。
一、《如是》的結構
(一)樂曲的曲式
《如是》的曲式結構為單樂章曲式,從曲式的過程來看,呈現出三個主要部分,與復合三部曲的曲式較為相似。整個樂曲的結構是慢板-快板-慢板(即A-B-A),采用了和單樂章協奏曲相同的速度模式,同時具備我國樂曲的傳統節奏特征。
(二)樂曲的體裁
協奏曲這種器樂體裁主要來源于西方,在17世紀50年代就已經出現。起初協奏曲使用的是四樂章結構,隨后演變成三個樂章(快-慢-快),在發展過程中還出現了單樂章體,國內現代作曲家便經常使用三樂章體和單樂章體。伴隨音樂風格的東方化和不斷積累的創作經驗,國內作曲家效仿協奏曲這一模式,展開創作時經常會進行相應的調整,比如將三樂章體的速度反向布局,使用慢-快-慢的創作模式。
《如是》便使用了單樂章的構架,不過其音樂結構為慢-快-慢的模式,雖然未沿用三樂章這一傳統構架,不過卻采用三樂章的固定速度布局。同時,作曲家按照我國音樂特征與傳統文化略微改變了該模式,增加了民族器樂韻味。《如是》的音響布局跌宕起伏,呈現了一種蒙太奇的場景模式,讓聽者能夠聯想到電影畫面的跌宕意境和情節[1]。其快板部分為突然演奏,使用了十分密集的音符和極快的速度,伴奏的聲部較為磅礴,比起上一部分中的抒情與細膩,帶給聽者的震撼更大,從而使該作品擁有了磅礴的氣勢。這種衍生于國內傳統音樂的線性模式,將東方人內斂和含蓄的情感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如是》的演奏
(一)把握情感和氣質
《如是》這一古箏協奏曲按照名為《柳如是》的電影改編創作而成,該作品的情感和電影的情節具有密切聯系。《柳如是》電影簡潔明了且色調清淡,與大部分煽情和華麗的商業高票房電影區別較大,充分抓住了主人公柳如是的曲折遭遇和脫俗氣質,對其崇高的愛國情懷進行了歌頌。因此,《如是》并未效仿秦腔的模式將主人公悲慘遭遇悲壯而激越的訴說,也未效仿戲曲的模式把描寫重點放在江南女子情感生活上,而是在作品中整體強調了心靈追求,借助音樂來激發聽者對情和義的共鳴。
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大差異,比起西方文化的奔放、熱情,中華文化更為內斂,并且收放自如,《如是》就很巧妙地表現出這一審美標準。其中,《如是》慢板部分為古箏獨奏,如同一大段的獨白,將該作品溫婉而淡雅的情感展現出來,主人公“收”的性格通過簡潔音符有效地刻畫出來。作曲家在該段落使用大量延長音、散排節奏、左手按滑音,體現出心靈的超脫和古典的意境美,然后使用質樸旋律來收住情緒,如同對主人公的溫婉進行描述,鋪墊了下一部分敘事的內容。《如是》快板部分借助四個動機來展開,不同主題動機層層深入,從激動發展到激昂,然后從氣勢恢宏到酣暢淋漓,大大提升音樂感染力,實現了情感的“放”,如同主人公一生的真實寫照,贊美了人性,傳承了中華文化,而且也是一種情感歸宿。由此不難發現,《如是》情感和氣質的收、放完全符合我國傳統音樂的審美標準。
(二)演奏的方法
該作品定弦將e羽調的六聲音階當作基礎,把左右21根線劃分成四個八度,存在一定的五聲調式色彩。一般來講,古箏協奏曲十分注重左手滑、按、揉、吟和作品音色,主張各派各家的韻味與特征,不過,現階段古箏演奏者并不會被此種演奏方式限制,因此,近些年古箏創作曲層出不窮,其作品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定弦沒有固定規律,演奏技巧和難度均有所提升,演奏者的演奏技巧需較為全面。作為新時代氣息濃厚的作品,《如是》采用西方協奏曲這一體裁,演奏形式為古箏和鋼琴、樂隊競奏,將現代音樂和傳統民族音樂創作技法進行了深度融合,不但增加了傳統民族音樂的線性魅力及韻味,而且富有戲劇性沖突型現代音樂魅力。作品中包含多種演奏手法和技巧,承載的內容也較多。根據曲式結構,演奏技法主要分成以下三個不同演奏部分。
