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柳雪 韋素雨 黃彩妹 韋惠云 覃花桃 顧亞麗 李爽旗

【摘要】 目的 探討保護動機理論對幽門螺桿菌(HP)感染者治療依從性和HP根除率的影響。方法 將120例HP陽性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分成對照組和干預組各60例,對照組按照HP感染護理常規開展護理,干預組給予保護動機理論實施干預,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和HP根除率。結果 干預組完全依從率為90.00%,對照組完全依從率為63.33%;干預組HP根除率為76.67%,對照組HP根除率為48.33%。干預組治療依從性、HP根除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結論 應用保護動機理論干預能提高HP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HP根除率。
【關鍵詞】 保護動機理論;HP感染;治療依從性;根除率
中圖分類號:R473.57 ? 文獻標志碼:A ?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9.07.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on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patients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HP) infection and HP eradication rate.Methods 120 HP positiv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for HP infection,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intervened by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And then,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HP eradic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compliance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90.00%,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63.33%,the HP eradication rat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76.67%,and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48.33%.Both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the HP eradication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1).Conclusion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eradication rate of HP patients.
【Key words】 protection motivation;HP infection;treatment compliance;eradication rate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種世界范圍人類感染的病原體,已被WHO癌癥中心列為第一類致癌因子,在人群中具有極高的感染率。HP感染病情易反復,由于各種原因導致HP耐藥菌株的產生,造成HP根除率大大降低,而HP根除率依賴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而且治療依從性是影響HP根除的首位因素,但是目前HP感染患者治療的依從性較差。保護動機理論(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是通過認知調節過程的威脅評估及應對評估來解釋行為改變的過程,依據干預對象7個核心變量的特征:易感性、嚴重性、外部回報、內部回報、反應效能、自我效能、反應代價等,從動機因素的角度促使干預的對象產生適應性的反應[1]。保護動機理論已經應用到預防老年跌倒、糖尿病足等護理研究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我院對60例HP感染患者重點分析7個PMT核心變量,制訂符合自身情況的PMT護理干預方案,指導干預對象產生適應性反應(如改變不良健康行為),提高HP感染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和HP根除率,現將干預措施和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就診均經快速碳14(14C)呼氣試驗為HP陽性以及血清HP抗體測試陽性確診為HP感染的患者120例。入組標準:診斷符合國際HP感染臨床診斷的標準[3];所有患者均遵醫囑給予抗幽門螺桿菌四聯療法進行治療;具有小學以上文化;意識清晰、精神正常并有一定溝通能力;可電話聯系同時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慢性?。ㄈ缧呐K病、糖尿病等)、有認知障礙、精神疾病者。按隨機數字表將入選患者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30~60歲,平均(42.0±10.2)歲;病程:6周~1年,平均(3.1±8.2)個月;文化程度:小學24例,初中12例,高中及以上24例;婚姻狀況:已婚52例,未婚/離異/喪偶8例;居住地:城鎮37例,農村23例。對照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齡28~65歲,平均(38.0±10.2)歲;病程:6周~1年,平均(2.1±8.7)個月;文化程度:小學20例,初中18例,高中及以上22例;婚姻狀況:已婚55例,未婚/離異/喪偶5例;居住地:城鎮44例,農村1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居住地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按照HP感染者護理常規開展護理,內容包括用藥指導、心理指導、不良反應的觀察、健康教育和電話訪談等。
1.2.2 干預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課題組成員對消化內科護士進行PMT理論知識、溝通技巧等相關內容的培訓使其掌握PMT理論的內涵、要點。以PMT為指導,全面分析HP感染者7個PMT核心變量(易感性、嚴重性、外部回報、內部回報、反應效能、自我效能、反應代價)所處的情況,制定并完成保護動機護理的干預模式,具體方法見表1。
1.3 效果評價 ?(1)治療依從性:由我院的消化科醫療和護理的專家經過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共同研討設計治療依從性調查問卷表,于治療結束后對患者展開調查,該問卷表包括合理飲食、合理運動、良好的用餐衛生、定期復查、遵醫服藥5個內容共15個條目,每個條目均設“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三個備選答案,完全依從性:≥12個條目均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8個完全依從條目<12;不依從:<8個條目完全依從或者全部條目都不依從。該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均在可接受的范圍,預測整體Cronbachα系數為0.901,CVI值0.897。本問卷總共發放120份,均全部回收,回收率100%,失訪率為0。(2)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用藥物治療結束后1個月復查14C呼氣試驗測HP感染狀況,監測結果為陰性則表明已經根除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根除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 結 ?果2.1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干預后干預組治療依從性明顯優于對照組(P<0.001)。見表2。
