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嬈
摘要:2017年10月18日,黨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令人振奮,而要想推進這一戰略,鄉村旅游是重要途徑。鄉村旅游中,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源頭和根基的古村落,是各種歷史信息的重要載體,是一種獨特而不可替代的旅游資源,是中國古老文化的最生態化的記憶,是中國幾千年來農耕文化的具體表現,是山西古村落文化的代表,在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已成為旅游開發的重點和新熱點。但總結前人的相關研究,大部分學者在微觀上的相關實證研究較少,相關的資料和文獻均鮮有涉及。
本文圍繞榆次后溝古村旅游資源,主要運用實地調研和查閱文獻資料的方法,對后溝古村的資源開發概況進行了梳理研究,并結合SWOT綜合分析,對后溝古村旅游提出了發展建議,為榆次后溝古村后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省內同類型其他古村落更好地開發景區旅游資源,提高整個景區旅游資源開發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后溝古村;鄉村旅游;旅游資源開發
一、榆次后溝古村概況
后溝古村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與壽陽縣相鄰,總占地2000余畝,其中耕地1200畝,現有居民75戶,251人。后溝古村以其古樸的農耕文化、純正的自然文化、傳統的信仰文化、靈動的生態文化,構成了完整的民間文化體系。2003年1月,榆次后溝古村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古村落農耕文化遺產保護采樣地。
二、榆次后溝古村旅游資源開發概況
2004年3月,榆次投資8000萬元對后溝古村進行修復,2005年9月正式建成運營。2006年初,榆次后溝景區基本形成了“觀光游覽,參與釆摘,綠色飲食,農副產品”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游景區,初步起到了讓游客愉悅身心、觀光游覽、購買土特產和了解農耕文化的效果。2010年4月,太原旅游職業學院接受了榆次后溝古村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委托管理經營后溝景區的重任,開啟了校企合作、優勢互補經營后溝古村的新局面。
然而,經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等方法,我們發現:由于后溝古村使用權轉移、活動內容吸引力不足、人員懈怠、產品豐富度不夠、目標針對性不強、休閑體驗性不高、市場推廣度不足、門票漲價、活動未真正使后溝人民受益、當地居民與旅游人民未實現和諧相處、交通落后、勞動力流失、服務水平低、服務基礎設施不完善、“智囊”團隊未能長效監管,適時規劃景區等原因,后溝古村之后的發展再次轉入低潮。
現今,游客住宿方面,榆次后溝古村景區內沒有正規的酒店,農家樂數量少而質量低,服務差,設施不完善但價格便宜,因游客減少,經濟利益少等原因而停止營業,剩余農家樂相對競爭壓力較小;旅游景點雜而亂,歷史文化或延伸價值低,路線尚待規劃,游覽時間短,旅游延伸產品少;除游客以外,古村的收入來源還包括來拍戲取景的劇組人員與來寫生或調查的老師與學生。現在游客一天只有不到百人,節假日略有增加,擺攤老人一天收入浮動在8~30元。
三、榆次后溝古村SWOT綜合分析
3.1 內部優勢
(一)優勢分析(Strengths)
(1)旅游資源獨特性。后溝古村在依山傍水,空氣清新,寧靜幽遠,自然生態情況良好的基礎上,具有獨特的物質文化,如獨特的民居建筑形式和獨特的佛、道、儒建筑,除此之外,后溝古村完好的保存了北方漢民族農耕文化和傳統的民風民俗,具有獨特的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
(2)旅游資源原生態性。后溝古村開發時間較晚,可開發空間較大,目前仍良好的保留著原生態的自然和人文風貌。
(3)旅游資源密集性。后溝古村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與壽陽縣相鄰,是山西中心腹地,總占地2000余畝,占地不大的古村落卻匯集了大量旅游資源,如傳統建筑、神廟系統、古排水系統等等,拿廟宇來說,方圓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村落有13座廟,供奉了18位神,資源密集性高。