1.慢板部分演奏
慢板部分中,主題旋律首次出現,該處是單旋律古箏獨奏,使用了開闊式表達。演奏者在此段的演奏過程中,應加強對控制力的重視,右手的演奏需要控制好音色和力度,演奏的情感與動作都應做好情緒控制,該處的情感無需強大表演力進行張揚,娓娓敘述即可[2]。左右在吟柔按壓時應對度的衡量加以控制,或是吟揉得余音裊裊,或是讓按滑音一步到位,無需快顫重揉。左手在該處的按揉屬于塑造作品主人公的形象,應將主人公在作曲家心里的形象及其性格特性充分把握。
2.快板部分演奏
B段是作品的快板部分,該部分屬于作品的情感宣泄,存在多個板塊。其中,第一板塊的指序相對快速、密集,具有較大難度,演奏者必須多加練習。第二板塊旋律存在于左手,右手為三連音的伴奏音型,容易和左右旋律發生沖突,因此演奏者在該部分需要注意律動感并把控住節奏,隨后再使用雙手交替演奏。第三板塊讓作品激昂澎湃的情緒更為氣勢恢宏,左右的琶音與右手的旋律單音相結合,左右的伴奏型琶音和右手的長搖指相結合,都使作品的旋律高潮迭起。第四板塊也是快板中最后一段,該段為華彩段,演奏者在實際演奏過程中應注意三點:第一,應把握好節奏的轉換和雙手快速指序,該處有較多四十六節奏,其中存在大量三音一重排彈奏,轉換過程中確保速度不發生紊亂;第二,應控制好速度和力度,不能使過弦變得拖沓,否則會讓音樂變得缺乏力量且十分遲鈍,各短搖的音頭應明確,從而使旋律增強明確感[3];第三,演奏者應加強對雙手連續琶音的重視,不但要使后半拍具有準確的節奏,還要對雙手琶音均勻控制,增強上下銜接性。《如是》快板部分借助難度大、張力強的彈奏方式,有效地宣泄出作品的情緒。
3.再現段演奏
隨著古箏快板瞬間停止,主題旋律向鋼琴的聲部轉移,進入再現部分。引入了伴奏織體以后,把主題言簡意賅地再現出來,雖然演奏手法和之前相同,不過演奏過程中需要加深情感,因此觸弦角度與力度應進一步考究,升華《如是》的音樂情緒。該段速度應比A段稍快,略微地釋放出部分情感,使情緒不僅限于敘述,同時增加主人公的一生總結與作曲家的人生感悟。
三、結語
總而言之,研究古箏協奏曲《如是》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人員應對《如是》概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把握《如是》作品中樂曲的結構與題材,抓住作品的情感和氣質,充分掌握慢板部分、快板部分以及再現段的演奏技巧與方法,才能將《如是》的情感、文化內涵有效地表現出來。
參考文獻
[1]莊悅敏.淺談古箏與鋼琴協奏的藝術融合——以古箏協奏曲《楓橋夜泊》為例[J].北方音樂,2018,38(22):248-249,253.
[2]王言.淺談文藝創作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以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為例[J].科技資訊,2018,16(1):225,227.
[3]秦亞潔.淺析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首演與當代演奏家的比較——以王中山為例[J].黃河之聲,2017(8):55-56.
作者簡介:張宏(1980—),女,貴州遵義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