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
摘 要:建筑空間和形式作為一種語言,包含著詞匯和語法。詞匯的組成形式有基本語法和法則,語法是貫穿整座大樓的關鍵,就像摩天大樓也有自己的基本形狀,有它自己的基本組織。將建筑空間類比成語言,是現代以來建筑理論的趨勢:彼得·艾森曼把建筑看成句法,將建筑從以往的聯系中釋放出來。但建筑與語言畢竟是兩種不同的事物,把它們類比的根據是結構。這里的“結構”不是指“語言結構”,即語言學里不同句子成分構成完整句子的方式,也不是指“建筑結構”,即建筑力學里承受荷載的構件體系。這里的“結構”是指空間組合的思維原型。通常而言,建筑師頭腦中的空間組合并非抽象的概念表述,也不是精確的幾何構成,而是中間階段。人的思維并不由某一門具體語言規定,但卻被各種語言共有的語法結構規定(比如“主謂結構”),所以我們可以以基本的語法結構為類比,研究空間組合的思維原型。
關鍵詞:空間;語言;光影;形式;敘述
在過去60年,現代主義建筑外觀簡潔,以功能性為主,在滿足基本功能外,對空間形式的思考并不多,大多是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建筑,不能從外觀上直接判斷建筑內部空間的作用與想表達的情感。我們要在建筑外觀形式和內部空間上同時進行思考。阿道夫·路斯的魔方房子、勒·柯布西耶的馬賽公寓都具有很好的形式原則。將規則和不規則圖形結合起來,潛在的也有它的規則。我們在做形體推敲時,要不斷思考,包括無意識行為。規則中隱含不規則,整體是一個規則的規劃,空間都是分層級的,層級中暗含自己的規則。在形式上使用疊加、刪減、旋轉等手法,要考慮空間功能。
形式和空間作為一種語言,表面材料是二維,內部結構是三維。建筑通過構造維持平衡,我們可以想象將埃及金字塔倒置過來會發生什么。每座建筑都有它自己的組織規則,就像記號一樣,是獨一無二的。
1 空間的延伸與壓縮
空間可大可小,有宇宙空間、網絡空間、思想空間、數字空間、物理空間等,都屬于空間的范疇。地理學與天文學中空間指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有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之分。空間由不同的線組成,線組成不同形狀,線內便是空間。空間是一個相對概念,構成了事物的抽象概念,事物的抽象概念是參照空間存在的。
空間帶給人的體驗首先是空間讓人在每一個地方有了立足之地。然后人可以在空間中運動,但是會不自覺地跟著空間的意向進行運動。人們創造出許多有趣、神秘的空間感受,比如海洋博物館、山洞、旋轉樓梯等,還有許多建筑空間能讓人感受到空間的變化多端和陰晴不定。
空間延伸的維度不可形容。空間像水、空氣一樣柔軟,可塑性很強,空間的維度也是無限的,只要我們愿意,它可以一直擴大延伸。空間可大可小,具有彈性。比如藝術家Richard Serra設計的許多裝置,就是將很小的空間通過曲線、折疊纏繞等手法將其延伸到很大。
筆者思考的壓縮是延伸的反向。比如美國的“9·11”紀念碑,是一種空間的延伸,將原來雙子樓的位置做成了瀑布水流的形式,讓人們想象到向地心無限的延伸。當我們反過來思考,它也是一種空間的壓縮,是將“9·11”事件的遇難者的靈魂通過長長的水流通道壓縮至地心的一點。
空間壓縮的目的是實現空間的充分利用,更是實現人們的一種心理寄托,當想念過去的時光、已經逝去的人時,可以短時間內回憶起過往的所有,像看電影一樣,歷歷在目。
2 空間的光影表達
光在空間中有虛無縹緲且重要的地位,總在不經意間對我們的視覺和心理產生影響。光具有引導作用,當我們在較遠的地方看到一束光或者一個光源時,會不自覺地被它吸引,想要去尋找它,認為找到它、觸摸它就會有一個神秘的地方被發現。光還會使空間產生體量上的變化,光在夜晚可以使建筑空間產生與白天不同的視覺效果。光在建筑空間中是神秘的,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對我們、對建筑產生影響。
在展示一件藝術品或者珍藏品時,空間與物體是襯托關系,而光影在展示空間中對物體有重要作用。冷暖光的運用,會使物體有不一樣的展示效果。通過多次折射形成的漫反射效果對展示的物體有很好的無陰影效果。灰空間在建筑中是有重要作用的一環,這也是在光影的作用下產生的。
3 空間的流動性表達
空間的動態性,旨在將空間中的人從靜止狀態的感受空間轉向行進運動過程中的經驗空間,這也是從人的運動來理解空間運動的過程。
4 結語
從勒·柯布西耶時代開始萌芽,經過了路易斯·康、彼得·艾森曼、雷姆·庫哈斯等建筑師的思考與貢獻,一直到今天的藤本壯介,注重“空間的語言結構”的建筑師層出不窮。在當代,新技術的發展使建筑空間具有了多種組合轉換的可能性,隨機組合的空間更有趣。在現代社會中,人口越來越密集、城市越來越復雜,建筑的潛在功能也越發混沌,而越是混沌就越需要清晰的思考。“建筑空間的語法結構”作為一種建筑語言,敘述了建筑空間的故事,建筑空間的語言可以引導我們對建筑空間的基本原型進行透徹的思考。
參考文獻:
[1] 王建國,張彤.國外建筑史叢書——安藤忠雄[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 羅貝爾(美).靜謐與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M].成寒,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 偉波.自然光于空間中之詩性表現[D].東南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