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明 陳碧 謝濟運
摘要?新工科建設對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起到促進和支撐作用。從食品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亟待創新的內在需求和地方應用型本科教育定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改革需求出發,探討了國內外高校應用型人才協同培養模式,構建了“以新工科建設理念為導向”的協同培養師資、共建實訓基地、共育人才、共管教學、能力導向評價和“五新教育模式”育人的食品應用型人才校政企協作培養模式,創新和豐富工程教育的模式和內容,以期提高食品產業和產業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助力食品領域高等教育強國建設。
關鍵詞?新工科;食品類;校政企;協作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16-026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6.07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Construction?of?College?government?enterprise?Collaborative?Training?Modelfor?Food?Applied?Talentsunder?the?Concept?of?New?Engineering
WANG?Xiao?ming,CHEN?Bi,XIE?Ji?yun?(College?of?Food?&?Biochemical?Engineering,Guangxi?Science?&?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Laibin,Guangxi?546199)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new?disciplines?plays?an?important?role?in?promoting?and?supporting?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serving?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nd?industrial?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Starting?from?the?inherent?need?for?innovation?in?the?training?mechanism?of?food?applied?talents?and?the?reform?demands?of?localized?application?oriented?undergraduate?education,?this?paper?probed?into?the?collaborative?training?model?of?applied?talents?in?domestic?and?foreign?universities,?and?constructed?“a?new?engineering?construction?concept?oriented?model”.?The?collaborative?training?modelof?teachers,?training?bases,?talents,?teaching?co?management,?ability?oriented?evaluation?and?“five?new?education?modes”?for?food?application?oriented?talents,?college?government?enterprise?collaborative?training?model?were?constructed,the?model?and?contents?of?engineering?education?were?innovated?and?enriched,so?as?to?improve?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of?food?industry?and?industry?talents,?and?help?the?construction?of?a?powerful?country?of?higher?education?in?the?field?of?food.
Key?words?New?engineering;Food;College?government?enterprise;Collaborative?training;Model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新工科理念主張轉變工科人才培養導向,優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完善人才“興趣—引導—創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搭建共享型協同育人實踐平臺,立足國際標準塑造工程教育國際競爭力。食品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應從學科為導向轉變為以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為導向,使多學科交叉跨界融合,支撐引領食品產業的轉型升級[1]。將食品產業的生產現狀和生產技術的發展成果以及食品行業對人才培養的最新要求引入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設中,創建適應食品行業發展需要的教學資源。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廣泛搭建見習實習和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引導食品類專業學生參與校級、省級、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創新創業賽事活動,在各級部門的支持下建設創業孵化基地,促進校政企緊密結合,推動產學研到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無縫銜接。建立跨學科交融的組織協調機構,組建產業化學院等,突破機構或部門的藩籬,構建跨學科、專業、機構交叉協同培養食品類新工科應用型人才體系。優化校政企協同育人組織模式,整合科研院所、政府職能部門、生產企業和行業優勢資源,完善教研結合、學產融合、精準培養、按策供應、校政企合作的協同育人模式,創建常規教學、見習培訓、聯合研發、掛職實習、技術交流、創新創業一體化共享型協同育人實踐平臺。充分研究國際食品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趨勢、新策略和新手段,吸取精華,并加以創新改革,制訂適合我國食品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將中國理念和標準轉化為國際理念和標準,使我國食品工程人才教育與發達國家同步領跑[2]。
1?食品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亟待創新
