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身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黑龍江,在改革開放初期體制改革沒有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會展業相對落后。通過黑龍江省會展業現狀介紹,分析展會及與發達省市的差距,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黑龍江省展會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對策。
[關鍵詞]黑龍江;展會;差距;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F713.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9)05-0049-03
Abstract: In Heilongjiang, an old industrial base in northeast China, the system reform did no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n the early stag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was relatively backward. By introduc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xhibition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ap between exhibition industry and developed provinces and cities, find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exhibition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Keywords: Heilongjiang Province;the Exhibition;the Gap;Problems;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作者簡介]路寶會(1964-),男,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會展規劃與設計。
一、背景介紹
由于地域特點以及在改革春風的吹佛下,融化了黑龍江這條中俄(當時為蘇聯)間沉寂多年的經貿冰河。之后,邊境易貨貿易快速升溫。自1983年恢復兩國邊境貿易起,黑龍江省當年實現貿易額1800萬瑞士法郎,到1989年實現5.96億瑞士法郎,六年間貿易額增長33倍,速度之快可謂驚人。與此同時中蘇兩國的政治關系也有了極大改善,雙方加強貿易和經濟合作的愿望及條件已經成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黑龍江省召開的第一個大型國際性展覽會“第一屆中國對蘇聯、東歐國家經濟貿易洽談會”(哈洽會前身)于1990年6月6日—15日在哈爾濱誕生。該屆洽談會有來自蘇聯、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波蘭、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民主德國、保加利亞、蒙古、朝鮮等國家的2500多名政府官員和外商與會。共簽訂貿易合同18億瑞士法郎,其中,黑龍江省共簽訂合同金額11.7億瑞士法郎,占成交總額的64%。至此,哈洽會翻開了黑龍江省大型展覽會的光輝燦爛的新篇章,也奠定了龍江會展業的堅實基礎。
二、展會現狀
目前,我國的展覽產業主要以貿易消費型為主,它以展示品牌為宗旨,以促進消費為目的。無論是博覽會、交易會、展銷會等,盡管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促進消費而獲得商業利益,因此,都可以將其歸納為商業展覽。在商業展覽中,主辦方如何通過不同的方式策劃突出主題展覽和特色展覽,吸引更多的參展主體來擴大展覽的規模,編制商品展區分類,制定展覽展位劃分,合理規劃標準展位和特裝展位等一系列問題,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展覽規劃。高標準的展覽規劃是一個成功展覽會的重要環節,如何結合地域特點和自身所具備的產業優勢,以特定的時期和商品市場發展的需求為主要結合點,準確把握市場的供求關系,揚長避短地精心謀劃相關的特色型展覽會,確定展會的名稱及內容,使其更加充分地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是展覽會真正價值所在,也是其能夠長期生存的內生動力。以“哈洽會”為例,其初始定位主要是以對蘇聯及東歐國家的貿易為主的“中國對蘇聯、東歐國家經濟貿易洽談會”,后來隨著蘇聯的解體而更名為“中國哈爾濱邊境、地方經濟貿易洽談會”,再經歷史時代的變遷變更為“中國哈爾濱經濟貿易洽談會”“中國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直至目前的“中國—俄羅斯博覽會”。這充分體現了地域及歷史變遷對展覽會的影響,也說明了展覽會順應市場變化而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此外,名稱的變更使其內容也在不斷的豐富,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哈洽會”更加注重市場的需求,結合黑龍江綠色農產品和木材資源產業優勢調整展覽布局,開辟了黑龍江綠色食品展區、黑龍江科技展區、黑龍江機械裝備展區、家居家具展區等特色優勢展區,吸引更多的省內外參展商參展和采購商與會。