2.2 兩組HP根除率比較 干預后干預組根除46例,根除率為76.67%(46/60);對照組根除29例,根除率為48.33%(29/6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276,P=0.001)。
3 討 ?論 ?PMT最早由美國學者Ronald W等在期望理論以及健康信念模式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是對健康信念理論的延伸和擴展。近年來,PMT作為一種保護健康的方法解決了一些公共衛生問題,例如國外學者將該理論用于吸煙、飲酒 、長期鍛煉、癌癥預防、安全性行為、預防兒童跌倒等健康教育研究[4],取得了良好的成效。HP感染是我國感染率最高的一種慢性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它啟動了一系列致病事件,導致萎縮性胃炎、化生、異型增生和最終胃癌的發生。根除幽門螺桿菌可預防胃黏膜癌前變化(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的發生和發展,降低胃癌的發生率[5]。治療依從性是指患者在就診后其行為(如服藥、飲食、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定期門診等)與臨床醫囑的符合程度[6]。
目前國內外HP感染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有較多學者對此提出了很多方法,但這些方法大多都是短期效果顯著而缺乏長久的作用時間,只能短暫地改善患者的遵醫行為[7]。我們前期課題組的研究顯示,文化程度低的人群HP檢出率顯著高于文化程度高的人群,而這些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差[8]。而PMT作為一種保護健康的方法,它可以轉變病人的理念,徹底改變病人的不良行為及生活習慣,從而可以較長時間積極影響HP感染患者治療依從性。本研究結果由表2可見,干預組的依從性優于對照組,說明保護動機理論能有效提高HP感染患者的治療依從性。HP是最常見的但尚未被克服的慢性消化道細菌感染。質子泵抑制劑或鉍劑聯合兩種抗生素組成的“三聯”和“四聯”療法是公認的根除HP的標準方案,但由于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藥物的胃腸道反應及費用、療程時間等諸多因素,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赑MT為基礎的護理模式作為一種新穎的護理手段,具有個性化、全面、便捷等特點,逐漸得到臨床護理人員的重視。PMT的核心是認知過程,包括威脅評估及應對評估兩方面[9]。通過該理論評估患者行為,分析患者心理狀況,并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促使患者認識HP的危害,主動學習并掌握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相關知識及預防、治療方法,增強患者自身的健康理念,使其主動調節生活習慣,進行自身健康管理,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我們對百色地區HP感染患者調查顯示患者對疾病知識的總體認知程度僅為35.0%[8]。許多患者對疾病知識一知半解,不能按醫務人員的指導定期門診復查、服藥、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治療依從性差,HP根除率低。本研究結果可見,干預組根除率高于對照組,說明PMT護理干預可以提高HP感染的根除率。雖然HP的感染率在各個國家、地區不盡相同,但它的致病性不容置疑,最新的共識已經把根除HP感染作為預防胃癌最有效的策略[10],并且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加快消化性潰瘍的愈合和明顯降低復發率。治療依從性差對潰瘍愈合率和HP根除都會造成影響,而且由于治療的不規范可導致HP耐藥菌株的產生,為后續的治療帶來很大困難[11]。本研究在干預前對患者7個PMT核心變量進行評估,并且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HP根除率。
綜上所述,基于PMT的護理干預和常規的護理方法相比較,該干預可激發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的保護動機,促進其健康行為的建立,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使其能夠遵醫服藥、合理飲食、規律運動,從而提高HP根除率,值得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齊倩倩,楊巧芳,張艷,等.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自我管理教育對首次卒中患者疲勞及生活能力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8,33(15):74-76.
[2] ?韋瓊,張志凱,張衍寧,等.保護動機理論對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足部護理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5,14(9):16-20.
[3] ?姚思敏,羅慶鋒.傳統胃鏡下幽門螺桿菌感染表現[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8,35(12):957-960.
[4] ?田彥,張建欣,許燕,等.基于保護動機理論患者護理的應用進展[J].護理學報,2017,24(22):23-27.
[5] ?徐三平.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J].臨床內科雜志,2018,35(12):807-808.
[6] ?許禎,顏冰.健康教育對提高無癥狀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治療依從性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8,34(13):2067-2069.
[7] ?韋素雨,陸柳雪,黃彩妹.提高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治療依從性的研究進展[J].右江醫學,2016,44(3):350-354.
[8] ?韋素雨,陸柳雪,黃彩妹,等.百色地區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認知與遵醫依從性調查研究[J].護理學報,2016,23(10):30-33.
[9] ?殷猛,李琪.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健康 APP用戶使用研究[J].現代情報,2016,36(7):63-70.
[10] 杜剛,左強強,馮琴.幽門螺桿菌致病性及耐藥性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36(20):3018-3020.
[11] 李玉琢.401例胃腸病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相關因素及其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分析[J].抗感染藥學,2018,15(8):1328-1331.
(收稿日期:2019-04-02 修回日期:2019-05-07)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