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
摘要?以衢州坑西淺灘濕地為例,經現場多次踏查和植被、水文調查,對比分析地形、地貌測繪圖紙,結合現狀植被、水文等條件,從景觀空間安全格局構建、鄉土植被的生態修復、工程技術輔助手段3個方面論述了淺灘濕地的生態修復設計,再現優美的自然環境,也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游憩場所,對這類淺灘濕地的生態修復和景觀設計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濕地;生態修復;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S18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16-008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6.025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cological?Restoration?Design?of?Shoal?Wetland—Taking?Kengxi?Wetland?in?Quzhou?as?an?Example
LI?Gen
(Suzhou?Fengqiao?Construction?Engineering?Co.,?Ltd.,?Shanghai?Branch,?Shanghai?201103)
Abstract?Taking?Kengxi?shoal?wetland?in?Quzhou?as?an?example,?through?several?times?on?site?investigations?and?vegetation?and?hydrological?investigations,?the?topographic?and?geomorphological?survey?papers?were?compared?and?analyzed.Combined?with?the?current?conditions?of?vegetation?and?hydrology,?this?paper?discussed?the?ecological?restoration?design?of?the?shoal?wetland?from?three?aspects?of?landscape?space?safety?pattern?construction,?ecological?restoration?of?native?vegetation?and?auxiliary?means?of?engineering?technology,reproducing?a?beautiful?natural?environment,?it?also?providing?a?good?recreation?place?for?people.?It?has?certain?reference?and?reference?significance?for?ecological?restoration?and?landscape?design?of?such?shoal?wetlands.
Key?words?Wetland;Ecology?restoration;Landscape?designing
淺灘濕地是由陸生生態系統向水生生態系統的過渡地帶,是十分脆弱的生態敏感帶,也是重要的環境資源,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1]。近年來,隨著工程建設、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很多淺灘濕地的生態景觀空間安全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生態功能面臨退化[2-3]。通過生態技術和工程技術的方法,對退化或污染的灘涂進行修復和重建,恢復原有的生態結構和功能,對于灘涂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