首先,國家“十三五”期間全面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以高技能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產業快速轉型升級,改造提升傳統食品產業,大力發展高技術食品產業,提升食品產業競爭力,加快食品行業高素質人才培養顯得更加重要[3]。其次,積極發展食品、糧油加工、優質飲料及酒類制造等重大產業,著力發展果蔬、肉禽、水產品、乳品等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建設農副產品原料基地、農產品加工基地、食品制造產業園區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國內培養食品類高素質實用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明確,缺乏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因此亟需探索研究培養擁有系統理論知識、能解決實際技術問題、懂現代企業管理的“理實一體化”應用型人才的有效方式。
食品類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必須充分考慮社會需求,結合崗位要求和未來發展為前提,以“精準培養、必需夠用、夯實基礎、國際接軌、前沿教學”為原則構建課程體系,以職業崗位要求組織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專業理論和技術發展前沿,通過對食品高新技術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重要技術崗位的真實環境、真實項目的學習和實習鍛煉,讓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和技術,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實用技術,培養出優秀的食品行業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生產者和創造者。因此,迫切需要高等院校、政府職能部門、行業企業通過資源的共享和整合,改革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創新和構建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協同培養模式[4]。
2?地方應用型本科教育定位應用型人才培養
2015年10月,教育部聯合多個部門發文《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文件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企業對技術和管理人才的素質條件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細化,而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同質化”現象嚴重,導致畢業生難就業和企業難選聘到合適的人才。主要表現為生產管理和技術一線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緊缺,歸根結底是人才培養方式、標準、結構和質量不能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5]。在新工科建設中,不應以同一標準或步調要求所有高校,各高校應從各自優勢出發,在新工科建設中找準目標和定位,把握新工科建設的大方向,才能創造實效。推動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為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校,必須圍繞各地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實施教育創新、模式創新和人才驅動發展,立足特色人才培養和特色產業研發這兩個著力點和突破口,深化校政企合作的領域和深度,不斷增強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企業技術進步服務的?能力[6]。
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中期評估情況來看,參與工程教育培養計劃的高校通過與行業企業建立聯合培養人才新機制,改革和創新了工程教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掛職鍛煉、崗位培訓、訪學交流和跨界學習逐漸培育能夠勝任高水平應用型工程教育教學的專業師資隊伍。通過貫徹實施規劃綱要,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校政企緊密合作機制,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7]。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教育的重點,應以為社會培養合格急需人才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走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發展道路,為新時代經濟社會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在食品類應用型人才培養上,以服務食品產業科學發展、加快食品工業建設為宗旨,通過深化校政企合作內涵,加強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相結合,找準專業與合作單位的利益共同點,實現互惠互利和合作共贏的目標,為區域食品關聯產業發展服務。培養掌握食品生產工藝、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監管方法和新品研發的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面向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食品檢測企業、食品科研院所、政府職能部門,培養具有“深理論、強技術、會操作、能合作、懂管理、善經營”和良好職業道德與創新精神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3?國內外高校應用型人才協同培養模式分析
高校開展校企協同培養應用型工程技術人員需要解決兩大難題:一是要激發企業和政府職能部門深度參與的動力;二是高校人才培養要與企業和政府職能部門形成有效對接。承擔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校、企業和政府職能部門,要各自發揮好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密切合作,建立長效機制[8]。為提高學生的工程應用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必須改革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對實驗實踐內容和方式進行相應調整,大幅增加開放性實驗以及企業現場實踐能力的培養[9]。應多形式聯合工程界深度參與、多途徑完善工程教育師資隊伍、多模式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多渠道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等方面入手,探索建設協同性、開放式、競技式、立體化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體系[10]。校政企協同中高校應按照市場規則準確研判行業企業需求,找準利益交叉點,從理念育人、實踐育人、項目育人和科研育人等入手,積極拓展校政企協同育人的有效途徑,激發行業企業深度參與,通過成立校企協同組織領導機構,改革和完善課程體系,實現人員雙向互動,學生一邊在企業實踐一邊在校學習等方式,探索校政企長效協同育人新機制[11]。
