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柳笛

在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的歷史變遷中,曾相繼出現“墻套墻”同心圓、單位大院、市政廣場、市民公園、商業街區等各類形式。而現下,“綠道”正成為一個頻頻被提及的詞匯。
2010年以來,全國各地逐漸掀起綠道建設熱潮,珠三角綠道網最為典型,北京、上海、南京、武漢、成都、揚州等城市,也都在推動綠道建設上亮點紛呈。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建設綠道56萬公里,其中2018年新增1.4萬公里。
與綠化帶相比,綠道不是綠色的隔離墻,而是能夠“走進去”的休閑游憩空間;與郊野公園相比,綠道近在咫尺,它就在居民的“家門口”。
一些學者認為,綠道建設的提速,是人本主義思想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的回歸。讓城市融入大自然,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一種提升。
這種以綠化為特征、供市民休閑的“慢行系統”,亦承載著經濟功能:它為旅游和產業園區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并通過串聯城鄉空間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紐帶。
如今,穿行于綠道,便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交互界面,人們在這里,閱讀城市的現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