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淑婷
沉浸式教學是指在學校里運用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知識性科目,最初是1965年在加拿大圣蘭伯特初級學校展開的法語教學實驗。在該英法雙語地區,英裔家長們為了提高孩子的法語水平,要求他們在語言課之外,近一半的學科也用法語學習。
隨著“漢語熱”持續升溫,海外孔子學院不斷新建,來華學習漢語的人數也與日俱增。這些“沉浸式”課堂用漢語教授語言的同時,積極傳播中華文化,受到廣泛認同,但學界鮮有對其有效性的實證調查。
漢語沉浸式課堂中學習者的體驗如何?教學成效是否突出?如何優化應用沉浸式教學法?本文試圖對國內留學生的漢語沉浸式課堂做調研,探討上述問題,直觀檢測沉浸式教學在漢語學習中的利弊。
筆者以上海交通大學《中華文化概論》課程的留學生為調查對象。該課程是交大碩博留學生的必修公共課,在一學期的文化課程中,授課教師全程用漢語教授中華文化知識。
問卷分兩個板塊:文化知識檢測、課程體驗反饋,各10道題,旨在檢測重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學習方法和態度、學生對沉浸式教學法的認同度等。
1.這是什么?(1’)
A.粽子 B.年糕 C.青團 D.包子
2.哪一個不是春節的習俗?(1’)
A.貼春聯 B.賽龍舟 C.放爆竹 D.掃塵
3.哪些是中國傳統節日?(4’)
A.元宵節 B.情人節 C.端午節 D.清明節 E.勞動節 F.七夕節
4.粵菜是哪里的菜? (1’)
A.上海 B.廣東 C.臺灣 D.四川
5.連線(3’)

Q1、Q2、Q4為單選題,得分最高、差異最小。Q3平均分3.24/4,約90%獲得3或4分的高分;Q5連線題難度提升,得分情況差別較大,但仍有50%滿分。
這五道題目所考察的知識點貫穿整個學期,可見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較為深刻,學習效果比較顯著。
6.春節還有什么其他稱法?(3’)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7.中國有哪些飲食特點?(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茶有哪些用途? (3’)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9.認字(4’)
10.補充成語(3’)
(1)舉一____ ____
(2)一_____一_____
(3)春____ ____ ____
填空和簡答題的得分明顯低于選擇和連線題,每道題的平均得分都在中位數左右,僅辨別甲骨文的得分表現良好,有50%的學生拿到3或4分。根據這兩大類題型的得分情況比較,可推測以下三點主要結論:
第一,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較為寬泛,不夠精確,故選擇題得分率明顯高于填空和簡答題;但對知識點的記憶與授課時間并無明顯關聯;
第二,學生通過沉浸式課堂對中華文化留有較深印象,聽力理解能力有提高,表現在補充成語題,學生所填寫的基本是老師課堂上所提(舉一反三、一心一意、春暖花開/春風化雨),可見聽力和理解能力合格,但錯別字較多,說明因缺乏顯性教學,尤其是漢字書寫等訓練,其輸出能力較弱。
第三,學生對畫面呈現的知識表現出更大的興趣,以識別繁體字為例,該題填寫率和正確率都明顯高于其他題目,課堂上老師曾展示諸多漢字演變的圖片,學生理解吸收的成效顯著。但也由于缺乏練習,出現了學生用拼音標示出正確答案卻不會書寫的情況。
1-3 題調查學生對課堂難度的感受,據統計,所有人都認為自己能在課堂上聽懂超過50%的內容;大部分人認為課程難度不大,課后所記得的內容平均比課上理解的內容減少20%。
4-5 題考察學習態度,結果表明,在面對不懂的內容時,個體的解決方法差異很大,25%的學生選擇直接跳過,超過50%的學生選擇自己查詢資料;僅11%的學生會在課后進行全面復習。
6-7 題考察學生對該課程的認同感,大多數學生持積極態度,10%左右的學生表示不太喜歡這門課程;第七題統計該課程知識量的豐富度,平均分低于中位數,表明大部分學生認為課程所教授的內容與自己原先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差別不大,只有5%的學生認為老師教授的知識大大超出已有認知。
8-10 題調查被試者對沉浸式教學的認同度,雖然學生對本課程持中立態度,但他們對沉浸式教學法本身看法積極,50%的學生選擇了滿分答案,即認為用中文教授中華文化課程非常好,支持用全中文授課。
總體來看,學生普遍認同用漢語沉浸式的方式教授中華文化課程,不受語言難度的影響。
由于問卷的兩個板塊得分成正相關,筆者將每一位被試者兩個板塊的總得分做比較,有效問卷共計34份。
第一部分文化知識檢測滿分24,第二部分課程體驗反饋總分39。比較發現,課程體驗感得分穩定,集中在20-32分之內,文化知識得分則相差較大,在6-24分不等。其中,課程體驗度最高(32分)的學生其文化知識得分(12分)并不突出,而文化知識得分較高的學生其課程體驗度都比較高。可見,課程體驗度與知識接受度并不一定成正相關。
據調查結果,筆者針對文初的幾點問題,以及對沉浸式教學的各個方面,綜合可得以下發現:
首先,沉浸式教學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廣受學生歡迎,雖然語言障礙導致初期理解困難,但學生對于沉浸式課堂的體驗感好,主觀上自覺認可這種教學方式,鮮因語言障礙而產生逃避、畏難等心理。
其次,沉浸式教學對于提高二語和科目性知識的成效明顯,尤其表現在二語輸入方面,學生通過沉浸式課堂對文化知識的理解也更為直觀準確。但由于缺乏顯性教育,學生的漢字書寫水平仍很薄弱,鑒于此,筆者認為沉浸式課堂需要通過適量的顯性教學,例如書寫漢字、做練習等方式指導學生進行操練,加深印象。
最后,筆者認為沉浸式課堂非常適合運用在學前教育,因學前階段對孩子的輸出要求不高,早期沉浸在二語環境中對培養語感大有裨益。而由于沉浸式教學更加注重輸入,因此在二語學習初級階段,適合部分沉浸法,即不能缺少對二語的顯性教學,尤其是學習漢語時不能離開對漢字的重點教學。
雖然沉浸式課堂注重教師從簡入手,通過不同話語模態的輔助,盡可能使學習者理解課堂上所講授的大部分內容,并保持課堂氣氛活躍度,保證循序漸進的授課節奏,但是鑒于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無明顯的直接關聯,筆者認為進行沉浸式教學的老師仍然應當采取一些硬性的作業要求和檢測方式,確保學生在課堂上愉快聽講的同時有復習練習的步驟,保證知識的有效吸取。
綜上所述,沉浸式教學作為現下廣泛推行、卓有成效的外語教學方式,其實效性著實顯著。要將沉浸式教學更加有效地推廣到外語教學,并將其應用于海內外漢語教學中,仍需明確具體的教學綱要,切實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習特點,發揮其最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