協同育人模式多樣化的實施策略和途徑[12]包括:一是有關單位負責人或主管部門負責人廣泛深入溝通協商,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做好頂層設計,整體推進;二是排除干擾,增進互信,找準和不斷擴大利益共同點,通過健全制度、有效管理,構建長效協作機制;三是各方建立協作基金,增加有關預算,保證協作有資金支持,通過項目支持和資金投入以及整合相關資源,實現各方協同育人有效開展;四是抓好“雙師型”“外聘”“兼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五是結合食品類學科專業特點,找準定位,采用適宜的協同育人模式,分步推進。例如,南通大學根據自身定位和辦學特色,通過對當地產業結構、科技水平和用人需求等進行調研,遴選行業內產品技術和科研實力雄厚、生產設備和管理模式先進的大型企業,校政企共同研究論證實施人才培養的可行性和具體實施方案,在現有“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力求有所創新,以行業需求為目標,探索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新機制。通過校政企共同制訂培養目標,從而促進企業深度全程參與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合作的中心在于共同完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決定人才培養成效的關鍵在于共同參與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以及促進學生就業和?發展[13]。
4新工科理念下食品應用型人才校政企協作培養模式的構建
4.1?協同培養師資
師資協同培養要在現有基礎上力求創新,常規的培養方法是由學校組織教師業務培訓、組織開展教研活動和組織專業課教師到企業參觀交流,創新的方法是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利用假期到企業掛職鍛煉,增進教師對企業實際需求的認知深度,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完善政府職能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直接參與師資培養和團隊建設的長效工作機制。以新工科建設理念為導向,讓教師直接參與用人單位的日常經營管理活動,以增強教師對用人單位人才需求標準的認識和體會程度。一是明確團隊成員的構成標準,組建教學團隊,構成標準主要包括專業課教師的學歷、專業背景和工作經歷要求等,由協作各方共同推薦符合條件的教師,并進行資格審核。二是協同組織專項或全崗位業務培訓,進行教師資格認證,對考評合格者授予授課資格證書。三是對師資隊伍的業務能力進行評價、鑒定和考核,促進“雙師型”教師在講授知識的廣度、深度、精度有所改善,在講授方法和技巧上能更加靈活、實用和高效[14]。
4.2?共建實訓基地
堅持資源共享、互利共建、合作共贏的原則,合作單位共建校內外科研性、生產性和經營性專業實訓基地。一是共同設計實訓基地,由企業幫助設計校內的實訓基地,由學校幫助設計校外的實訓基地,合作各方依據需求提出基地功能、設施、設備配置清單、場地布局和環境布置的初步規劃方案,再由合作各方結合自身的實訓場地情況、專業實訓體系建設和項目實訓要求進行優化設計,共同制定建設方案。二是企事業單位免費提供專項設備和技術支持,學校提供培訓場地和配套通用設備,與合作單位共同建設培訓基地。三是根據合作單位的崗位要求,安排實訓崗位,通過在培訓中導入企業文化和管理標準體系等,營造仿真或真實的生產管理和經營活動。四是建管用有機契合,無縫銜接,不僅可以為專業教學提供場所和配套服務,而且能為政府職能部門的食品安檢、質量監督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新產品研發和員工培訓等提供技術服務和智力支持,實現互利?雙贏[15]。
4.3?共育人才
一是配合合作單位的需求,優化課程設置,校政企共同分析討論政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和食品行業工程技術人員的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育方案,開發和引進有針對性的實踐課程,注重與原有學校課程體系相結合,構建精準“訂單式+應用型+X”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二是對課程授課內容進行重難點的科學調整,基礎課要有針對性為專業課服務,專業課則以工作行業和工作需求為中心,選編授課大綱和教案,圍繞人才評價標準設置教學評價標準體系,以學習效果評價推進教學過程的持續改進,豐富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思路。三是實施“四段周期交替”培訓模式,采取政府職能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短期認知見習、校內實驗實訓崗位操作實習、假期頂崗輪崗實習和校內理論課程學習的四段周期交替培育模式[15]。
4.4?共管教學
一是建立教學管理組織領導,確立人才培養的共同目標和任務,組建由合作單位對外聯絡部門、學校主管教學的對外聯絡部門、學校承擔學生具體培養任務的教學部門組成的教學管理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建立“三位一體”的教學管理體制機制。二是實行精準化教學過程管理,根據人才培養計劃,導入企業戰略和戰術管理以及企業日常管理的流程和實務,將培訓目標詳細分解,按照教學目標監控教學過程的執行。三是加強對教學內容的審核和意見反饋,在授課前教師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課件和教材等資料應先由企業專家進行審核,并按照反饋意見進行修訂和完善,合作各方安排專人跟進,并詳細記錄,確保各項措施的有效執行。四是加強教學效果考核評估,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效果考核評估中應由理論評估、操作評估、創新評估和發展評估4個部分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可以根據不同行業進行適當調整,但考核評估方案必須經過科學論證[15]。
4.5?能力導向評價
