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晴晴 張昌泉
摘要?在“雙一流”目標驅動下,以揚州大學為例,對農學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進行了探討。在對“雙一流”發展建設中農學學科培養創新人才的必要性和創新人才培養的缺位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揚州大學的定位和發展現狀,通過整合優質資源、建立多學科交叉教學科研平臺,打造雙創實踐平臺、推動創新創業發展,將科研成果引入專業課程、激發創新意識,導師制帶領、培養創新興趣,依托創新項目、提升創新能力5個方面,對農學學科本科創新人才的培養進行了初步探討,旨在為學者和高校開展農學學科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和實踐提供借鑒。
關鍵詞?“雙一流”;創新;農學;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16-027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6.07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Discussion?on?the?Training?of?Innovative?Agricultural?Professionals?Driven?by?the?“Double?First?class”?Goal—Taking?Yangzhou?University?as?an?Example
YANG?Qing?qing,?ZHANG?Chang?quan?(Agricultural?College,?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225009)
Abstract?Driven?by?the?goal?of?“double?first?class”,?taking?Yangzhou?University?as?an?example,?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talents?in?agricultural?specialty?was?discussed.Based?on?the?analysis?of?the?necessity?and?absence?of?cultivating?innovative?talents?in?agronomy?discipline?during?the?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double?first?class”,?combined?with?the?orientation?and?development?status?of?Yangzhou?University,?we?made?a?preliminary?discussion?on?the?cultivation?of?undergraduate?innovative?talents?in?agronomy?discipline?from?the?following?five?aspects:integrating?high?quality?resources?and?establishing?multiand?inter?disciplinary?teaching?and?research?platform,?creating?a?platform?for?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practice?and?promoting?its?development,?introducing?scientific?research?into?specialized?courses?and?stimulating?innovative?consciousness,?guiding?by?the?tutorial?system?and?cultivating?innovative?interest,?relying?on?innovation?projects?and?enhancing?creative?ability.The?research?aimed?to?provide?reference?for?scholars?and?universities?to?carry?out?the?research?and?practice?of?cultivating?innovative?talents?for?agricultural?undergraduates.
Key?words?“Double?first?class”;Innovation;Agronomy;Talent?training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該方案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為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1]。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到21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1]。
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一直致力于教育事業的發展,雖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及“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的實施,使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和水平得到明顯提升,但我國高等教育水平與世界一流水平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雙一流”建設的根本價值體現于發展高等教育強國,進而推動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同時,與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目標相對應,積極立足于國家戰略需求而展開服務。其主要任務包括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5個方面;其中,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根本任務,人才培養質量關系學校的聲譽,關系國家的未來[2]。
“十三五”規劃,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糧食作物領域科技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3],并重點提出了“現代農業發展戰略與糧食安全戰略研究”。其中,糧食作物領域的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形式和農業收益等問題亟待解決,這就需要加強農學人才隊伍建設,培養糧食作物科技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促進農業科技的發展。高校作為人才的輸出地,農學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高校農學相關機構的重視。揚州大學作為首批獲得農學博士學位授權的高校,擁有較強的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學校一貫重視人才質量的培養,并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以期通過創新人才的培養推進糧食作物科技的發展。
1?“雙一流”發展建設中農學學科培養創新人才的必要性
“雙一流”建設的任務要求明確指出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培養創新型人才主要是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培養[4]。