(4)文化資源的再生性優勢。與傳統意義上的資源諸如煤炭、石油、鋼鐵、木材、建材、電力等硬性資源相比,后溝古村旅游資源是一種文化資源,其開發和再生產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種低耗能高效型的新興文化經濟形式。
(5)欠發達地區經濟后發的優勢。第一,鄉村旅游資源在旅游資源的開發方面積累了經驗教訓,有明顯的“溢出效應”,作為后來者,榆次后溝古村可以吸取教訓,借鑒經驗,進行模仿并創新;第二,后溝古村經濟不發達的局面使得后溝古村當地政府和民眾產生一種巨大的希望通過開發旅游資源,創新旅游產品,實現旅游經濟超常規、跳躍式發展的強烈愿望;第三,后溝古村由于開發較晚,工業化進程較滯后等原因,使得當地的人文景觀較完整地保留,生態環境得到較好的保護,從而為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劣勢(Weaknesses)
(1)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方面的劣勢。后溝古村占地面積小,人口總量少,本地市場規模有限,各項指標都較低,旅游產業發展的成本相對較高,不具有綜合比較競爭優勢。
(2)可進入性方面的劣勢。后溝古村地處山西腹地,遠離山西旅游資源的主要黃金旅游線。距離中心市場較遠,游客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都很大。且交通條件落后:通往古村的路況較差,客運班車往返只有一趟,相隔時間長,可承載游客數量低。
(3)旅游資源內涵開發不到位。后溝古村旅游資源的內涵挖掘不夠,產品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后溝古村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未能挖掘文化的內涵,產品依然停留在初級階段,旅游項目呆板,產品類型單一,民俗特色吸引力較小。
(4)古村基礎設施落后。后溝古村衛生環境差,古村牛棚馬圈、豬欄雞舍、工藝作坊等都應提高衛生標準,除此之外,后溝古村公共服務設施少,安全隱患不夠重視,接待能力差,承載能力低。
(5)資金和人力資源匱乏。后溝古村地理位置偏遠,經濟落后,導致旅游開發的資金投入較少,高層次、高水平的旅游規劃、開發和管理專業人才匱乏,現有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服務水平偏低。
3.2 外部因素
(一)機會分析(Opportunities)
(1)經濟大環境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鄉鎮網絡體系的完善,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客觀上有力地推動了文化旅游的發展,后溝古村旅游的發展。
(2)旅游業快速發展的機遇。后溝古村原生態的自然風光和充滿鄉土氣息的民族風情日益成為旅游者心目中的旅游熱點。民族文化旅游因其獨具的民族性、地域性、知識性、參與性等特點,較好地滿足了旅游者求新求異求知的心理,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3)鄉村旅游的發展機遇。2017年10月18日,黨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旅游是推進這一戰略重要途徑,后溝古村是山西古村落文化的代表,有更廣闊的投資空間、消費市場和難得的歷史機遇。
(4)“影片”效應的優勢。《抗戰奇俠》《大槐樹》等電視劇在后溝取景拍攝,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后溝的知名度。
(5)拉動內需的機遇。當今時代,旅游已經成為擴大內需的主要領域。國家為旅游業發展提供政策和資金的支持。
(二)威脅分析(Threats)
(1)旅游業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也威脅了后溝古村的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出掀起了一股 “鄉村”熱,各地都把旅游業作為其國民經濟的優勢產業或主導產業進行重點扶持和發展,旅游資源的相似性、旅游客源市場定位的趨同性、旅游產品的雷同性等,勢必加劇旅游產品的競爭。
(2)民族文化的原生性被扭曲的威脅。由于片面地追逐經濟效益,使得后溝傳統文化被舞臺化、商品化和媚俗化,民族文化的傳統氛圍被淡化,失去了自身獨有的文化魅力,破壞了文化的原生性。
(3)外來文化威脅。面對大量異地游客的涌入使得形形色色的外部信息、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文化活動沖擊著后溝古村的自然經濟、民俗文化藝術,加劇了本土原生態文化的變異和消失,嚴重危及本土原生態文化的生存。
