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利 彭思涵 楊玲娜 付夢雪 張先庚
(1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2四川養老與老年健康協同創新中心;3成都中醫藥大學)
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迅速,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我國65 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達8.87%,同第五次相比上升1.91個百分比〔1〕,老年人成為不可忽視的群體。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老年人健康問題不再僅局限于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良好,尤其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更加受到社會的關注〔2〕。2011年全國首次老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表明,中國城市社區老人抑郁情緒問題檢出率高達39.86%,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3〕。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提高其生活質量已成為社會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旨在了解成都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探討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為制定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預措施提供參考。
1.1研究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于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在成都市的三個社區(汪家社區、五福社區、同樂社區)和三個養老機構(純德養老機構、康馨苑老年公寓、晚霞敬老院)隨機抽取符合納入標準的老年人255例。納入標準:①年齡在60歲及以上;②病情穩定且入住社區或養老機構時間大于12個月;③自愿參加,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口頭或書面交流障礙者;②伴有嚴重疾患者;③有精神、心理疾病采用藥物治療者。
1.2研究方法
1.2.1自行設計的一般情況問卷 一般情況問卷采集調查對象的養老模式、年齡、性別、文化水平、子女、職業、經濟保障等人口學特征。
1.2.2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評工具 采用于淼等〔4〕自編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評工具”,共包含5個維度:適應、認知、人際、性格、情緒,共20道題目,其中正向和反向題目各半;滿分65 分,分數越高心理健康狀況越好,20~32分為重度心理問題、33~42分為中度心理問題、43~52分為輕度心理問題、53~65分為無心理問題。效標關聯效度檢驗:相關系數-0.141(P<0.01)達到顯著相關;信度檢驗:Cronbach α系數為0.835 3,折半信度均大于0.72,表明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效度。
1.2.3資料收集 采用紙質問卷形式進行調查,由經過培訓的研究人員向調查對象進行自我介紹,建立基本關系后,向其介紹本次調查的目的和內容,獲取調查對象的知情同意后,逐項作答。對于不能獨自完成問卷者,可由其照護者代為完成。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255份,收回問卷244份,刪除無效問卷13份,剩余有效問卷231份,年齡60~96〔平均(71.67±9.040)〕歲,脫落率4.31%,有效率94.67%。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歸分析。
2.1成都市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評狀況 成都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總分為25~65〔平均(49.87±10.244)〕分,其中情緒5~16〔平均(11.31±3.132)〕分,性格6~16〔平均(12.98±3.071)〕分,認知5~18〔平均(14.48±2.856)〕分,適應3~9〔平均(7.12±1.810)〕分,人際2~6〔平均(4.11±1.327)〕分。重度(20~32分)、中度(33~42分)、輕度(43~52分)和無(53~65分)心理問題的老年人分別是18例(7.8%)、38例(16.5%)、60例(26.0%)和115例(49.7%)。
2.2成都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單因素分析 以一般人口學特征中7個變量為自變量,心理健康總分及5個維度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養老模式、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經濟保障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總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情緒維度在不同養老模式、年齡、文化程度、子女、職業、經濟保障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性格維度在不同養老模式、文化程度、職業、經濟保障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認知維度在不同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經濟保障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適應維度在不同養老模式、文化程度、子女、職業、經濟保障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人際維度在不同養老模式、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經濟保障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成都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 以心理健康總分及各維度得分為因變量,選擇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變量包括養老模式(賦值:機構養老=1;家庭養老=2;社區養老=3)、年齡、文化程度(賦值:文盲=1;小學=2;初中=3;高中=4;大學及以上=5)、子女(賦值:無=0;有=1)、職業(賦值:干部=1;工人=2;專業人員=3;其他=4)、經濟保障(賦值:低于1 000元/月=1;1 000~3 000元/月=2;高于3 000元/月=3)為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入選標準為0.05,剔除標準為0.1,其中心理健康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和年齡以原值帶入。結果顯示5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情緒維度主要與養老模式和文化程度有關,性格維度主要與經濟保障有關,適應維度主要與職業有關,人際維度主要與養老模式、年齡、文化程度和職業有關。見表2。

表1 成都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單因素分析分)

表2 成都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
本研究顯示50.3%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高于采用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評工具的同類研究結果〔4〕。有文獻報告,大腦功能退化和離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劇變化,可使85%的老年人間斷性地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5〕。因此應密切關注老年人心理狀況的動態變化,提高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指導工作的重視程度。
本研究與吳振云等〔6〕的研究結論一致,提示機構養老雖然能為老年人提供較好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照料,但由于其離開了親人,親情紐帶作用減弱,天倫之樂匱乏,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導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7〕,因此養老機構在重視生活照料的同時,更要重視精神照料,給予親人般的關懷和體貼,以熱情、友善彌補親情,滿足老年人情感方面的需求。
本研究與相關研究〔8,9〕結論一致,顯示高年齡段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低年齡段老年人。主要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器官功能逐漸衰退,軀體疾病相對增多,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負擔,應加強對高年齡段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預的重視程度,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開展心理健康咨詢,使其心理問題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疏通,以解除心理困惑〔10〕。
本研究顯示,由于文化程度低的老人缺乏良好的文化教育,在面對各種生活問題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則有良好的應對能力,從而其心理健康狀況較好,與吳振云等〔6,9,10〕的研究結論一致。因此,更需要加強對文化程度較低的老年人的心理疏導。
本研究與相關研究〔6,8,10〕結論一致,結果顯示腦力勞動者較體力勞動者可通過讀書、看報、學習等更多途徑獲得有關心理健康的信息和資源,進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應將以體力勞動為主要職業的老年人作為心理健康的重點干預對象,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咨詢,以確保其心理問題得到及時疏通。
本研究與有關研究〔8,10,11〕結論一致,較好的經濟狀況是老年人的立身之本,經濟收入高的老年人所獲得的客觀社會支持比收入低的老年人多,且能夠擁有較多的自主性和較高的家庭地位,與子女關系比較融洽,精神狀態較好,有條件獲得更多的心理健康資源和信息,故其心理健康狀況較好。因此,應積極呼吁社會各界加大對老年人特別是低收入水平老年人的經濟補助,從而改善心理健康狀況,逐步實現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