既豐富了展覽的內容又突出了展會的特色,使哈洽會更好地為服務地方企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更為此后創辦“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新材料產業博覽會”“中國哈爾濱裝備制造業博覽會”及“哈洽會家居家具分會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哈洽會”開辟了特色優勢展區的同時,在展覽設計方面也充分地進行統籌規劃,展區全部按特裝設計不設標準展位,并組織專業人員對參展企業的特裝設計效果圖從設計理念、造型、色彩、材料、高度、安全及施工安裝等進行嚴格審核,使整個展區的展覽效果更加協調統一。為鼓勵參展企業充分發揮特裝設計方面的積極性,大會專門設立了“最佳設計獎”和“優秀設計獎”等獎項,經專家評審后頒發給設計者以鼓勵其對展覽會所做出的貢獻。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為后續的專業展會在展覽設計上告別普通的標準展位,更加專業、更加具有藝術性和吸引力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三、展會及與發達省市的差距
黑龍江省會展業在以哈洽會(中國—俄羅斯博覽會)為龍頭的影響和帶動下,經過近三十年的風雨歷程及不懈努力,終于形成以哈爾濱為中心,以齊齊哈爾、佳木斯、牡丹江等主要城市為補充的格局,并形成了各具特色、初具規模的產業集群。除哈洽會外,主要有:中國(齊齊哈爾)綠色食品博覽會;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新材料產業博覽會;中國哈爾濱裝備制造業博覽會;中俄(佳木斯)農機產品展洽會;中國(綏芬河)國際口岸貿易博覽會等。這些展會雖然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具備地域特色,也連續舉辦了多年,但就自身的影響力方面仍然不夠強大。黑龍江省的會展產業無論在展會數量、展覽面積及經濟效益方面,與國內會展產業發展較好的省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
四、展會在規劃和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
會展產業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東南沿海發達省分在區位優勢、交通便利、文化底蘊、人才集聚、氣候環境、產業密集、外來投資等諸多方面都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在上述的統計中,無論是展覽會的數量、展會規模還是展覽面積都是我們無法能及的。
(一)展覽的綜合規劃和布局缺乏科學性、合理性
目前,黑龍江省具有一定規模的展覽會多為綜合性展會,真正的專業展覽會比較少,而現有的幾個初具規模的專業展會其實也并不專業。從展覽規劃方面缺少總體統籌和布局,展會的名稱似乎有一定的專業性,但展覽內容五花八門雜亂無章,主體展位面積小,標準展位占比過大,主題展示不明顯,相關部門對部分參展商的特展效果把關不嚴,相鄰展位特裝不協調,有的互相遮擋造成展商之間產生矛盾,影響展覽效果。
(二)招展時間短,宣傳力度不夠影響參展商質量
對參展企業把關不夠嚴格,真正有實力的大企業較少,個體經營企業、經銷商較多,零售叫賣隨處可見。部分參展商為降低參展成本出賣部分展位售賣偽劣商品,擾亂展會秩序。使某些專業博覽會、洽談會變得更像是展銷會,嚴重影響展會的形象。
(三)缺少專業展覽策劃和設計人才,展覽、展示水平提升緩慢
近年來,黑龍江省的大型專業展覽會的展覽、展示設計水平雖然有明顯的提高,但與會展產業強省(市)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缺少專業人才是主要因素。展會的主辦方在展會前臨時抽調借用專業設計人員的情況普遍存在,而參展企業更是很少有自己的展覽設計團隊,多為臨時雇用展覽公司設計布展。很多展覽裝飾公司為降低成本,展具和型材多年反復使用,多年一面的現象已是常態更無創意而言。此外,具有一定規模、有經驗獨立設計過大型展覽會的展覽展示公司少之又少。上述問題制約著龍江會展產業做大做強。
五、打造黑龍江省品牌展會的建議
會展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被廣泛的肯定,習總書記曾說“辦好一個會,搞活一座城”。2019年,黑龍江省正在以“哈洽會”成功舉辦三十年為契機,著力打造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品牌展會,充分發揮資源大省、裝備制造業大省、綠色農業大省的優勢,為龍江經濟及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做貢獻。
(一)制定中長期會展產業規劃
以“哈洽會”為示范效應,總結成功的經驗與不足的原因,充分結合黑龍江省的實際情況和特點,以政策引導會展產業逐步發展。尤其是在綠色農業、裝備制造業和冰雪旅游產業方面,加大政策與資金扶持力度,設立專項基金,扶持有競爭優勢的特色展會逐步做大做強,促進黑龍江省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優化會展產業布局
加強省內相關部門的協調與配合,整合現有資源集中優勢力量,以國家賦予的振興老工業基地及黑龍江自貿區的優惠政策為依托,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與發達省市合作,爭取與國家相關部委聯合辦會。
(三)全面提升專業展覽會的質量
對目前正在形成的品牌展會,加大參展企業的審核力度,將不具備資質的小、低展商拒之門外。在專業展覽會中降低標準展位的數量,加大特裝展位面積突出展覽效果,設立確有需求的零售展區使展售分離,盡可能減少零售參展商對展會秩序的影響。
(四)加快會展產業人才的培養
把專業人才培養與引進納入產業發展規劃。在有條件的省內大專院校成立會展專業,長期培育專業人才以解決黑龍江省會展產業人才短缺問題。加強與國內外著名展會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和借鑒先進方法和經驗,助力龍江會展產業長期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顧曉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