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迎春
【摘要】我們說聲樂歌唱是音響藝術,它傳遞給觀眾的同時也是聽覺和視覺的藝術效果,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組織聲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訓練美好的富有金屬般色彩、有穿透力的聲音,也要重視與歌唱相附相襯的面部表情和形體表演。
【關鍵詞】歌唱;形體;面部表情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我們說歌唱是音響藝術,它同時傳遞給觀眾的是聽覺和視覺缺一不可的藝術效果。它之所以區別于其他學科而作為獨立的一門藝術學科存在,是因為它在歌唱法則、藝術表現等諸多方面都有其縱深研究。我們上聲樂課組織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單純給予聲音的調整和訓練,還要重視歌唱中情感運用和表現,這樣才能培養和造就出優秀的學生,他們既要有美好、富有穿透力、金屬般的聲音色彩,又要有適度默契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并符合我國韻律學規律的吐字咬字,以及歌唱內容相一致的形體表演和較為全面藝術修養、文化修養。就歌唱中的表演依據多年的教學工作經驗,我覺得應注重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教育和教導學生從思想上和理念上高度重視表演在歌唱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歌唱演員在舞臺上無論是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從歌唱語言和肢體動作上都要把握好度的問題(我就以作品《玉堂春》為例給予分析)。
要求學生在拿到曲目和作品時首先要做一做案頭工作,了解這部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詞曲作者給予音樂分析,劃分氣口,對每一個樂句、角色都要深入研究,把握住角色的特點,掌控住角色的情感波動,控制住角色的變化,要做到對多個角色隨時隨地也跳進跳出,轉換自如,渾然天成;做到對一個或多個角色情感的差異或變化,自主掌控,靈活自如;做到對各個角色細節的刻畫了如指掌,隨機應變,最大限度地服從作品、服務作品。
在單個角色的把握上,我們要注意刻畫這個角色在不同環境下的不同情感變化。如蘇三在提出牢房時與在公堂上認出王金龍后的情感變化。在提出牢房時,要表現出蘇三那種絕望無助、含冤難申、憤世嫉俗但又流露出留戀塵世、情有所牽、死不瞑目的復雜情緒。之后,認出王金龍,特別是王金龍暗傳信息、暗送秋波,開脫與其后蘇三好像抓到了救命稻草,內心的多種委屈和不滿才敢盡情發泄,特別是六個“可憐我……”排比句的運用,更是把這種感情推向高潮,直逼觀眾淚點。
在多個角色的轉換上,我們更要注意做到不同角色的自由跳轉、自由轉換尤其是其情感的變化。
現在展示一下整個劇情的角色及情感變化路線圖:劇情在開始時一段“大明江山錦乾坤……暗中要尋找他那心上的人”,以一種平穩、莊重、輕快、期盼的情感節奏展開,到“王金龍在督察員內審前案……牢房內提來了玉堂春”,繼而營造了一種“猜疑、矛盾、悲喜、凝重、沉悶”的情感氛圍,也為下一段“三堂會審”的多種情感交織疊加、多個角色自由跳轉、自然轉換,醞釀情緒打下鋪墊、埋下伏筆。“王金龍打坐督察院……為我這含冤未伸孤苦的女子要把怨伸”這一段把人物情感“絕望、驚恐、含冤未伸、憤世嫉俗、悲喜疊加、矛盾重重等”刻畫得入木三分,表現得活靈活現,發揮得淋漓盡致,最后一段“蘇三女公堂上肝腸寸斷……這本是三堂會審一文段,王金龍果不負那位玉堂春”,以圓滿、歡樂、喜慶的情感結束,讓觀眾此前壓抑、悲憤的情緒得以盡情地釋放和釋懷。這之間就要求我們要沉浸角色之中,也要及時轉換角色,更要掌控住角色的情感變化。
把握住人物形象的刻畫、唱腔的拿捏及其形體表演對劇情的配合。如“王金龍打坐在那督察院,帶蘇……三……!鎖鏈響,牢房內提來了玉堂春。”這兩句,我要求學生們用潤腔的手法,展開三堂會審的首個畫面,在聲音塑型上我引導學生們用聲音和腔體塑造人物的角色,刻畫人物的形象。
學生在剛學習《玉堂春》時,對王金龍和南北大人的人物把握不準,尤其是在唱到“王金龍打坐在那督察院”,這個時候的動作造型是應該像戲曲中的身段一樣,兩手端住腰間的玉帶,威風凜凜的樣子,可是學生在身段表演中找不到人物的定位,我就不厭其煩地反復示范,做給學生們看。
