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靖雯 梁昭華
摘 要:游牧民族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決定了與馬的密不可分,以擁有駿馬為榮。他們對馬的喜愛,體現在對馬具的講究上,在馬鞍、馬鐙、鞍韂、鞍花等馬具用品上極為考究。其中鞍花是用于固定及裝飾的配件,形式多樣、做工精美、用料考究,具有極高的美學研究價值。本文首先梳理鞍花的用途和材質,隨后從紋樣造型和結構兩個方面分析其藝術特征,最后總結鞍花的美學價值,探討其中蘊含的草原文化,以期使這一極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在新的時代展現更加璀璨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蒙古族;鞍花;藝術特征
1 概述
鞍花以圓形為多,直徑大概有八九厘米,形狀不大,極為精美,是馬具中最為醒目和重要的物件。鞍花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在鞍韂(墊子)和鞍翅上作為裝飾,另一個是固定鞍墊,也被稱為鞍扣、馬鞍泡、鞍泡。鞍花的造型在圓形基礎上可演變出多種形狀,如方形、菱形、六邊形、花瓣形等。鞍花用料考究、工藝精湛、紋樣結構嚴謹、題材豐富,蘊含了極為豐富的蒙古族文化特征。
2 鞍花的藝術特征
2.1 材質特征
鞍花作為一種以裝飾和固定為主要目的的馬具部件,金、銀、銅這三種金屬材質的鞍花最為常見,也最具有代表性。金屬材質主要使用鏨刻和鑄模工藝制作浮雕式花紋。鏨刻工藝是利用金屬的延展性,將其打制成薄片,使用敲凹或敲凸的手法,使紋樣呈現凹凸形狀,鏨刻工藝多用于金銀材質,在極薄的材質上利用鏨刻的凹凸感體現紋樣,以最少的材料將貴金屬的特性發揮到極致。銅制鞍花一般使用鑄模工藝,花紋簡單,也有許多為素面。
景泰藍則使用掐絲工藝,制成平面花紋作為裝飾。景泰藍主要是明清時期興盛的工藝手法,也被稱為“銅胎掐絲琺瑯”,是用銅絲盤成各種形狀焊在銅胎上,再填上各種顏色的釉料燒制而成。顏色豐富,主要顏色有藍、白、紅、黃色。
數千年來,游牧民族在經歷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貧富等級劃分與階級地位意識極為清晰,在日常使用的鞍花上也形成了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鞍花的制作材料和工藝上。社會地位較高的人主要使用金、銀等珍貴材料作為鞍花的主要制作材質,并在上面雕刻紋樣,其裝飾紋樣的豐富多彩與制作工藝的精美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2.2 鞍花的結構特征
鞍花外形大致有標準外形和異形外形兩種,標準形狀有圓形、方形、三角形、菱形、六邊形、八邊形,異形有花形、如意形、盤長形、哈木爾形、蝙蝠形等。內部紋樣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結構合理、嚴謹,井然有序并恰到好處地留有空白。通過比較分析發現,鞍花經常使用單獨紋樣和復合紋樣作為裝飾。
單獨紋樣常用一枝花卉作為裝飾,把一枝花恰到好處地安排在一個外形內,這一外形有明確的輪廓,比如圓形、花瓣形、云紋形等。這種紋樣因其本身已經具備紋樣的形式美,不需要其他裝飾紋樣來修飾,所以常單獨出現,以突顯事物的獨特美感。
復合紋樣是將一個紋樣作為中心,使用其他紋樣巧妙地圍繞中心紋樣構成一個不刻意的封閉輪廓,從而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內容更加豐富的紋樣。構成這個紋樣的外圈紋樣通常使用連續的手法,即用一個極為簡單的紋樣單位散點式連續地構成豐富且復雜的變化,以突顯內部中心的紋樣,這樣的構圖形式可以加強圖案的整體感和氣勢。
蒙古族人民使用這兩種構圖手法創作出種類繁多的鞍花裝飾紋樣。
3 鞍花的紋樣及文化內涵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草原,與大自然、動物聯系密切,他們崇尚自由,從大自然中吸取靈感,形成了許多的形式豐富的紋樣。蒙古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紋樣圖案反映了民族人民的審美特征,也反映出民族之間的藝術文化的相互交流與影響。這種影響直觀地反映在器物上,例如物品的裝飾紋樣。鞍花上常以動物紋樣、植物紋樣、民族信仰類紋樣來表現對生活的祈福、對自然的崇拜和對神靈信仰的寓意。
3.1 祈福祥瑞