圍繞培育對象的工作性質,建立以業務能力、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發展能力為核心的考核評價目標體系。能力導向的考核目標體系包括專業技能、理論基礎、創新意識、團隊意識、情感素質、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工作專業能力重點考核學生該專業領域理論和實操技能,理解和掌握生產技術規程和完成客戶委托業務的能力等;工作方法能力重點考核統籌能力、計劃能力、協調能力、管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思想工作能力和拓展能力等;團隊協作能力重點考核溝通能力與團隊包容與合作能力;個人綜合素質能力重點考核包括獨立工作能力、職業道德素養責、社會責任心和熟悉交叉學科知識等。實行學校、政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第三方考核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考評評價模式。根據專業和行業的特點,采取理論考試、實驗實操、撰寫論文和開發實物等多種方式進行考評[16]。
4.6“五新教育模式”育人
學生要掌握和提高操作技能還必須通過教學后期的綜合實習來實現,學校與政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共建培訓中心,承擔政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員工業務技術培訓任務,同時根據政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具體情況完成學生的綜合實習。校政企三方共同制定年度培訓計劃,建立健全、長效的培訓體制機制,共同開發培訓項目、STEAM課程資源,共建MOOC自主學習平臺、翻轉課堂[17]、虛擬仿真課程等。創新和嘗試以信息化為手段的現代培訓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線上線下培訓方式,與學校人才培養、企事業單位員工技術培訓和職工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緊密聯系起來,開展多渠道、長效型、系統性、在線式、便捷型和高效性的業務技術培訓,打造工程技術專業領域方面“應用型人才”終身便捷的現代教育體系。
5?結語
整合校政企多方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協同育人基地各方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政府職能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最大程度地享受高校豐富的智力及軟硬件資源,彌補自身在人員、技術、科研等方面的不足;學校基于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標準開展人才培養,支持師生與企事業單位聯合開展經營管理制度改革、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產品研發和市場營銷策劃等,促進食品類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效果的提升。尤其是學校與政府職能部門、行業、企業共同謀劃人才培養思路和目標,共同設計課程,共同開發教材,共建教學團隊,共建實習平臺,將理論與實踐、培養與需求對接起來。通過這些舞臺、平臺和載體,使高校師生能有廣闊多樣的掛職、實習、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學校也將更多地邀請政府職能部門、行業、企業的專家學者開設講座,讓社會需求貼近教學,讓教學貼近社會需要,實現李克強總理的“三個對接”。
參考文獻
[1] 謝小花,肖陸飛,安曉婷,等.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與思考:以滁州職業技術學院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6):275-278.
[2]?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夏光輝,馬爽,何文兵,等.轉型背景下高校食品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食品工業,2018,39(10):268-271.
[4]?周香,閆文平.面向“新工科”建設的高職教育改革方向與行動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9(4):34-40.
[5]?夏建國,趙軍.“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發展芻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65.
[6]?李薇薇.新工科建設,各類高校不必“整齊劃一”[N].中國教育報,2017-12-04(6).
[7]?王孫禺,謝喆平,張羽,等.人才與競爭:我國未來工程師培養的戰略制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五年回顧之一[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37(5):1-10.
[8]?夏建國.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模式造就卓越工程師成長搖籃[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16(3):1-6.
[9]?洪玲,叢林,葉玉玲.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驗室工作改革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2):212-215,219.
[10]?陳以一.協同性開放式立體化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體系的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62-67.
[11]?孫雷.“卓越計劃”理念下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探索[J].江蘇高教,2016(4):85-87.
[12]?蔡志奇.應用型本科協同育人模式多樣化芻議[J].教學研究,2014,37(4):5-8,15.
[13]?王恒,花國然,何鳳昇,等.校企協同構建卓越機械工程師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思考:以南通大學為例[J].教學研究,2014,37(3):93-97.
[14]?劉勇,楊丹,王春,等.新時期應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生物工程設備》課程改革[J].食品工業,2018,39(4):296-298.
[15]?李吟龍,廖發良.高職院校校企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建設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5,36(9):44-47.
[16]?劉衛東,熊楊,張丹平.基于過程要素模型的新工科專業建設質量分析與評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34-40.
[17]?車玉紅.“翻轉課堂”教學法在食品檢測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6):27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