特別是要引導學生,發揮合理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劇情之中,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自然就會沉浸其中。如在唱到“王公子公堂留神觀看,啊,果然是三姐到來臨。想從前,閉月之容羞花之貌多么俊美;至如今面黃肌瘦無有精神。如今我蟒袍玉帶身富貴,可憐她直落得罪衣罪裙”時,我就引導學生們,眼中要有人物的場景在其中,要求眼神很專注地,盯著舞臺的右前方觀看,讓學生們用想象的感知來告訴觀眾,玉堂春就跪在表演的現場,而學生們就是真實的王金龍,這就是曲藝歌唱中的虛實相結合,演員眼中有事物,聲音中有感情。我反復叮囑學生們要牢記這個技巧。
另外,也要注意形體表演及巧妙使用道具對劇情的配合。
授課中,我還講解了簡板擊打的技巧,和在唱念表演中使用簡板作為道具使用的技巧。道具,可作“刀槍、折扇、文豪、鎖鏈等來靈活而巧妙使用。如“蘇三女問聽這句話呀,為什么他好像三哥說話的聲音,不敢抬頭偷著眼里看”這唱到這一句時,我就指導學生們,右手托平簡板,與眉梢對齊,頭略低,左手蘭花指,指向左前方,用偷窺的眼神瞄向王金龍,這個造型很唯美,生動地刻畫出玉堂春內心的脆弱以及少女羞澀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塑造出了玉堂春的絕美!
按照我的這個講解和對各個動作的分解,學生們反復地練、細心地揣摩,最終讓學生們對《玉堂春》由最初的朦朧到后來的清晰,深有感悟!
從觀眾角度來看,學生們要做到吸引、感染、調動觀眾,同時做到掌控現場氛圍,形成良好互動,共同融入劇情。觀眾是演出的對象或目標,他們是學生們表演的不竭動力。做到與觀眾的良好互動是藝術表演把握的重點,也是難點。表演時,要自始至終吸引著觀眾的注意力,把握住觀眾的情緒變化,用自己的真情和要自始至終讓觀眾隨著劇情的發展而深入,形成演員與觀眾的良好互動。
在三堂會審中,從首句“大明江山錦乾坤,北京城坐下那位正德君”。這一句,起句速度放慢,中間旋律稍加變化,到了“正德君”,更慢,我讓學生們在演唱這一句的時候,要求學生們眼神要有方位性,語言注意與觀眾有交代性,讓觀眾感覺到演員與自己沒有距離感,進而營造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氛圍。
俗話說,“會聽的聽門道,不會聽的看熱鬧”,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如果把握不住這種互動,形成“你演你的、我看我的”的狀態,那么學生們費盡心機所呈現出來的藝術美就會變得枯燥乏味。
所以,學生們在表演時,要學會對演出現場的掌控,對觀眾情緒的把控,對劇情的溝通,這樣才能讓觀眾了解、理解、追隨與配合,才能讓觀眾隨著劇情的發展而深入,以形成劇中人(演出者)和觀眾二者身心合一的境界。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學生們在懂得了如何牽動觀眾的同時,也要懂得把控住觀眾的情緒。如在劇情的整個情感路線圖上,開始時,以一種平穩、莊重、輕快、期盼的情感節奏展開,營造了一種“猜疑、矛盾、悲喜、凝重、沉悶”的情感氛圍,隨后的“三堂會審”這一精彩紛呈的情節展現,把多種復雜情感交織疊加地推向高潮,并給觀眾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
從藝術的社會功用角度來看,演好作品、講好故事,是我們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觀眾文化素養以及激發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社會責任。我們表演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把作者的思想通過其作品完美地展現給觀眾,就是要把傳統的優秀文化理念通過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教育觀眾。
總之,我們在演繹每一部作品時,都要注意從作品歷史角度、從技巧運用角度、從觀眾互動角度、從社會功用角度出發,用“情”演活角色,用“藝”詮釋作品、用“心”牽動觀眾、用“理”教育觀眾,這樣,才能無損于每一部藝術作品,才能培養出不負這個時代的優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