雖然現代農業科學的形成僅有100多年的歷史,但其發生、發展的過程源遠流長。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與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農業相關的科學技術還相對滯后,進而阻礙了我國農業和經濟的發展。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農業,從狩獵到養殖,從野外采摘到種植生產,都離不開農業科技的不斷探索和研究,我國農業仍然需要發展,更需要創新。從袁隆平的雜交稻到轉基因作物的培育,乃至現代農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知識和技術的創新。我國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小覷,如在基礎理論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建設方面仍需要強化、作物學科薄弱環節的研究出現短板、不同學科之間資源整合的缺乏、成果轉化率較低等問題[5],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大量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農學學科人才。因此,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培養農學學科創新人才對于作物學學科的良好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雙一流”建設中農學學科創新人才培養的缺位
在借鑒國外經驗和國內高校不斷摸索的基礎上,我國高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經驗,由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以及不同高校的特點,各種不同問題的出現仍然無可避免。調查顯示,人才培養理念的創新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趨同性、培養模式的改革中未能突出培養目標的多元性、培養制度的改革中尚未充分顯示學生的主體性、培養氛圍中忽視了師生交往的和諧性等問題有所體現;此外,教師教學投入不足、教師創新能力不強及學生價值取向偏頗等問題凸顯[6]。我國高校農學學科創新人才的培養也存在一些特殊問題,包括傳統的農學知識結構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理論知識的講述過多、實踐環節相對薄弱以及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等[7]。因此,我國高校只有總結經驗和問題,結合本校和本地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個性化的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方案,才能體現“雙一流”建設的積極意義和培養順應時代發展的優秀創新人才。
3?農學學科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造成了激烈競爭的形式,人才作為科技發展和競爭的主體,國內外大學均大力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并積極探索農學學科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改革,如美國和歐洲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以及國內華中農業大學的“兩段式復合型模式”、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產學研結合模式”和浙江大學的“KAQ”的創新型農學人才培養模式[8],均在農學學科本科創新人才的培養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揚州大學農學院致力于建設高水平的一流研究型學院,因此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也對創新人才培養進行了積極探索。
3.1?整合優質資源,建立多學科交叉教學科研平臺
農學人才的培養以“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根本任務,本科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質量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的原則為指導思想,著重加強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和管理、質量監控等方面。此外,還依托植物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蘇省糧食作物現代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國家重點學科等高層次平臺,在充分發揮各平臺優勢的基礎上,另根據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和各專業培養目標,開設經濟學、管理學、化學和數學等相關課程,拓寬學生的基礎創新知識,逐步建立多學科交叉的教學科研平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知識儲備的復合型人才。
3.2?打造雙創實踐平臺,推動創新創業發展
本著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理念,揚州大學于2015年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該學院堅持用全新的育人理念、創新的思維取向,大膽地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學生為中心、以自主學習和自主管理為前提,以創新實踐和磨煉意志為手段,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全面創新創業能力的新時代人才。其中,創新實踐實驗班主要面向農學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一對一配備導師,組建“多背景、跨專業”的學生和導師的成長共同體;以培養學生“厚基礎、寬視野”的創新能力為目標,針對每一位學生的專業和興趣愛好制定相應的發展方案,結合科研實踐,鼓勵并支持學生出國交流,促進國際化視野拓展和實踐創新教育,為學生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學習?氛圍。
學校整合校內外各部門創新創業實踐教育資源,致力于打造“雙創教學、實踐訓練、指導服務、成果展示、資源對接、孵化轉化”六位一體校內外協同的雙創實踐教育中心,全面、專業的校內校外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基地的建立,形成別具特色的“1+N”雙創實踐平臺,旨在充分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3?科研成果引入專業課程,激發創新意識
專業課程作為本科教學的基礎,其專業知識的吸取和轉化是激發創新意識的基礎。高校教師擔任著教學和科研的雙重任務,對最新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程度了解,尤其是對本研究領域的科研成果有較深入的關注和了解,有助于將科研成果融合到教學工作和實驗實踐中。
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師根據學科或者專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進行系統研究而形成的新觀點或者新結論,一般針對性較強[9]。將科研成果融入或者轉化為教學資源,有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具體實踐應用,發散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專業競爭力,實現教學上的創新。
