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對下半年經濟工作進行部署,會議首次提出要“提升城市群功能”。這一提法,順應時勢,指明方向,吹響了中國城市新一輪更高質量發展的號角。
放眼全球,以經濟聯系為基礎,由中心城市及其腹地內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二級大中城市及圍繞這些“城市極”分布的小城市與小城鎮聯合而形成的城市群,是支撐國家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載體。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到新階段,我國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也出現了新趨勢。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原、長株潭……若干個高度城鄉一體化的大都市區域,聚集了更多的生產要素,經濟發展速度更快,競爭力更強,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地帶。以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為中心的城市群,已經具有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
我國城市群四十多年來取得的發展成績舉世矚目。當然,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城市群發展缺乏規劃引領,城市群內部城市間交通和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不高,分工協作不夠,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嚴重,各類城市公共服務標準、流程、數據共享不統一等。
下一步,我國城市群要緊緊圍繞“功能提升”這個關鍵,在統、聯、融三個方面多下功夫,才能真正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統,就是城市群建設要實現統籌和統一。
統籌,主要是對城市群內部而言,核心是加快構建城市間協商合作、規劃協調、政策協同等機制,加強城市群內部各個城市規劃統籌與政策對接,形成產業錯位、專業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局面,推動中心城市產業高端化發展,梯次夯實次中心城市、周邊城市、中小城市的產業基礎和城市功能布局。
統一,主要是對外而言,關鍵是要加快建設城市群統一開放的大市場,對外形成統一“品牌”,提升城市群整體的全球競爭力。要加快城市群人力資源市場、技術市場和金融服務一體化;統一城市群不同行政區域的市場準入標準,完善城市群信用體系,整體提升城市群營商環境。要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
聯,就是要實現城市群內部的“互聯互通”。
首先,是各類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要暢通和織密城市群內的公路網、軌交網、信息網和通勤圈,打通“斷頭路”“瓶頸路”和交通換乘“腸梗阻”,增強城市群基礎設施的連接性和貫通性。
其次,要加強城市群公共服務的互聯互通。城市群中,中心城市的優質公共服務不應只著眼于自身需求,還應考慮跨域延伸和輻射需求。要以城市群公共服務均衡普惠、整體提升為導向,統籌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社會治理一體化發展,持續提高城市群內各城市共建共享水平,促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共享。
與統和聯相比,融是對城市群發展更高層次的要求,也是城市群應該追求的更高目標。
融,首先是發展相融,城市群內任何一座城市的發展都不應“以鄰為壑”,絕不能以犧牲其他城市的發展機會和生態環境為代價來實現自身的發展,要追求城市群內各個成員產業共生、生態共治、繁榮共享。
更重要的是理念相融,共同的發展理念和價值觀,是推動城市群長期高質量發展的倍增器。只有理念相融,才能以一致的高標準不斷提升城市群內各個城市的管理質量與治理水平,對城市群發展中的每一項戰略、規劃、工程都做到精雕細琢,為所有生活在城市群中的居民提供品質一流的公共產品與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