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根塔娜
摘要:心身醫學是越來越受到關注、并迅速發展的一門醫學學科。心身醫學是一門以整體的人為對象的交叉邊緣學科,研究人類疾病發生、發展和治療過程中,軀體與心理、社會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與傳統的醫學模式只注重疾病(身體問題)不注重人(情緒、人文、社會環境)不同,也不同于純心理模式,只注重心理而不關注軀體問題。
關鍵詞:淺談;心身;醫學;幾點;認識
一、學習心身醫學的意義
(1)學習心身醫學,有助于讓你成為名醫。凡是臨床上病人多的內外婦兒科醫生,往往都是了解或掌握心身醫學的醫生,因為他們關注了患者的心理狀態,并在治療中增加了相關治療技術,讓病人的療效更好,因而受到了病人的愛戴,成為了相關領域的名醫。
(2)學習心身醫學,有助于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心身疾病患者往往是醫療資源的極大使用者,因為疾病久治不愈,患者往往反復就醫,反復檢查,這些不必要的就診和檢查,占用了有限的醫療資源,使那些真正需要就診和檢查的患者受到了影響和耽誤。
(3)學習心身醫學,有利于緩解醫患矛盾。老百姓往往只認一個理,就是我花了錢,病就應該能夠好轉或治愈。如果你不懂心身醫學,對一個心身疾病患者,反復檢查找器質性病因,盲目使用藥物治療,必然是徒勞的,這樣他們花了錢,病治不好,極有可能產生醫患矛盾。
(4)學習心身醫學,有利于醫療管理。如果你學了心身醫學,你就了解了一些病人久治不愈的原因,知道了一些醫療糾紛的根源,你就不會隨心所欲地作出一些管理決定,如平均床位使用率低扣獎金,病人的無理糾纏而處理醫生,醫務人員的過度勞累導致的工作效率下降等。相反,你利用好心身醫學知識,就可以大大提高你的管理效率。
因此,現代醫療需要心身醫學,發展心身醫學又有助于緩解人民群眾日益增大的對健康生活的需求與醫療資源短缺的矛盾。
二、中國心身醫學的發展
心身醫學科學體系確立于20世紀30年代,1935年美國精神病學家、心身醫學的開拓者之一鄧伯吸納了德國精神醫師亨羅斯于1818年提出的“心身醫學”的概念,在他的領導下,出版了《美國心身醫學雜志》,心身醫學學科體系就此建立。
近代,西方醫學傳入我國,但是相比臨床疾病,僅少數醫院有專職醫務工作者從事心理疾病診治工作。亦有個別醫學院開設有關課程。當時,曾錯誤地將西方心理學當作資產階級的東西,把心理測驗、心理治療當作唯心主義的東西而“打入冷宮”。直至1958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與北京醫學院精神科合作,對為數眾多、久治不愈的神經衰弱患者開展了以心理治療為主的綜合療法。還將該療法應用于高血壓、潰瘍病等心身疾病,都獲得了顯著療效。
在“ 十年動亂”期間,心理學和心身醫學遭到了嚴重摧殘,全國唯一的心理研究所被解散,心身醫學工作被迫停頓達8年之久。直到1976 年以后,心身醫學工作才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陸續開展。1979 年在天津舉行了中國心理學會第三屆學術會議,并正式成立了醫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從此,心身醫學事業在全國范圍蓬勃發展。1981年,我國衛生部與世界衛生組織協作,舉辦了精神病學教學工作講習班,介紹了行為科學和心身醫學課程,增加了精神病學教學大綱中的心身醫學內容。1986 年,中國心身醫學委員會成立。1987 年創辦了《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其后,舉辦了多次全國性心身醫學學術研討會,推動我國心身醫學向前發展。
心身醫學是一門交叉性的學科,其包含了豐富的心理學內涵,心身醫學在我國的本土化發展中,中國的學者逐漸發現,中醫學就是一門心身整體的功能醫學。中國中醫科學院的趙志付教授認為心身醫學與中國的情志致病、心身并治思想有驚人的一致。1988年趙教授參加了第二屆全國心身醫學學說研討會暨中國心身醫學會成立大會(泰安)。此次會議中醫界人士共同發起成立中醫心身醫學學組,趙教授被選為組長并任中國心身醫學會常委。中醫心身醫學從1988年開始正式成立了研究學組。1994年,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成立,心身醫學分會是中華醫學會的二級學會,與內科分會、外科分會等并列。該分會在成立以后的近十年里開展了大量的學術活動,召開了十幾屆全國學術年會,與會人員涉及到臨床內、外、婦、兒、皮膚、耳鼻喉、眼等各科醫務工作者以及各種醫學工作者,推動了我國心身醫學的發展。
三、充分認識新的醫學模式
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已逐漸取代了舊的醫學模式,新的醫學模式認為每種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都與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有關,但三者在不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相同的。人類疾病是有機體的、自然的、社會的和文化的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種表現,是與環境關系不協調的結果。只有對人類疾病的本質有深刻的了解,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有充分的認識,重視環境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才能自覺主動地在護理實踐中做好心身整體護理。
四、充分運用心理學
在新的醫學模式中,心理學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分治療七分護理” 也足以說明這個道理。心理護理不同于一般的臨床護理,它是運用心理學原理治療患者的疾病。其特點在于通過護理工作者的態度、言語、行為有意識地影響病人的感受和認識,從而改變病人不良的心理狀態和行為,進而達到防病治病,加速康復的目的。
五、廣泛運用倫理學
倫理學作為一門道德力量,對護理效果產生重大作用。臨床護理既是一個“藥治”過程又是一個“心治”過程。心理學是通過觀察,研究患者的心態進行護理,而倫理學則是通過道德發揮作用,即通過護理人員表現出來的高尚道德影響病人的心態,使病人感到自己處在一個良好的護理環境之中,從而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六、加強心身兼護提高護理質量
舊的醫學模式把疾病看成是單純的軀體性病理表現,對病人的心理活動作用和影響并不重視,追求的只是患者的軀體健康。反映到護理工作上,則是以疾病為中心開展的一系列工作。這種護理模式,忽視了病人的精神健康。新的醫學護理模式,把環境、心理、生物和社會因素在疾病發生過程中的影響加以認真分析,并施以心身兼護。
心身兼護存在著對立統一的辨證關系。說它們對立,因為各自存在著既否定對方的健康因素,又包含著消除對方的疾病成分。說它們統一因為它們統一于病人的治療與康復之中。“心”與“身”這兩種護理配合得越默契,運用得越自如,越能提高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