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
摘要:國際電影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類資源不斷整合、各類產業進行融合,全球的各種電影節百花齊放又各有風騷,上海國際電影節(以下簡稱上海電影節)就是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電影節。本文嘗試探討上海電影節在全球國際電影節體系中的獨特文化定位與意義呈現。
關鍵詞:上海電影節;國際電影節;文化
如果說航天技術是人類科技的巔峰,那么電影則是人類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巔峰。在人類上萬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電影的誕生不過近百余年的事情。但無疑,電影是人類文明的璀璨之花。電影節就是這些璀璨之花集中綻放的節日。
一、亞洲電影的競技場與華語文化的張揚
作為亞洲三大A類電影節之一的上海電影節,是國際電影網絡中重要的節點。用荷蘭文化學者瑪麗德法克爾(Marijke de Valck)在《電影節作為新的研究對象》一文中認為:“電影節會以節點(nodal points)的形式呈現在起源歐洲的“成功”的電影網絡(cinema network)中。
作為亞洲電影節體系重要節點之一的上海電影節,其重要的意義就在于文化交流,挖掘歐洲和好萊塢以外的電影特別是亞洲電影,上海電影節在促進世界電影的全球化、民族性與多樣化的角色定位和戰略話語的基礎上,更彰顯了華語文化。“文化是無形的精神力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又是無處不在的,并隨時隨地左右著人們的行為,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讓國電影(亞洲)影走向世界,一直是上海電影節的潛在主題。這既是全球化語境中,“中國夢”文化復興、軟實力提升和市場開拓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華語文化”通過電影這一載體如何在世界文化占有更優更前沿地位的多元嘗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探討民族電影則不能離開國際文化互通的電影大環境,全球化這一媒介語境使得民族電影深深植根于地緣政治,電影節的歷史意義也體現在有全球化媒介文化導致的多樣性以及這些多樣性之間(電影)文化互通的意義探究。
歐洲三大電影節雖然代表傳統和某種“高貴”,但所謂藝術的電影面對全球化帶來文化霸權特別是好萊塢商業電影的沖擊,近年來,歐洲加大力度宣揚歐洲的各民族的藝術電影、試圖在政治層面與好萊塢商業大片進行抗衡,但好萊塢電影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就勢不可擋,相形之下,歐洲電影略顯“官輕勢微”。
對于上海電影節,其影響猶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之后,暫時而言,更無法對好萊塢電影進行力量懸殊的抗衡。只有“合縱連橫”,整合地緣資源,建立與亞洲其他電影節、歐洲電影節和好萊塢電影市場的直接聯系,才能逐步發展、擺脫“A級頭銜B級實力”的陰影、建立區域性國際影響力。所以,上海電影節的文化使命在于,讓華語(電影)文化從歐洲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的叢林里突圍,集聚本土的優質亞洲民族電影、建立深刻的文化辨識度,以繼承和新生的姿態在全球化語境中脫穎而出。
二、上海電影節展映策略
上海電影節設定了面向觀眾為導向、展介亞洲電影的策展策略,吸納來自亞洲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類型的電影作品,全球諸多各類國際電影節中,成為勾稽亞洲電影與世界觀眾的紐帶,更重要的是加持華語電影的話語權,通過年復一年的展映不斷地加深和提升。
上海電影節通過一整套遴選機制、電影放映及相關主題活動推動了這些亞洲電影走入國際視野。從第一屆開始,即遍遴來自臺灣、韓國和中國香港的優秀電影,這些來自亞洲各國的優秀電影通過上海電影節“你方唱罷我登場”。上海電影節也彰顯其獨特的切入視角,參展電影作品在地緣上擴展到包含從東亞各國及地區乃至歐洲的優秀藝術電影,展現了當今亞洲電影如何融入亞洲社會現實的藝術定位,以及亞洲電影與世界電影的橫向關聯。
三、期待“成人禮”的上海電影節
上海電影節通過電影節展映單元等一系列文化事件和主題活動使提升亞洲電影新作和新人在電影界乃至文化界的關注和地位。那些受益于電影節的電影新人則視電影節為提升自身實力和完成跨越的重要成長站點,反過來關注和提升電影節的聲望。
上海電影節從第一屆的懵懂問世至今,不斷發揮著平臺(亞洲電影人展示魅力的平臺)和橋梁(聯結亞洲和世界電影人)的作用,并成為電影節體系中不可替代的“華語文化”的標志性站點。證明電影節上的影片并不是稍縱即逝的浮光掠影,而是瞬息萬變的時代記錄者和悠悠歷史長河的反思者。上海電影節保持著生機勃勃和興趣盎然、保持著推陳出新和欣欣向榮。不再僅僅是電影人的一年“匯報演出”,不僅僅是一場“審美疲勞的西洋廟會”,而是作為新時代的文化使者,上向觀眾提供多為敵、多層次的文化體驗,創造著新的文化生態圈。上海電影節成為東西方文化自由交匯的節點,既回顧總結又推陳出新,將亞洲新影片與各個時代的舊作按照新的維度編排呈現、促進合作,譜寫著全球化語境下的當代“電影命運共同體”。盡管國際電影節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始,數量就不斷增加并且伴有同質化,但這一網絡體系卻并未崩塌。原因就在于不同電影節任務切割相對嚴格、相對分工明確。作為亞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之一的上海電影節,行使著其獨特的電影使命和文化價值:即“電影節能成為真正的華語文化代表、成為大中華區娛樂和文化交流的橋梁”。這一文化使命和市場定位是其他電影節所不能替代的。
四、結語
上海國際電影節作為旨在聚集世界優秀華語電影的公眾型電影節,雖然與歐洲傳統三大 A 類電影節(戛納、威尼斯、柏林)的國際聲望及其龐大且嚴密的組織體系不可同日而語,再加上資歷尚輕、宣傳乏力等因素,導致在大中華區乃至亞洲影人心目中的認可度可能尚不及東京國際電影節。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諸多“一帶一路”項目的落地實施,上海電影節在“合作共贏”、共建多元“電影文化生態圈”的層面上,必將不斷促進華語區電影文化產業繁榮,提升電影格局,助力國家文化戰略實現,成為華語電影的文化使者,讓華語電影在世界舞臺上熠熠生光。它值得中國影人、中國政府、中國民眾的持續投入和參與。
參考文獻:
[1]Marijke de Valck瑪莉·德·法爾克.電影節作為新的研究對象[J].電影藝術,2014(05):108-118.
[2]朱新光,蘇萍,中亞軟權力與中國的戰略選擇[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9(3):29.
[3]朱靖江.我們還需要電影節嗎?[J].中國新聞周刊,20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