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梅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歷屆國家領導人十分重視人民的健康,他們的健康觀思想離不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引領,并蘊含在諸多的國家政策中。對歷屆領導人的健康觀研究,有助于深入的理解“健康中國”戰略的形成,有助于理解各項衛生事業的實施。
關鍵詞:健康;衛生事業;全面發展
過去人們認為健康的定義是身體沒有疾病,但隨著認識的深入,健康的概念不再僅限于感性層面,而是上升到一個更加理性的概念層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解釋:健康不僅指一個人沒有疾病或虛弱的人,也指一個人的身體、心理和社會福祉。最新的健康概念呈現為思維立體的,涵蓋了生理、心理、社會、道德四個層面,這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對傳統健康概念的理解。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健康是人生命之所系,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基礎養分,對中國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直接影響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健康中國”戰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將保障人民的健康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醫藥衛生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的醫藥衛生服務體系,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疾病防治能力,實現了我國醫療保障發展的廣大和深度擴張,我國衛生領域科技水平得到了提高,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延長了人均預期壽命,這些成就離不開黨中央以幾代領導人為核心的正確思想指導。新時代,在實現中國偉大復興中國夢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要在幾代國家領導人健康觀的正確引領下,不斷推進“健康中國”夢的實現。
一、鄧小平的健康觀
(一)體現在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中
鄧小平同志始終站在群眾立場,設計和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制定和實施圍繞人民群眾利益的政策。鄧小平指出:“按照歷史唯物主義,正確的政治領導的結果,歸根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改革是發展的動力,各項政策規章制度的制定、提出和實施是建立在為實現人民利益要求基礎之上。鄧小平還指出:“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之后,必須努力發展生產力,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從中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經濟發展是實現人民利益的前提,實現人民利益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后備保障,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全民身心健康是人民利益得到提高的重要表現。
(二)體現改革初期的衛生工作事業中
鄧小平同志高度重視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的健康事業,他認可衛生事業在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特殊性,必不可少性和不可替代性。健康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目標,是政府實施的社會福利事業。鄧小平同志不僅重視各項事業(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比例關系,而且注重協調經濟發展和教科文衛的比例,大力增加了教科文衛的費用。并在后續的經濟發展中提出要盡可能地持續發展教科文衛事業。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黨和政府更加重視衛生經費投入。1997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更加明確:“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衛生部門的投資必須逐年增加,增加率不低于財政支出的增長率”。
(三)體現在對各行各業勞動者的關懷中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大搞經濟建設,需要各種人才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中,為實現國家和社會經濟的目標共同奮斗。鄧小平同志是個愛才惜才的領導,他曾經說過,“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和人才,反對不尊重知識分子的誤解。”鄧小平在1980年3月12日中央軍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指出:“軍隊醫院也可以實行醫務人員的制度,定技術職稱”。
鄧小平同志不僅重視醫學人才尤其是醫學科研人才對于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作用,更重視培養和支持醫學科研,切實關懷醫學科研工作者,體現了其對醫學科研的理性認同和情感認同,例如除工資住房等福利外,也注意關懷其健康狀況,要積極地為其創造條件。鄧小平還要求所有的黨員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為預防疾病的傳播,創建良好地群眾生活環境,鄧小平倡導了廣泛的愛國衛生運動。
二、江澤民的健康觀
(一)體現于“三個代表”思想中
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僅豐富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的健康理論,而且為中國的衛生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合規和檢查標準。實施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旨在通過提高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馬克思曾經強調人民在生產力的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人民的利益應該是每個共產黨人的最終價值追求。江澤民同志關于“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不僅要求在國家的一切工作中實施,而且要結合具體的現實,它已被用于識別各種問題,并提供標準的合規性,以有效解決人民的關切。
(二)豐富了衛生事業的基本內涵
江澤民提出并深刻的闡述了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進一步發展和深化了鄧小平同志三個有利于人民的要求。社會主義離不開人的全面發展,“我們現在所建設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所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關注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時要注重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即必須努力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他強調一切工作歸根到底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保證人民的全面發展。江澤民結合20世紀初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將全面發展觀的思想融入進全國的健康衛生事業建設中。
(三)重視開展健康教育
江澤民非常重視健康教育,他將健康教育視為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要繼續在群眾中開展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普及醫療衛生知識,教育和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他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倡導學校教育要重視學生健康,也要關心廣大農民的健康和教育問題,1999年10月他《中國農民基本常識讀本》序言中提出,在對農民進行科學種田等知識宣傳時,要求結合農村的具體實際來進行衛生保健知識的宣傳。即學習“衛生保健計劃生育、環境保護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識”,是對健康教育在我國經濟建設和現代化進程中的進一步認識,目的是為了幫助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樹立更加正確的健康觀念,強健其體魄,提升其整體素質。
