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杰齊
(作者單位: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

長久以來,工匠精神就具有對細微之處精致追求與愛崗敬業、注重堅持的精神品質。在新時期下,其具有了新的時代意義,已不同于以往僅是個人的職業道德追求,已轉變為個人的職業價值觀及職業追求。就高校而言,是為社會、國家發展培育人才的關鍵產地,其應肩負時代新使命,對“工匠精神”加以弘揚,并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為社會及國家輸送高素養優質人才。對此,本文探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策略,從而為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改善予以參考。
工匠精神即經由職業道德、能力與品質展現的職業精神,其內涵囊括愛崗敬業、專心、精益求精與創新等。其剛開始表示工匠在工藝制作期間對產品細致雕琢和改善,極為注重產品日趨完美的狀態。工匠往往對細微之處具備極致追求,工作期間擁有專心致志、嚴謹的品質。目前,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工匠精神已變為量度社會文明與企業文化的關鍵指標,可視為是中國制造業文明發展不容或缺的源泉。并且,其還是個體成長的指導思想,致力于不斷創新、追求完美的品質精神。因其存在極強的先進性和積極性,故而可在較多領域加以利用,譬如農業生產、教育領域等,經由融入工匠精神以推動行業進一步發展。從2016年李克強總理對工匠精神進行提出后,其一度變為社會熱點話題與企業發展的關鍵方向。在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就業市場對人才所提需求愈加嚴格,極為注重具備工匠精神的優質人才。對此,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產地,高校便需對工匠精神予以高度關注,且將其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為社會輸送高素養優質人才。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切實可行,這是因其囊括專業精神及創新精神,具體如下:
專業精神。工匠精神具有追求精致且嚴謹專注的精神品質,把其與高校思政教育相結合可謂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佳舉措。就工匠精神包含的專業精神而言,即人們需恪盡職守,展現個體社會、人生價值,促進社會主義事業可持續發展,這是新時代下人們不容或缺的職業素質,而高校思政教育的關鍵即對學生較好的職業能力及素質加以培育,和工匠精神思想內涵大致重合。故而,把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切實可行。
創新精神。現階段,我國極為注重創新戰略理念,而工匠精神也囊括創新意識,將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存在顯著教學價值與社會效益。可以說,創新即工匠精神的關鍵思想內涵,需工匠持續突破自我并改良產品,而這恰好是新時代下高校學生的必備素質和能力。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效運用工匠精神,可大幅提升學生創新創造力,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這顯然是切實可行的。
構建制造強國的實際需要。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國際競爭愈加激烈的今天,中國政府對打造“制造強國”這一發展目標進行了提出,如何弘揚工匠精神且對高素養優質人才加以培養已變為急需思考的問題。因打造制造強國不但需具備技術、資金與人力支撐,還應以工匠精神的生產觀促發展。可以說,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即打造制造強國的實際需要,其內涵要求從業人員擁有嚴謹、追求精致的敬業精神,并不斷突破自我且創新,可為高校學生具備較好職業精神及素質予以幫助,推動他們個性化發展,確保思政教育知行合一,讓高校學生自發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為社會及國家可持續性發展培育享有工匠精神的創新型人才。
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大學是對學生能力及素質培養的關鍵期,此階段高校思政教育需持續豐富教學內容,改善教學質量,推動學生全方位且良性發展。就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務而言,即強化學生道德修養、心理素質等,但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以理論知識教育為主,未注重學生職業素質和創新意識的培育。對此,將工匠精神適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可對學生較好的職業意識、道德加以培養,為高校學生逐步養成較好的敬業精神提供幫助。
改善人才培養質量。高校思政教育的關鍵目標即對學生能力加以培養,給社會、國家發展給予人才基礎。因高校長久以來就是人才培養主戰場,需充分了解思政教育與重理論、輕實踐的缺陷,需將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和學生個體能力有效結合,在進一步推進教改工作期間,設置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體系,為高校培育創新型優質人才予以保障。可以說,將工匠精神適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可強化學生職業精神與整體素養,對其審美情懷加以提升,推動學生道德品質可持續性發展,契合社會發展對人才所提實際需要,改善人才培育質量。
在對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可行性、必要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融入策略,具體如下:
融入思政課程。高校思政教育即新時期下培育創新性人才的主戰場,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極為必要,需致力于將工匠精神落實到教育教學整個過程,讓學生把其內化成自己的道德品質。具體做法為:在高校思政教學中加設工匠精神相關內容,對基于工匠精神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教育予以高度關注,把這一精神貫徹至教學實踐中去;高校需明確思政教育精神實質,為學生具備嚴謹認真、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予以幫助,經由思政教育把學生職業理想和工匠精神有效融合,把其轉變成職業品質;高校需對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學體系加以健全,構建產生系統且高校的思政教育,確立具體的教學目標,持續更新教育教學模式,且把工匠精神和學生考評工作相結合,經由和企業協作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及平臺,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
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高校思政教育中需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給學生構建適宜的校園文化環境,此舉對高校學生思政理念與工匠精神的形成具備顯著效用,具體囊括物質、精神與制度文化三點。具體做法為:一是高校需落實物質文化建設,健全基礎教學設施,給學生學習以及生活構建適宜的環境,且將工匠精神與校園文化景觀建設相結合,在無形中對學生思想理念、行為進行積極影響;二是高校需對教學制度建設予以高度關注并不斷完善,把基于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并入至教育大綱,對教師教學有效監管,從而為工匠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力依據及保障;三是高校需落實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把嚴謹細致、追求卓越且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和校園精神文明有效結合,在無形中經由校園文化對學生進行積極影響。譬如,高校經由教育培訓等作用于校園文化建設,將工匠精神和校園文化建設有效融合,以此改善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及質量。
與思想政治教師發展相結合。高校思政教育需把工匠精神當做思政教師發展所提實際需要。因思政教師可謂是確保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思政教育的關鍵所在,教師專業能力對思政教育效果具有決定性作用。為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與高校思政教師發展相結合,可從如下幾點著手:一是教師恤吧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有效結合,經由該精神對自身進行武裝,把其視為是自我發展以及工作實踐實際需要。在工作中構建先進的工匠思想理念,致力于人本化教育觀,對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模式及理念進行細化,持續強化自身專業素養及職業道德;二是高校思政教師需對教學模式及路徑加以優化,于教學中嚴格依據學生思政知識學習一般規律,獲知學生思想狀況、實際需求,從而讓思政教育面向個性、精細化方向發展;三是思政教師應把工匠精神和自身發展有效銜接,對教育手段及形式加以創新,強化思政教育能力,有效體現思政教育效用,并構建完善的教師考評機制,對教師工作業績有效考評,且經由相應激勵機制的推行發掘教師工作積極性,為工匠精神更好的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予以支撐。
工匠精神對工匠敬業、追求卓越的品質進行了體現,在個體成長及社會、國家發展方面存在顯著效用,將其適用于高校思政教育極為必要。本文先對工匠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可行性及必要性進行了闡述,而后提出了具體的融入策略,望以此為高校思政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予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