坑西淺灘濕地位于衢州市柯城區,九景瞿鐵路、G320(馬車里大橋)貫穿其中,將濕地劃分為南段、中段和北段,周邊為居住區及工業園區,北段有污水排入濕地。受過境高架橋及居民活動、土地開墾等影響,以及工業區污水不定期的排入,濕地生態環境遭受較大程度的破壞,需要人為干預,恢復其原有的生態結構和功能。該研究案例中運用規劃設計、景觀生態學等原理,采用生態技術手段,輔以工程技術手段,旨在恢復坑西淺灘濕地的生態功能,發揮其應有的生態效益。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坑西淺灘濕地自然形成的森林群落,劃分為保育區。群落結構上層為大喬木楓楊、杞柳、烏桕等,下層為葎草、活血丹、吉祥草(Reineckia?carnea)、苔草(Carex?tristachya)、紫芋(Colocasia?tonoimo)等植物,層間有藤蔓植物,群落內有枯木倒伏,并伴有天然形成的林窗。灘涂卵石灘上,生長有紅蓼、狼尾草、蘆葦等植物,這些植物有一定的固土能力,并且繁殖和恢復能力強,建議原狀保留。灘涂內洼地生長有青葙(Celosia?argentea)、紅蓼、狼尾草等植物,可適量補植荷花(Nelumbo?nucifera)、睡蓮(Nymphaea?tetragona)、茭白(Zizania?latifolia)、蘆葦等植物。種植有農作物的地塊,土壤深厚、肥沃,較少受到水淹,汛期淹沒時間很短,可種植耐水淹的觀賞草。由此形成以低矮草本植物為基底,森林群落為斑塊,水系和倒木為廊道的島嶼生態系統,在不影響行洪安全的前提條件下,形成生態系統復雜、生物多樣性豐富、景觀風貌多樣化的淺灘濕地。
3.2?鄉土植被的生態修復
坑西淺灘濕地因其特殊性,衢州當地的很多鄉土植物并不適用這片土地,經年累月的自然選擇,讓其中的楓楊、杞柳、烏桕等樹種在這里生根發芽,并形成茂密的森林群落。因為濕地會經常性地受到水淹,物競天擇,場地內留存的地被植物多為耐短期水淹的狼尾草、牛筋草、紅蓼、青葙、葎草、活血丹等。
植物風貌控制上,南段突出自然教育功能,中段采取生態保育措施,北段營造低成本、低維護花海景觀。南段洼地深挖成塘,種植蓮藕、菱角(Trapa?bicornis)、水芹(Oenanthe?javanica)、莼菜(Braseniaschreberi)、茭白、芡實(Euryale?ferox)、荸薺(Heleocharis?dulcis)、慈姑(Sagittaria?sagittifolia);原有溝渠疏浚連通,邊緣種植花菖蒲(Iris?ensata)、梭魚草(Pontederia?cordata)、燈芯草(Juncus?effusus)等耐水濕水生植物;陸地部分,保留原有楓楊、香樟、杞柳、剛竹、楊樹等喬木,地被種植耐水淹的綴花草坪[混播百喜草(Paspalum?natatu)、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大濱菊(Chrysanthemum?maximum)、天人菊(Gaillardia?pulchella)、婆婆納(Veronica?didyma)、活血丹(Glechoma?longituba)等]。中段以生態保育為主、生態修復為輔,保護原有的灘涂森林群落的基礎上,人工干預加速開荒地的生態演替進程,形成旖旎、自然的灘涂風光。群落建群種為高大的楓楊,伴生有杞柳及少量的烏桕、構樹,層間植物為藤本類,地被植物主要為葎草,亦分布有苔草、活血丹、紅蓼、狼尾草等。零碎小斑塊之間補種楓楊、杞柳,使其形成整體性較強的大斑塊,增強其生態功能。大片開荒地種植綴花草坪、觀賞草組合,為水禽類、兩棲類、嚙齒類、鳥類等提供棲息、繁殖、隱匿場所,完善、豐富生物鏈。北段面積較大,森林群落組成為烏桕+楓楊+杞柳+構樹,集中連片,面積占比約30%。其他地塊均被開墾為耕地,內有季節性河流(水位高時與主河道貫通,干旱季節成洼地或旱地)貫穿其中,工業區及村莊污水從濕地北段與堤壩間匯入主河道。大塊耕地整改為低成本、低維護的花海景觀,園路貫穿其中,使游客流連忘返。
3.3?工程技術輔助手段
3.3.1?內河道疏浚。
坑西淺灘濕地原本水網縱橫,后經歷農墾階段,原生植被遭破壞,裸土多,經洪水沖刷,部分內河逐漸淤填,形成季節性河流。經多次現場踏查,模擬繪制歷史水網系統。該研究生態修復設計,以歷史水網為藍本,疏?,F狀河道,使內河與外河貫通,內河死水變活水,完善生態?系統。
3.3.2?濕地泡構建。
坑西淺灘濕地中,原有洼地較多,部分被村民開發成水稻田,部分澇時成塘,旱時成泥沼地。該研究生態修復設計,充分利用現狀低洼地,挖掘成永久性生態塘,并設置木床石塊等營造不同的生存環境,模擬自然環境中此類水體的生境特征,使其成為魚類和小型水生生物的棲息地,并成為林中小型獸類的飲水以及覓食場所。
3.3.3?駁岸設計。
坑西淺灘濕地現狀駁岸多為自然駁岸,部分被開墾為耕地的駁岸,土層深厚,容易受到洪水沖刷,造成水土流失。根據駁岸所處位置及環境條件,駁岸處理方式可分為拋石駁岸、生態溝駁岸、自然草坡入水駁岸、杉木樁駁岸??游鳒\灘濕地南段直接面臨洪水沖刷的危險,駁岸處理方式宜采用大塊拋石駁岸,降低洪水對土壤的沖刷力度,防止水土流失??游鳒\灘濕地新疏浚的內河水系兩側,宜采用生態溝駁岸,水流沖刷力度小,水淺,易于植物及魚類、兩棲類動物生長??游鳒\灘濕地與堤壩之間,現狀有3~15?m寬河道,水流緩慢,駁岸邊上現狀植被生長良好,宜采用自然草坡入水駁岸??游鳒\灘濕地北段,洪水季節會回流,存在沖刷,與南段比較,力度較輕,宜采用杉木樁駁岸。