農學類科研成果具有較強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往往涉及生物學、食品科學、營養學、基因工程等多學科的交叉研究,農學類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有利于學生對多學科專業知識的了解,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和知識結構層次。另外,高校教師在探索和生產科研成果的過程中,不僅體現了高水平的專業知識,而且包括了教師本身的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和創新意識等,在將科研成果帶到教學中的同時,也將這些一并傳授給了學生,不僅促進了學生對科研的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的能力,從而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和科研成果價值的體現。
3.4?導師制帶領,培養創新興趣
導師在培養本科生創新能力、科研實踐能力和本科教學改革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科一年級是學生對大學的適應期和創新意識培養的關鍵期,在此時期引入導師制的指導,可以循序漸進地進行科學創新意識的介入和加強,引導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思考和選擇。通過師生雙向選擇原則,每位導師帶領3~5名學生,以方便個性化指導,因材施教地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在完成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學習和了解的基礎上,本科二年級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內容和發展方向,針對性地參與科技實踐活動、課題組科研項目、社團活動等,導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學院、學校及省級以上部門組織的專業實習、社會實踐和大學生“挑戰杯”賽等科研實踐創新活動,加強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拓寬,訓練專業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應用。經過2年的師生合作交流,本科三年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專業內容和未來規劃,參考導師的建議進行導師的再次選擇,并在新任導師的指導下完成本科生實習、科研訓練以及論文撰寫等,充分滿足學生的個人意愿和個性化發展,同時發揮本科生導師的強項,更好地培養多樣化的農學創新型人才。另外,導師也可根據學生的需求和特點,適當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以便專業知識的良好傳授。
3.5?依托創新項目,提升創新能力
重視科技競賽和科研項目的申請,鼓勵本科生積極參加學科競賽和科研項目是培養本科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10]。由于導師制的完善,學生根據自己在參與科研項目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以及累積的知識成果,可在導師的指導下申請院級和校級“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項目”,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科研素養以及成果展示等能力,為以后所學專業知識的創新應用和科研發展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對于具有科研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較強的團隊或者個人,積極鼓勵申報省級及以上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項目,例如“挑戰杯”和“研本1+1”等各類精品項目。學生通過自主查閱相關中英文文獻并設計完善、可行的試驗方案,開闊學生的創新視野,在項目完成過程中遇到的不確定性也鍛煉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和應變能力,提升其學習的獨立自主性和創新思維能力。同時,積極鼓勵學生科研項目成果的轉化,培養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進一步發現項目的不足,并提出改進方案,提升其創新能力。
4?結語
我國的“雙一流”戰略和“十三五”規劃已如火如荼地開展,這為農學學科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同時,對于農學人才創新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并不只是傳統的農學專業知識的傳授,雖然部分高校已經開始嘗試并探索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策略,但國內大多數高校在培養農學學科創新型人才方面還存在嚴重不足。因此,需要充分認識到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的不足以及與國內外已取得相應成果的高校的差距,結合本校、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地探索農學學科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體系。揚州大學按照加快建設“一流農科”的總要求,著力增強農科人才的創新能力,鞏固和發展揚州大學農業學科的傳統優勢,積極推動農業學科與非農學科的交叉滲透、相互協調,充分發揮農科在服務生態文明、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5(32):110-114.
[2]?徐虹,王勤,鄭毅芳,等.“雙一流”背景下對生命科學領域拔尖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8,8(2):3-7.
[3]?解沛,劉振虎,趙輝,等.“十三五”糧食作物科技發展戰略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7,36(6):8-11.
[4]?楊火海,梁光川,李昆成,等.雙一流建設視域下創新人才培養實踐探索:以石油工程專業為例[J].智庫時代,2017(10):175,177.
[5]?王婷,顏蘊,劉敏娟,等.中國作物學發展現狀及策略研究[J].農業展望,2015,11(12):54-61.
[6]?袁川.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社會學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7]?王維,李偉,陳建軍.農學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學園,2009(11):5-6.
[8]?王平祥.研究型農業大學農科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6.
[9]?羅繼景.“高效氮利用DEP1基因”研究成果引入《遺傳學》教學實踐: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案例[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Z1):?96-99.
[10]?米艷,王婷,羅偉強,等.基于導師制“科研興趣小組”的化學化工類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路徑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22):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