三、胡錦濤的健康觀
(一)體現在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之中
在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上,胡錦濤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建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簡短的一些話,我們可以理解為要求人與社會、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要素的協調發展,是一個新型整體綜合的全新發展要求。其內在價值訴求是要把可持續、全面、協調作為發展的追尋,強調發展的科學性要求和標準,強調關注發展帶來的人口、環境、資源等衍生問題,要求關注人民群眾的健康問題和生活狀況。
“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不僅要求重視人的生存問題,而且要重視創建或者改善人生存所需的自然條件、物質條件和環境。人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的健康狀況對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過去,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為第一要務,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忽略了對人民群眾和自然環境的關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比較解放前雖然得到了大大地提升,但整體狀況不樂觀。但是,科學發展觀倡導“五個統籌”,尊重人和自然,尊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體現在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中
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改革離不開社會經濟的進步,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參考前蘇聯的醫療預防和保健體系建立了我國的醫療保健體制,以預防為主體,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醫療服務需求。1987年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進一步發展了醫療衛生事業,改善了醫療服務硬件設施,提高了醫療服務技術水平,但由于國內運作的市場化,趨于追逐經濟效益,使得醫療衛生事業漸漸偏離了應有的公益性。但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在2006年左右逐步開始,政府增加了投入,采取了綜合配套的措施推進改革。2006年10月23日下午舉行的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體學習會議強調,“醫療衛生事業是造福人民的事業,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是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成千上萬家庭的幸福,也關系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這進一步加深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思想指導下對醫療衛生事業的認識,促進了中國健康衛生事業的發展。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在2003年得到進一步規劃,重點放在城市,2006年開始逐步擴大到農村,2007年,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項目正式啟動,重點是城鎮。2009年,國務院正式宣布了新的醫改方案。這些文件、措施的出臺,不僅說明我國的衛生事業公益性進一步得到重視,也意味著某些影響健康產業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備受關注,取得了顯著成效。
四、習近平的健康觀
(一)體現在對健康的認識中
習近平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習近平主席將人的健康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關聯起來,他認為人的健康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身體上的健康,沒有大疾病、惡疾病的困擾,身體的健康是生活的動力,不僅包括人自身生理機制的良性狀態還包括人維護這種狀態的能力。習近平非常重視人民的身體健康,他提出“全民健身”的號召,動員廣大人民群眾走出戶外,強健體魄。另一個是心理方面的健康,指的是精神層面的良好狀態,無重大的心理問題,對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生活的態度是積極向上的,他提出“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良好地精神狀態,能極大地激發人的智慧和潛能,產生巨大的力量,從而克難制勝,成就大業”,只有人民的身體素質和精神生活水平都改善達到,小康生活才能稱的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為此,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于2016年正式提出了要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規劃,將實現全民健康的目標提升為國家的戰略高度。
習近平還非常重視道德健康,他指出“人而無德,行之不遠,沒有崇高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能力中的道德素質不應該被忽視,更應該得到重視。
(二)體現在新時代各項目標的實現中
(1)隱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期目標中
十九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之后,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提前實現。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黨提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從中可以看出,全面的小康社會建設不僅要使諸多要素(社會、政治、文化、經濟、人民、自然等)的各自得到發展,而且應是整體和諧的綜合發展狀態。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隨著精準撫貧的繼續推進和“鄉村振興”戰略、“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進一步實施等等,國家為實現這個目標正緊鑼密鼓的將重點幫扶對象轉移至相對落后的廣大農村和農民身上,政府不僅致力于要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也努力提出各項政策要切實提高對農民的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等等。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提出“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向善向上,國家必將生機勃勃、走向繁榮富強。”這是站在國家的層面上將人民的健康與國家強國目標的實現關聯在一起,為實現全民健康賦予了國家乃至整個社會的期許意義,為此,一系列致力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措施加緊被實施著: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進一步完善婦幼保健服務、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創新食品藥品監管方式、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場所和設施等等。
(2)隱含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習近平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提出了上述重要結論,他將實現人民幸福安康,中國強盛繁榮作為國家奮斗的目標,進一步詮釋了人民和國家的內在聯系。中國夢與人民健康夢息息相關,身心都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強的人民既是推動中國夢實現的主體,也是未來享受中國夢實現的主體,人民的“雙主體”身份深刻的詮釋了人民是國家主人翁內涵,也為國家一切的工作方針要有利于人民的利益和健康、以及培養新型人才提供了思想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