四、榆次后溝古村發展建議
(一)旅游路線規劃
利用古村農林資源,走鄉村旅游路線,依托古村山地資源,走活力運動路線、整合周邊資源,走帶動化路線、加強節事活動,走市場化路線。
(二)旅游產品設計與開發
(1)采摘區(生態果園)。以目前生態果園為基礎,選擇果樹林,因時開發采摘園、因地制宜設立瓜果廊道。同時配套建立瓜果農事解說系統,進行現場農耕科教活動,定時播放采摘、銷售等信息;建立水果品嘗與交易場所,進行即時采摘、即時包裝、即時銷售。
(2)農家樂的重新規劃。通過提供人性化的服務、保證器具統一化、衛生安全化、菜肴本土化、質量標準化,突出后溝的風俗人情和深厚的傳統文化,打造特色美食、特色農家。
(3)開發特色文創產品。制作后溝特色文創產品,贈送景區優惠券,在特別時節提供優惠活動,鼓勵游客重復游覽,通過旅游者購買旅游特色文創產品分享旅行經歷,達到口耳相傳的宣傳效果。
(4)深化旅游供給側,推進“互聯網+”。積極推進“互聯網+旅游”形式,形成全新的鄉村旅游“智慧”服務。通過將景區介紹、核心景點導游詞利用線上、線下平臺,利用多媒體微信平臺和二維碼展示,便于游客隨時隨地了解景區。
(三)融入區域合作旅游環境,加大宣傳力度
加強與周邊景點合作、聯動發展同時,加大宣傳投入利用電視媒介、微電影、微視頻等宣傳后溝古村旅游。加大與省內各大報刊如山西日報、山西青年報、生活文摘報等合辦旅游專欄的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宣傳后溝旅游產品和線路。同時合理利用互聯網資源,根據游客的特點,選擇不同的媒介,設立古村自身的門戶網站,游客通過登錄微信客戶端掃描二維碼來了解古村的基本相關信息。除此之外,引入現代營銷理念。
旅游者是最大的宣傳團隊,搭建游客、企業、政府快速信息交換的信息平臺,鼓勵游客撰寫發表游覽體會與心得,是以游客帶動游客的方式宣傳古村旅游的最佳方式。大力推進歷史文化保護,按照點、線、面的思路,加強古村落的挖掘、梳理和保護,形成科學、系統的保護體制。充分利用古村的歷史文化價值,科學地發展文化旅游和古村落,實現古村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四)完善后溝古村落旅游的配套設施
推進后溝古村旅游道路建設、停車設施改造提升、垃圾和污水治理,建立健全住宿餐飲等旅游產品和服務標準、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后溝古村旅游發展建設等方面提出相關要求和支持;完善旅游路途中的休憩節點;增設路標與指示詞;完善的鄉村互聯網設施等等。
(五)強化后溝古村開發原則
后溝古村的保護原則應為整體性保護原則、風貌完整性原則和原真性保護原則。后溝古村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的地域建筑,我們應該正確處理好這一地區傳統的風貌保護和現代化經濟發展的關系,保持當地建筑風格的完整性。在后溝村的保護開發中,現有特色建筑風格和形式應予以完整保護,避免風格不協調的建筑物出現,保證建筑群體整體風格的和諧。要注重保護后溝古村的自然景觀、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
參考文獻:
[1]張建忠,劉家明,柴達.基于文化生態旅游視角的古村落旅游開發——以后溝古村為例[J].經濟地理,2015,35(09):189-194.
[2]張彰.村落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利益相關者——以山西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后溝村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08):144.
[3]肖瑤.山西省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研究[D].太谷:山西農業大學,2016.
[4]趙江瑩,毛彥斌.榆次后溝古村民俗文化遺產的SWOT分析[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8(S2):86-88.
[5]王新廣.后溝古村保護與開發的經驗[N].中國旅游報,2013-08-12(007).
[6]范任重. 山西后溝古村落的現狀和保護[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09.
[7]劉劍鋒.榆次后溝古村鄉村旅游發展調查與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1):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