蒙古族傳統文化中,祥瑞觀念往往與人們生活中的事物相聯系?!睹晒琶厥贰分杏涊d的“五色之鳥”被人們視為祥瑞之兆,反映了蒙古族的吉祥觀念。吉祥觀念滲透在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并物化于某些特定的動物形象,比如鹿,鹿有“路路平安、福祿”的寓意,深受蒙古族的喜愛,這種裝飾手法也體現了牧民對自身、家人生存、財富等諸多方面的需求與對現實的期盼。牧民通過這些具象的物來寄托美好的愿望,乞求這些物品給自身帶來庇護,并實現美好的愿望。這種特定形象的象征意義植入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并延續下來。
在鞍花中,常見紋樣有蝙蝠、蝴蝶、魚等。蝙蝠紋樣起源于中原,后來傳入蒙古族地區,并被廣泛運用?!膀稹痹跐h語中與“?!蓖?,常被用來裝飾鞍花,希望家庭幸福如意。春天,蝴蝶在繁花中翩翩起舞,蝴蝶的出現代表了萬物復蘇、萬象更新,因此蝴蝶象征草長花開的美好時節。蒙古族人稱魚紋為“扎格斯”紋,有魚的地方就有大量的水源,水是生命之本,在水資源匱乏的地區,人們喜愛用魚紋來祈求水資源的充足。同時魚子產量極多,象征子孫繁衍、氏族興旺。這些紋樣表現出強烈的生命感。動物紋樣一般不會單獨出現,通常與植物紋樣搭配組合,不僅使圖案飽滿豐富,更重要的是體現了蒙古族崇尚大自然、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民族精神。
3.2 崇尚自然
蒙古族是以“牧”為主的民族,運用最多的是植物紋樣。蒙古族用卷草紋和一些外形簡單的花卉紋樣來代表草原上種類繁多的花草植物,這些紋樣是對自然形象的寫實或抽象化變形,用植物紋樣作為裝飾體現了生機勃勃之意,寓意蒙古族生生不息。在資源尤為匱乏的草原上,春天植物的茂盛與否關系到牧民們是否有充足的糧食可以過冬,蒙古族用大量的植物紋樣作為裝飾,代表了對春天好收成的期盼。同時蒙古族世代生活在草原,對植物尤為親近,用植物紋樣來裝飾鞍花,不僅達到了美觀的裝飾效果,也表達了對植物的喜愛之情。
3.3 民族信仰
蒙古族的民族文化集中體現了5000年來活躍在中國北方的匈奴、突厥、鮮卑、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的傳統審美與藝術形式。
在明清時期,蒙古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鞍花的上可以看到盤長紋、壽字、寶瓶等中原裝飾紋樣,體現了蒙漢文化的融合。這些文化集中體現在紋樣上,紋樣的內容與游牧民族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是最純粹的藝術語言的體現,也是藝術文化中最精彩的篇章。
很多紋樣來源于宗教信仰,在裝飾紋樣中可以找到這些文化的“影子”。薩滿教是早期蒙古族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他們崇拜大自然、崇拜日月星辰,并把這些信仰圖騰化,圖騰是力量的象征。他們把圖騰用于日常物品的裝飾上,祈求獲得長生天的庇佑,希望來年風調雨順,希望家人幸福健康。蒙古族人認為火能孕育萬物,火把是草原上的照明物,火堆能在寒冷的冬天給他們帶來溫暖,所以在鞍花的裝飾紋樣中還有火焰紋。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受到藏傳佛教的影響,許多部落開始信奉佛教。人民大眾對幸福生活及精神的需求促使了紋樣藝術的發展,產生了眾多富含吉祥保佑意義的紋樣,如佛八寶紋之一的盤長紋在鞍花中就經常出現,寓意“回環貫徹,一切通明”。
4 結語
蒙古族作為游牧民族,經常遷徙,征戰不斷,這樣的生活方式導致了他們對吉祥祝福的極度需求。他們注重信仰,注重吉祥文化,無論是什么題材的裝飾紋樣,大多含有吉祥的寓意。蒙古族將情感寄托和民族文化集中體現在裝飾藝術中,如鞍花的裝飾紋樣,不僅種類豐富,還具有濃烈的民族情感。裝飾紋樣是展現這種精神訴求的無聲語言。這些流傳下來的鞍花直觀地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獨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和藝術,其精美的外形充分體現了手工藝人的高超技藝,我們要努力保護與傳承這項草原上特有的工藝,展現蒙古族獨具特色的藝術風采。
參考文獻:
[1] 賀其葉勒圖.蒙古民族鞍馬文化[M].哈斯其木格,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 陳玲.蒙古族馬具金屬裝飾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16.
[3] 蘇伊樂.異彩紛呈的蒙古族鞍花藝術[J].美術觀察,2008.
作者簡介:劉靖雯,女,山東文登人,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2017級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