4?結論與討論
坑西淺灘濕地南段、中段、北段風貌各有不同,又連為一體。各段所處位置不同,環境條件各異,該研究案例因地制宜,南段突出自然教育功能,中段采取生態保育措施,北段營造低成本、低維護花海景觀。修復了坑西淺灘濕地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為當地市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體驗野趣、欣賞優美景觀的場所。此次淺灘濕地生態修復設計對項目地原風貌的保護、修復具有重要的意義,也為此種類型的淺灘濕地的生態修復提供了一個范本,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在保育現狀森林群落的同時,通過補植楓楊、杞柳、烏桕等鄉土樹種,形成更大的森林斑塊,發揮其生態效益。林草結合,為鳥類、兩棲類等動物提供棲息、繁衍、生存的場所,同時也增添了野趣。地被植物選用紅蓼、活血丹、狼尾草、石菖蒲(Acorus?gramineus)、姜花(Hedychium?coronarium)、莢果蕨(Matteuccia?struthiopteris)等以適應濕地中陰、濕等不同生境,水生植物選用蘆葦、蘆竹(Arundo?donax)、再力花(Thalia?dealbata)、香蒲(Typha?orientalis)、燈芯草、荷花、菱角等豐富生物多樣性、呈現良好的景觀效果,穩固濕地生態系統。
通過河道網絡體系的疏浚、貫通,打通脈絡,加強與外界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可以使濕地煥發生機。拋石駁岸、生態溝駁岸、自然草坡入水駁岸、杉木樁駁岸這4種駁岸處理方式,穩固濕地邊坡,易于植物生長,造價低廉,生態環保。
該研究采用生態保育、適量補植措施以及低成本、生態、環保工程輔助手段,對同類濕地的生態修復設計具有積極的借鑒、參考意義,同時,具體化的植物品種、工程措施也存在地域局限性。鹽沼濕地、被污染的濕地、海濱濕地等其他類型的濕地,也需要根據其具體的環境狀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植物、微生物、工程技術等措施[7-10]。濕地的生態修復不僅需要前期的規劃、設計指導,也不是一個階段的建設就能徹底解決問題,更需要持續不斷地跟進、研究和調整[11-12]。
參考文獻
[1]?燕艷.中國濕地簡述[J].生物學雜志,2002,19(6):59-60.
[2]?周在明,楊燕明,陳本清.灘涂濕地入侵種互花米草植被覆蓋度的高空間分辨率遙感估算[J].生態學報,2017,37(2):505-512.
[3]?王文君,黃道明.國內外河流生態修復研究進展[J].水生態學雜志,2012,33(4):142-146.
[4]?董哲仁.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J].水利學報,2003(1):1-6.
[5]?葉郁.寧波大目灣景觀水系棲息地修復的低技生態工法研究與實踐[J].動感(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筑),2015(Z1):99-103.
[6]?張敏秋,張君偉,楊文明.生態工法在北京涼水河干流綜合整治工程中的應用[J].海河水利,2009(5):72-73.
[7]?王卿,汪承煥,黃沈發,等.鹽沼植物群落研究進展:分布、演替及影響因子[J].生態環境學報,2012,21(2):375-388.
[8]?熊瑤,楊云峰.天然類城市濕地恢復與重建策略:以蕪湖大陽垾濕地公園建設為例[J].林業科技開發,2014,28(1):133-138.
[9]?羅新正,朱坦,孫廣友.松嫩平原大安古河道濕地的恢復與重建[J].生態學報,2003,23(2):244-250.
[10]?張明祥,劉國強,唐小平.濕地恢復的技術與方法研究[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9,5(3):12-15.
[11]?崔保山,蔡燕子,謝湉,等.濕地水文連通的生態效應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52(6):738-746.
[12]?趙進勇,董哲仁,孫東亞,等.河流生態修復負反饋調節規劃設計方法[J].水利水電技術,2010,41(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