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永生
(作者單位:漢中市南鄭區委黨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基層黨組織建設“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這為做好新時代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指明了方向。“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有助于強化和鞏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核心領導地位。”[1]在此背景下,本文擬在厘清“組織力”概念的基礎上,分析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提升存在的主要困境,以期從鄉村振興視角下探析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提升的路徑。
目前學術界對于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解釋很多:“組織力”是“組織人們去完成組織目標的能力”[2];“組織力”是一種能力和影響力,是基層黨組織為了完成自己承擔的各種職責任務、實現工作目標而組織凝聚動員影響基層社會各方面力量的能力[3];“組織力是組織內各要素有機融合而形成的合力”[4]等等。這些觀點給我們認識“組織力”提供了兩個視角,一個是從組織內部來看,“組織力”是為了達到“思想統一、步調一致”目標所應具備的政治領導力、組織覆蓋力、自我革新力等;另一個是從組織外部來看,“組織力”就是為了達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目標所應具備的的思想引領力、群眾凝聚力、社會號召力和推動發展力等。根據中央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綜合一些學者的研究,我們可以給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下一個定義:是指農村基層黨組織為全面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憑借組織體系,利用組織資源,有效整合黨員和群眾力量的能力,主要包括政治領導力、組織覆蓋力、思想引領力、群眾凝聚力、社會號召力、發展推動力和自我革新力等方面。
從生存空間上看,農村基層黨組織生存空間被壓縮,其政治引領力和織覆蓋力弱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土地不再是農民維持生存的唯一生產資料,大量農村青壯年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走向城市,務工經商成其生存的主要選擇。筆者對陜西省漢中市2個農業大縣的調查數據顯示:常年在外務工經商人口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0%,留在農村的都是老弱婦孺。農村“空心化”、“空巢化”和“老齡化”程度嚴重。很多農村黨員游離于組織之外,2個縣外出務工黨員占到了農村黨員總數的20%,造成了“流動黨員沒人管”和組織“找人難”“人找組織難”問題突出[2]。
從功能發揮上看,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和發展推動力弱化,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一是村級黨組織班子弱。2個縣的調查數據顯示,村委班子平均年齡49歲,丘陵山區普遍高于平川,班子平均年齡超過55歲是普遍現象。村委班子成員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者占比不足12%。很多村干部依舊停留在“防火防汛保穩定,輪流坐班守攤攤,等著群眾來辦事”的工作方式上,組織群眾、服務群眾的意識和能力明顯不足。村級黨組織主要領導待遇報酬僅達到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倍,很難留住村里的能人。二是部分村“兩委”關系緊張。調查發現,一方面,一些村委會以由村民選舉產生、代表全體村民、享有自治權為名,包攬村級大小事務,在發展決策中表現“強勢”。另一方面,農村普遍存在的宗族觀念對黨組織運行的影響,出現了黨組織家族化,弱化了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三是利益代表功能上看,不能充分代表最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一方面,隨著農村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加之農民社會需求的多元化,而農村基層黨組織提供的公共產品很有限,從而造成黨群關系淡化,甚至出現矛盾對立。另一方面,面臨脫貧攻堅的最后沖刺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扎實推進,很多“硬骨頭”越來越難啃,加之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農村黨紀政紀高壓線日益收緊,工作留“痕”不留“績”,“為官不為”現象普遍存在。“利益是政治行為的邏輯起點,”[5]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因為黨能代表他們的根本利益。而侵害群眾利益的事時有發生,加之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沒有得到有效遏制,致使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群眾凝聚力、社會號召力和自我革新力不同程度地弱化。
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持問題導向,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現實載體,找準結合點,選擇有效路徑,久久為功,合力推進。
以組織振興為基礎,強化政治功能,全面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力、組織覆蓋力和自我革新力。一是突出其政治屬性。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牢“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二是結合實際,建立和完善發揮領導作用的體制機制。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工作條例》關于“村黨組織書記應當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的要求以及中央《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高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比例的規劃要求,全面推動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通過3到5年時間實現“一肩挑”全覆蓋。三是以《農村組織工作條例》為遵循,在有形覆蓋的基礎上強化有效覆蓋。不斷延伸黨組織觸角,把黨小組建立在村民組、產業合作社、務工集中區。發揮好智能終端作用,使黨的工作全面覆蓋社會各類群體,有效解決“流動黨員沒人管”和組織“找人難”,“人找組織難”的突出問題。四是加強作風建設。牢牢抓住基層減負年活動契機,反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強化黨員干部的責任擔當,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認同感。
以人才振興為支撐,建強人才隊伍,全面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社會號召力。從長遠來看,要注重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要求深度融入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全過程,創造條件,大力培養新“鄉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回村發展產業,把農民工變為職業農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要發展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帶頭人”。從當前來看,就是要克難攻堅,選優配強村級組織班子,切實提高村干部工資待遇,留住村里的能人,使其能干肯干愿意干。
以生態振興為保證、產業振興為重點,突出綠色發展,全面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推動發展力。堅持綠色生態發展導向,妥善處理好農村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推進“廁所革命”,讓農村環境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在推動生態振興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必須給人民群眾看得見的物質與福利”[6],這是解決諸多農村問題的根本之策。當前,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脫貧攻堅各項政策紅利,結合農村“三變”改革,逐步釋放小農戶生產效率,推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發展壯大村集體產業,為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一方面利用好本地資源優勢,結合“一村一品”產業布局,借力互聯網,建立“農業+互聯網”的智慧型農業等新模式新業態。
以文化振興為根本,塑造文明鄉風,全面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思想引領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全方位塑造文明鄉風。一是結合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有效打擊“村霸”等鄉村黑惡勢力,最大限度減少農村社會負能量,為推進文化振興營造良好社會環境。二是開展好百姓宣講、文明家庭評選、好人評選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利用好現代媒體,全方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充分挖掘利用好漢調桄桄、社火等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文化下鄉等方式,適時推送具有濃郁鄉村特色、受農民群眾歡迎的文藝作品。四是通過村規民約管、黨員干部帶、鄉賢能人引等方式,引導群眾擯棄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